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电子的第三次进击

时间:2022-03-01 12:23:41

果壳电子的第三次进击

从一个媒体人到硬件公司CEO的十个月时间里,顾晓斌的最大变化是:体重。

这位科技媒体门户网站TechWeb联合创始人在去年10月,成为果壳电子CEO。从北京转到上海创业之后,每天九点以后才吃饭等各种不规律生活,让顾晓斌的体重大涨。跟好身材一起消失的,还有他的好睡眠。掌管果壳电子之后,顾每天非常疲劳,像很多人一样下午两三点就开始犯困,但他丧失了原来在北京倒头一睡10几个小时的能力。不论睡得多晚,第二天早上六点半他都会准时醒来。这是一种对公司发展的焦虑,也是一种对自己所做事业的兴奋。

“我是先焦虑再兴奋。我希望那些负面评价,在真正出货时能土崩瓦解!”顾晓斌对《时间线》说。

果壳电子试图将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等全新类型硬件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也是一段与频频出现的技术难题、难以捕捉的用户需求斗争的故事。它向外界展示了一家创业公司如何克服自身的限制和市场的挑战,试图完成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硬件公司,在今年6月了两款可穿戴设备:售价1999元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和售价199元的智能戒指GEAK Ring。GWatch配备了1.5寸屏幕、安卓4.1操作系统、内置1080P解码能力,还加装多种传感器监测运动健康数据,待机时间达12天。与其他不少已上市的智能手表相比,GEAK Ring最大不同是内置了Wi-Fi模块,能独立上网。GEAK Ring则创意性地使用了NFC技术,绑定用户身份,成为智能终端间数据传输的硬件秘钥。

可穿戴设备将是中国未来最具爆发潜力的市场,它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里程碑—通过各类型的产品向更庞大的人群提供互联网服务,并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颠覆原有的传统硬件市场。

所以,顾晓斌承担的压力,并不仅仅是自己从一个媒体人,转型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管理者的挑战。在此之前,果壳电子并没有扮演过先驱者或领导者的角色—在硬件产品市场,它先后开发过电子书、智能手机产品,更多时间是一名跟随者。但随着它从盛大集团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硬件公司,果壳电子将告别过去的自己:它放弃了之前的硬件品牌,并在必要时打破了原先的节奏和规则,启用全新的GEAK的品牌,开始了自己的可穿戴设备冒险之旅。

果壳电子推动可穿戴设备的行动才刚刚开始,不论是产品开发还是代工制造,顾晓斌和他的团队都无法预料会出现什么突况。GWatch从概念讨论、产品立项、产品开发、成品下线,历经18个月,比一款智能手机的诞生整整多出两倍时间。

因为夏季高温代工厂产能受限,第一轮预售的5000块GWatch发货时间已被迫推迟了一个月。对此,顾晓斌已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依然坚信自己的产品将会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终于等到的机会

成立于2009年的果壳电子2012年11月从盛大集团中拆分出来。根据上海市工商局注册企业基本信息显示,果壳电子目前为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这两家公司法人均为陈大年。其中果壳电子为法人独资企业,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人民币,陈大年为投资人。果壳电子CEO顾晓斌兼任掌门科技副总裁。果壳电子的官方网站上注明,其公司愿景是在2015年前成为中国最大的云终端公司。陈大年以身兼多家公司董事为由,婉拒了本刊的采访。

陈大年为人低调,个人公开信息非常少。众所周知的只有:他是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的弟弟、盛大网络COO及董事会成员。在一本名为《沸腾十五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史中,作者林军对陈大年的评价颇高。书中写到,1997年左右,陈大年就开始搭建网站,兜售自己开发的共享软件。在那个时代,陈大年是一个很成功的共享软件开发者。

该书将陈大年形容为一个标准极客:说话随意、不拘小节,开会时甚至还会把脚直接放在桌子上。陈大年还是当时圈子里公认的Delphi编程高手。盛大之所以能很快自主开发出网游《传奇世界》,摆脱麻烦缠身的游戏模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大年和一批技术人员的出色能力。

顾晓斌和陈大年相识多年,去年陈大年邀请顾加入果壳电子,最打动顾的原因是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陈大年告诉他做可穿戴设备的机会更大。“就我个人而言,做这个比做媒体更有意义。”顾晓斌对本刊说,“我本身喜欢捣鼓硬件,是个极客。我在等一个机会,现在,它终于来了。陈大年和我的方向高度一致,对产品的看法是也是。这是一次个人职业生涯转型的机会。”

