用文化润泽心灵

时间:2022-03-01 10:48:05

用文化润泽心灵

加拿大教育家富兰在《教育变革新意义》一书中说:“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更加持久的变革,最为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和不持久。”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河北省沧州市紧紧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核心主题,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运河区为试点,立足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学校文化格局。如沧州市运河区新华小学的“儒雅”文化、解放路小学的“和”文化、水月寺小学的“绿色”文化、光明小学的“国防”文化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沧州市多所学校,力图深入剖析其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做法和经验。

生态体验引领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理念、目标等问题。因此,沧州市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基础上,与中国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京铎教授和副主任姚亚萍教授进行合作,将生态体验理论引进中小学。即“教育者”作为“引导者”,“受教育者”作为“体验者”,把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通过有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讲述体验活动的现场感受,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进入“体验之思”的生命境界。

从2010年开始,沧州市将运河区作为一个试点,逐步进行生态体验教育的推广。对于校长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其理论内涵是什么?与以往的教育理念有何不同?如何进行操作和实践?因此,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成为第一要务,沧州市先后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活动推介、指导教师实践等方面展开了系列化、有针对性的培训,以达到“入脑、入心、有行动”的效果。

在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运河区迎宾路小学的“双zun(尊・遵)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其主张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成长。该校把每年的5月15日定为男孩节,6月16日定为女孩节,分别利用三天的时间举行庆典仪式、十岁成长礼、益智游戏、技能展示、生命健康讲座、礼仪讲座等环节,让男孩们强化男孩意识,成为勇敢、宽容、智慧、有担当的小男子汉,做有梦想与追求的新世纪美少年。强化女孩意识,塑造女孩品质,拥有美丽梦想,让她们成为优雅、聪慧、美丽、自信的美少年。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恰好赶上迎宾路小学的“男孩节”,几百名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通过十岁成长礼和路障体验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与责任。活动其中一项是,学生引导蒙眼的家长通过路障,并且在此过程中,双方不能进行任何语言交流。通过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成长节点的隆重感,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从而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这种体验活动,学生真正做到道理内化于心,这比单纯灌输更加有用。”参观过程中,沧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恩敏说道。正是着眼于顺应学生的天性,沧州市以生态体验理论为统领和牵动,进行各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在师生、生生、亲子互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情境创设、开放式对话,产生生命的感动。同时,通过引导者和体验者的反思性表达,促进学生的成长和

发展。

在朝阳小学,记者跟随三年级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幸福的滋味”生态体验课。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负重行动”的体验活动,从而感知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私付出,感受父母的爱是一种自然的爱、特殊的爱,唤起学生的爱与感激之情。

学校文化最大、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使学校、教育名副其实,使一个学校真正站立起来,真正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存在,这也是记者在沧州市走访了多所学校后的最大感受。沧州市真正使教学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也用实践证明了生态体验教育不是压倒一切的颠覆式教育,而是具有融通性,整合各种教育因素,诱发美善的教育因子。

内生力量驱动学生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提出:“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在教育中,内生力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原生力与本质力,是学生实现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核心力,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内生力”?如何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学生内生力科学、持续的培育、发展、优化与提升?沧州市进行了长期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用物质文化引领学生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也是校内外人员感知学校文化的窗口。因此,沧州市十分注重学校形象力系统的建设,用物质文化给学生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

走进沧州市第十一中学的校园,树木成林、绿草茵茵。学校“春花秋实”景观即“香椿树”“木廊花藤”“求知亭”“文化石”象征着沧州市第十一中学尚美乐学、修身律己、品行高洁、力行致远的精神风貌,也是对其“博学、修德、励志、笃行”校训的诠释。学校在“习惯成就人生,文化引领成长”的指导下,整体环境上实现了意境美、个性美,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美的熏陶。植树种草、景点设置追求艺术韵味,注意文化内涵和美感,点缀奇石刻字,以主体小品为单元,蕴含文化信息,实现校园环境建设的“教化”的作用。

水月寺小学寻求秉承“绿色”学校文化理念,力求让每一个景点、每一块墙壁、每一块绿地、每一长廊都会“说话”,营造出了浓郁的、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每层楼都设置“微型图书馆”,充分利用了空间,也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校还精心设计、制作属于每个班级的个性班牌,班牌上有学风、班风和教师情况,凸显了班级的主旋律,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用精神文化感化学生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也是推动学校发展、促进学生进步的内在驱动力。长期以来,沧州市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以达到凝聚人心、明确方向的意义,用学校精神引导师生共同成长。

尽管每所学校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来办学,但并非每所学校都必须遵循一模一样的价值理念。作为个体的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一经形成并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时,这无疑会成为教育和感染的力量。

新华小学在近年来的教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学校坚持“1234”的办学策略,一个核心即以“儒雅”文化为核心;两个系统即显性系统与隐性系统,系统之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三个维度即学校文化建设维度、综合实践活动维度、学科教育维度;四个抓手即儒雅团队建设、儒雅课程体系、艺术教育、体育教育。这一策略结合了学校一贯坚持的人文底蕴,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不是空洞、无形的,它可以外显出来,然后逐渐深入人心,亩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言行。

3.用课程文化提升学生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沧州市鼓励创新,各个学校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回民小学作为沧州市唯一一所民族小学,坚持“以民族文化树品牌,以民族文化蕴内涵”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发了《走进回族》《走进文庙》等校本课程,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承。新华小学开设了包括远足课程、起航课程、远航典礼、校长助理班、升旗课程、主题实践课程等德育类校本课程,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涉及音乐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等八个方面70个社团,其中校级社团24个,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儿童画、围棋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发展是课程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因此,沧州市各个学校十分注重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有效实现,进而通过课程文化的形成,使学生拥有个性化的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

学校文化回归教育初心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作为起点,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作为终点,教育关注人的发展,铸就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教育而言,任何一项活动都应该从“人”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然本性,以质朴、真诚的教育态度,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校文化建设更是如此。

近年来,沧州市学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也正是其逐步向教育初心的回归,强调学生在学习、做人、心智及体魄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因区制宜,因校制宜,让学生无时无刻不置身于文化氛围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感化、被教育,受到鼓舞和启迪。这种触及人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教育”不但达到了“动之以情”,而且也消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差别,使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每所学校都十分看重过程的体验、感情的交流、精神的充实。正如刘恩敏副局长所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沧州市的学校文化正以可视、可感、可近、可仿、可创的形式,让教育回归本质、本真、本色,让学生的个性、人性和生命得到尊重。

凡事预则立。学校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伴随中高考改革的教育发展趋势,沧州市始终将学校文化建设摆在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生态体验教育的普及和巩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然,这一切的落脚点依旧是学生,依旧是“人”。从这个层面来讲,沧州市“一校一品”的特色学校文化必定能够带动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沧州市教育的一张新名片。

上一篇:教书是个良心活 下一篇:“整合数学”课程之“小课题”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