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全景透视之“生活类”命题

时间:2022-03-01 10:24:26

热点全景透视之“生活类”命题

网上有这么一则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网友大多猜是镜子,谜底竟然是:生活!

其实,老师想说的是:生活的舞台有多大,中考作文命题就有多广。

英国著名女作家萨拉这样认为:生活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采花的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自己已然到达一个荒漠。

诗人笔下的生活是一杯龙井茶,需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妙滋味;是一杯咖啡,回味起来会口齿清香;是一张洁净的白纸,需要在纸上绘出五颜六色的画;是小河,没有人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

事实上,生活就是生活,它并非萨拉认为的那样理智得近乎残酷,也不全是诗人笔下的“小确幸”,生下来,活下去,是生活的全部。

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作文要求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初中阶段学生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和社会,会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的问题。

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可以说是顺应时势,都强调回归生活,注重引导考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赞美生活。2011年,这样的题目就有福建龙岩卷“听,多美”、云南昆明卷“美好的相遇”、河北卷“陪伴”、浙江绍兴卷“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江苏盐城卷“歌声”等:2012年关乎生活的有山东济南卷“咀嚼生活的真味”、山东淄博卷“我的___________生活”、河南卷“同在一个屋檐下”,还有四川内江卷“帮助”、贵州遵义卷“孝敬”等。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依然会关注生活,内容无非是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要从同学们最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命题点,学习生活应当是备考的重点。

写作指导

先看下面三个作文片段:

在那片安静中,我把记忆中属于初三的片段细细地重温了一次。每天都在一张又一张接踵而来的卷子中埋首奋斗,偶尔抬头与同桌相视一笑,胸口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每个清晨大家都带着黑眼圈打着招呼,有时拍拍对方的肩膀:“别累坏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哦。”脸上便会浮现一种幸福的微笑……那些如树叶般翠绿的时节,让人感受到了透过阳光看清叶脉的那种兴奋,那种幸福。

(天津一考生《以微笑珍藏曾经》)

刀来了,他看了看刀便开始干活了。我是个外行看不懂。只见他不断地换石头,不断换磨刀的动作,还不断地擦汗。半个多钟头过去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刀被磨得闪闪发光。这时他才端起我们给他倒的茶喝了几口。“多少钱?”伯父问道。“两块。”他喘着气回答说。“两块”这个价钱,使我不觉一惊,他辛苦这么久,却只要这么一点回报。接过钱,他说了声谢谢,便收拾好东西转身离开。夕阳下,他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

进到屋里,传来了伯母的抱怨声:“刀不会自己磨?还要花这钱。”过了许久伯父才说:“伸出我的手,帮一把,这也是一种关怀。”关怀?我久久地思索着。

(湖南长沙一考生《伸出我的手》)

翻阅泛黄的历史书页,黄沙才起,那持鞭驱赶骆驼的人,在前行的路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印痕。寒暑易节,春秋代序,只有那成峰的黄沙见证着这样一份坚持的荣耀。那一年,我在父母亲的陪同下,谦卑地走过一段丝绸之路,用皮肤感受细沙的温度,用灵魂去亲近驼铃的呼唤。这是梦想在呼唤,在呼唤我的身体向外延伸,长成一棵胡杨木。

(甘肃兰州一考生《我是这样长大的》)

以上片段均选自《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编辑部选编的《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优秀作文报告》,通过对比阅读,我们不难发现:

一是题材多样丰富。老师在前面简单地把同学们五彩斑斓的生活分成了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类,而这三个片段较为直观地体现了题材的丰富。《以微笑珍藏曾经》的那种幸福是属于初三大家共同奋斗、互相关爱的幸福;《伸出我的手》一文中,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只是一位旁观者,他久久思索后一定会明白伯父的良苦用心;《我是这样长大的》可以说是这位同学的心灵成长史、精神成长史。

二是以真情取胜。三段文字有同学情,也有对陌生人的关注,还有对历史、对文化、对自然的态度,无一不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文章只有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有妙笔生花的精彩。

三是细节生动传神。文章中好的细节,可以起到“窥一斑而略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的奇妙作用。“相视一笑”“黑眼圈”“拍”等词语既描写出初三生活的紧张、辛苦,又体现出友情的可贵。“不断地换石头,不断换磨刀的动作,还不断地擦汗”,连续三个“不断”把磨刀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刻画得惟妙惟肖。写大漠、写边关、写丝绸之路,少不了黄沙、驼铃和胡杨木,最经典的当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上分析提示我们在写作“生活类”命题时需要注意的要点,那么又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此类命题呢?