顾晓斌认为自己对果壳电子的价值在于视野和更开阔的思路,敢想敢干没有一些传统的规则限制,并且拥有比较丰富的人脉,可以聚拢一些适合的人才。在公司管理方面,之前作为Techweb总裁的顾有管理近百人团队的经验。而陈大年本人也会参与日常管理。对于担任过盛大网络COO的陈大年来说,果壳电子近300人的团队并不难管理,并且公司研发团队的大多数工程师都曾参与当年盛大盒子或盛大电子书产品的开发。

“年总不仅投了钱和资源,还把自己的时间投进来了。”顾晓斌说,“他90%以上的时间都在这家公司,经常亲自参加我们的营销、产品等会议。分享他十几年公司运营经验。这是非常少见的。”在接受采访的当天,顾晓斌还和陈大年等人一起讨论产品到凌晨1点多。

从2011年到2012年,百度指数和谷歌指数均显示,公众对智能手表的关注度呈几何倍数增长。2012年底爆出三星、苹果的智能手表传闻,使很多人将2013年称为“智能手表元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果壳电子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智能手表。去年10月顾晓斌加入果壳电子时,智能手表项目已经启动一段时间了。随后,这支曾开发过游戏的团队,利用之前网游用户调查的方式,悄悄开始了小规模用户需求调研,希望了解目标用户是否真的需要智能手表这样的产品。

真实需求

陈大年用一句“有一个很伟大、非常有前途的事情要做”,将许鹏吸引进了果壳电子,担任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研发负责人。

许鹏曾在盛大从事游戏运营和设计研发,擅长定义用户需求。他对《时间线》回忆说,当初在果壳电子做电子书产品时,陈大年就开始跟工程师们讨论关于智能手表产品了。“他个人认为,穿戴设备就是未来10年的重心。这是远超智能手机的一个市场。穿戴设备的商机比手机大得多。”加入果壳电子后,许鹏在公司内外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用户调研,来验证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用户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他们会问目标用户,是否漏接过重要电话或短信,又会采取哪些措施避免这种情况。当发现目标用户希望摆脱手机对自己的束缚,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时,他们就会问:“你戴手表吗?”通常都会得到肯定的回答。通过类似的用户调查,果壳电子的开发团队认为,智能手表是有真实市场需求的。

“我们认为,iPad、手机等设备,一旦超出了五感范围,人们就会有无助感。”许鹏说,“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可穿戴设备视为人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人的第六感,帮助人感知、管理、面对周围庞杂的电子世界。这就是感官的延伸。”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更多需求难以被量化捕捉—正如第一代iPhone诞生之前,没人相信未来的手机可以完全去掉物理键盘。一款全新产品,更多是在创造需求。但摆脱手机是否是一个强大需求,或者,用户愿意为这个“摆脱”付出多大代价?智能手表的用户体验,又是否能够真的解决用户需求而同时不会带来其他问题?这些都是未知数。

而在定义智能戒指的用户需求时,果壳更多依靠经验判断:目前,用户使用不同智能终端时的身份验证、资料导入并不便捷,他们希望这款产品能填补这一需求空白。通过低耗电的NFC技术,在云端绑定ID,使用户使用任何终端时,用戒指轻触,就可代替手动开屏解锁、输入账号密码登陆的方式。

在这些隐约可见、但尚未大规模验证的用户需求面前,顾晓斌决定将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等产品押宝于极客人群:“他们爱折腾,而我们就提供能折腾的平台。”他也在控制产品产量,从小规模逐步起步。

“智能手表这个生态的潜在需求一定有,而且非常大。”顾晓斌说,“是时候让人们摆脱‘手机依赖症’了。”

取舍

智能手表刚开始研发,团队内部就产生了分歧——这块手表是否应该兼具电话功能?

