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05:53:48

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思考

摘要:“区域”是各种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载体,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落实相关教学要求,实现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有机整合,是中学地理教学实践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地理;地理教学;中学

一、对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课程教学的认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课程,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知识板块。区域学习要求方面,“课程标准”除规定少量必学区域(极地地区、中国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外,只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一定数量的不同尺度区域。但课程学习强调对“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的认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课程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坚持“案例教学”,落实以下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了解各要素相互联系,感受不同环境的地理特征,即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理环境“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生活的环境,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力。教学中可结合生活感受,通过图表资料阅读及思考,重在建立对诸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特征的感知以及认识其对环境特征的综合影响,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中“有什么”、“怎么样”、“与人类关系如何”等。

2.为学生建立必要的地理事实表象

对地理问题的探讨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即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些必要的地理事实表象。例如,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征、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著名山系的分布、世界人口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地区分布、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的主要分布、世界主要气候区的环境特征、典型气候区的自然景观、我国地形及气候的主要特点、“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等。这些地理事实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相关地理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教学理应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地理事实表象。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背记具体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而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例如,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征需要使用图表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地形、气候、河流特征的描述方法及其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区域主要地理特征的归纳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方法等,都应是区域地理课程需要落实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

4.引导学生明确区域的主要地理题

通过区域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在区域中存在的一些地理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灾害问题等,了解相关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初步了解其产生的地理背景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此为认识基础,在高中阶段学习相关地理内容时,能联系现实社会中的地理问题,应用系统地理的规律、原理及理论进一步进行较深层次成因分析。高、初中内容衔接举例(如表1)。

二、对区域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思考

1.坚持案例教学,引导方法迁移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区域地理事象的特征认定、成因分析、人地关系评价,需运用区域认识的一般方法,结合系统地理理论,对区域事实材料进行具体分析,进而作出相关认定和推断,不能建立在对相关区域特征背记基础上进行。对某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应引导学生从思考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候要素特征,结合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形成“阅读区域材料解读所需信息,归纳当地水、热特征,分析可能产生的地理事实,联系农业生产方式评价”的认识方法。教学中应依据“地理问题”,选择“典型区域”,展开案例分析。例如,以东南亚为例讲授“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西亚为例讲授“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美国为例讲授“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展开案例教学,一方面可通过探究及分析过程,形成认识相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可归纳、总结有关地理问题的一般结论。以此引导学生将认识方法迁移到其它区域问题的认识上,形成“典型区域教学,问题案例分析,方法迁移运用”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典型区域,应是地理问题的载体,不应要求对相关区域特征背记。但对学生而言,对我国一些较大尺度区域(如四大地理区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塔里木河流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基本环境特征,应在头脑中适当建立相关表象。

2.运用区域地图,强化空间意识

对区域地理事象分析常需要从区域的空间位置入手,形成“通过空间位置,推断自然地理特征,联想人类活动”的认识思路。对区域空间位置的认定,应重点强调:热量带位置(解读纬度信息)、海陆位置(在建立世界海陆分布表象基础上,解读经度信息)、气压带和风带位置(调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相关位置的确定,一般能对区域的水热状况、气候特点、河流特征、自然景观、主要外力作用等环境条件作出相关认定;以此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可推断人类活动特点,进而作出人地关系评价。但在分析尺度较小区域时,要注意其特殊性,不能一概以大区域特征说明小区域。有时在认定空间位置时,除需要关注地理事象所在区域的位置,还应对与其相邻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作出认定,以联系区外相关地理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区域分析的开放性。因此,学生应运用区域地图,构建空间概念,熟悉一些大、中尺度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位置关系,诸如世界大陆、大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相对位置关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空间分布和移动规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我国各大地形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相对位置关系、我国各地理区域与冬季风源地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上一篇: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建议 下一篇:教书是个良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