开发团队买回不少市面上销售的智能手表,其中一些就具备这一功能。但经过测试,最终大家发现,这听起来很酷,但并不实用:若直接用手表接打电话,姿势非常奇怪;若用蓝牙耳机连接,则与手机无异。

事实上,一款智能设备是否应该提供电话功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曾李青投资开发的3G游戏掌机摩奇,就曾经面对过同样的选择。在用户的强烈要求下,这款游戏掌机不得不在换代时增加了通话功能,变身为一部主打游戏功能的智能手机。

而关于通话功能的争论,恰恰体现出果壳电子开发团队对智能手表定位的摸索—不依赖智能手机、也不取代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硬件。最终,顾晓斌为自己的智能手表确定了四个核心:独立联网、智能、有传感器和可更新。

对许鹏带领的开发团队而言,明确了功能需求仅仅是迎接各种挑战的开始。在元器件和传感器适配问题上,工程师们也总会因为“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之间的矛盾而苦恼。

智能手表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是全新类型的智能硬件,这意味着采购人员常常买不到适合尺寸的元器件和传感器。以陀螺仪为例,适用于智能手机的陀螺仪尺寸完全不适合手表,焦头烂额的采购员最终在军用品中找到替代方案。

GWatch上几乎所有传感器—用于动力加速、温度、GPS、指南针、气压、海拔、心跳、血压等测量,几乎都不是常规零部件。有的来自军工或医疗领域,有的则需在采购回来集成时,进行了二次加工,有的则干脆买不到,需要深度定制。

而将大量尺寸合适、性能达标的各类元器件和传感器组合到一起,搭建出一台智能手表的原型机后,拿到初始实验数据的工程师们几乎要绝望了—这些细小的元器件组合在一起,耗电量实在惊人。用户可以接受一天充一次电的智能手机,但绝对无法接受每天都要充电的手表。

于是,果壳电子专门成立了一个省电攻坚小组。其权限很大,可以因为耗电的原因否决一些功能。如果其他工程师想让自己的功能立项,首先要在设计思路和技术实现思路上都得到该小组的认可。因此,GWatch的主板,历经重新布线或功能删减等十余次迭代。

在优化电耗过程中,争议最大的就是GWatch的Wi-Fi功能。它能让智能手表实现系统无线升级、与云服务器交换数据,但缺点同样明显—耗电量很大。最终,根据果壳电子对智能手表的定义,只有可以实现直接联网的GWatch才能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让用户能独立使用这块智能手表,才让Wi-Fi功能得以保留。而另一个工程师们认为很酷的手表信息投影功能,则因为手机屏幕可以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以及耗电量被砍掉了。

为优化用户的充电体验,工程师还为GWatch研发了无线充电器,把这块手表放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就能在2个多小时内完成充电,并能实现12天的待机。“比起用USB充电,这才像手表。”许鹏说。他认为这种用户体验的细节对可穿戴设备来说十分重要。

拳头功能

但GWatch依然需要一个“拳头”功能。果壳盯上了运动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蛋糕”—监测用户日常运动量、睡眠状况,将运动数据上传云端建立个人健康数据库,还可社交分享。

“现在健康类软件APP的提供方是最多的,而且,手腕是能收集到最多健康数据的部位。”顾晓斌说,GWatch因此选择先主打健康功能。

目前已经和果壳合作的运动健康类应用合作伙伴,只需将之前配置在智能手机或平板上的APP适配至1.5寸手表触屏即可,核心算法毋需更改太多。

GWatch目前主打的运动健康传感功能,若与健康类APP合作,并为对方带来购买保健服务的用户流量,便可获得渠道分成。、

目前来看,智能手机上的广告、游戏等盈利模式,在这块1.5寸屏幕上都很难实现。这也是果壳电子的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缺乏自有的增值互联网服务,或者比较成熟的合作伙伴体系。

至于将可穿戴设备打造成一个类似于App Store的平台级产品,则需要巨大的资源,一般而言,只有谷歌、苹果这样的巨头才能做到。而果壳电子的规模和能力都无法支撑一个平台级可穿戴设备。

但果壳电子的野心并不小。比如GEAK Ring,虽然其技术含量并没有GWatch那样高,但它解决多个产品之间身份认证的功能,则显现出果壳电子未来会推出更多款可穿戴设备—要知道,这家公司的愿景可是2015年之前成为中国最大的云终端公司。

与大多数中国同类创业团队相比,果壳电子更有可能成为惨烈竞争之后的幸存者。它拥有成熟的开发团队、相对充裕的资金、硬件产品的开发和制造经验,以及最为重要的—宝贵的失败经验。但缺乏互联网基因是阻碍它获得成功的最大短板。不过,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市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短期内挣不到钱,甚至还会亏损。但我们义无反顾,投资人也给了我们信心。”顾晓斌当然预计到了可穿戴市场的惨烈,“我虽然没有打不完的子弹,但我知道关键的时候会有人扶果壳一把,这样我心里就坦然很多。”

上一篇:逃离老人院 下一篇:没有生态,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