一是大题小做、小中见大。大多数同学遇上这一类作文题目真可谓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其实,生活很大,作文要“小”,这个“小”,说的是这一类作文题的审题,要学会大题小做、小中见大。大题小做就是要把主题的范围缩小,尽量控制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将写作重点落实到具体的时空点或事件上;小中见大指瞄准一点,角度要准、切口要小,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二是捕捉美丽、关注热点。仅以校园生活为例,对中学生来说熟悉的校园生活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要学会有意识地捕捉校园生活的“美妙瞬间”。可以记录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可以叙写师生之情、同窗之谊,还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近年来,作文题目琐碎到关注文字、成语、一本书等,比如2012年,湖北武汉卷“敬畏文字”,贵州贵阳卷“我最喜欢________这个成语”,浙江宁波卷“你是我的一本书”,江苏南京卷“带一本书去旅行”,当然这个大多不用本意,需要升华到精神层面上。

另外,学生也是社会人,面对汹涌的社会生活潮流,不可能无动于衷,近期比较热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于丹遭遇“起哄门”、《江南Style》走红等新鲜素材,皆可入文。至于精神生活,简单来说,你写作文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周国平说:“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都是精神自我为自己创造的一个自由空间,这是写作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三是给作文穿一件合适的外衣。文体选择恰当了,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情。特别是在考场上,可以以自己生活中的见闻“编”一个美丽的故事,写成一篇感人的记叙文:可以让情感的潮水放纵地奔流,用一篇动人心弦的散文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可以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生发议论,一针见血,完成一篇漂亮的议论文。其实,还可以选择书信体、日记体、广告体、剧本等形式,但是不管怎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一点切记切记!

美文导航

勇敢地面对生活 陈鲁民

伦敦奥运会上,如果评选谁是第一的“倒霉”人,美国飞碟双多向冠军吉姆·罗德肯定会毫无悬念地以绝对高票当选。

33岁的老将罗德,此次奥运会之旅连遭厄运。先是因为航班突然取消而未能准时前往丹麦的训练基地:接着,她的小狗吃了她的机票,最终她也没能到丹麦训练而不得不直接奔赴伦敦,甚至连充分训练的时间都没有。最要命的是,在奥运资格赛前一晚,她射击生涯中一直使用的枪被盗,最后只能拎一把社区捐助的枪上阵。但即使这样也没能挡住她奔向冠军的步伐,她依然凭着稳定的发挥,以较大优势获得冠军。她也成为美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连续5次奥运会都有奖牌入账的选手。

古人说“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人多少都会遇到不顺的事,有时甚至是很倒霉,这是谁都难以避免的。此时此刻,沮丧自弃、怨天尤人,都无济于事;万念俱灰,一蹶不振,更不可取。只有像罗德那样,镇静淡定、勇于面对、大胆破解、化险为夷,才是上策。

说到最“倒霉”的冠军,英国伦敦舰船博物馆里有一艘著名帆船,也当之无愧。这艘船,1986年下水,在大西洋中142次遭遇冰川,127次触礁,15次起火,18次遭海盗劫掠,234次被风暴扭断桅杆。可真够倒霉的!然而,它从未沉没过,前后几任船长,不仅技术娴熟,经验丰富,而且抱有一个共识:“只要人的信念不沉没,船就不会沉没。”现在,这艘船被当成国宝,收藏在英国舰船博物馆里,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来此参观,仅参观者的留言就有260多册。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有一段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文中提到的先贤一个个也都是“倒霉”冠军,也包括司马迁自己。当然,这里关键不是谁比谁更倒霉,而是看谁没有被倒霉压倒,谁能够化倒霉为动力,最后战胜倒霉,走出困境,创造辉煌,载入史册。

世事无常,祸福难料。倒霉的不期而至,是无法预测和预防的,而且常常是祸不单行,即所谓“屋漏偏遇连夜雨,船破又遭顶头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容面对、坚忍不拔、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尽可能减少倒霉带来的负面影响,化解前进中的阻力。毕竟,倒霉对意志薄弱者来说,可能是摧毁意志的当头一棒;对强者来说,则是砥砺精神、激发斗志的磨刀石。古往今来的那些成功者,不是没遇到倒霉事,而无非是能战胜倒霉事的“拜访”罢了。如果你也能不屈不挠,勇敢地把倒霉踩在脚下,坚持不懈,也必会否极泰来,幸运可能就在不远处招手了,就像“最倒霉”的奥运冠军吉姆·罗德一样。

品读 以“倒霉”起笔,用吉姆·罗德的事例引出面对不如意事时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接着又用历经磨难的“倒霉”帆船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名言进一步引证,说明成功者“无非是能战胜倒霉事的‘拜访’罢了”,特别是他们都能在面对厄运时,“勇敢地面对生活”。文章层次清晰,素材充分有力,特别是名言的引用,深厚了文章底蕴。

模拟考场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逝去的东西大多使人回味和留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也有一些东西让你始终珍惜,念念不忘。

请以“那逝去的时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

那逝去的时光 李尹辰

我从小居住的四合院是邵飘萍烈士的故居,在这里生活了13年的我拥有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由三个院子相连而成,最大的要数中间那个院子,它有八十多平方米。靠南墙根有一棵蓉树,夏天时,蓉花飘落满地,像是铺了一层薄毯。中院的北房又高又大,从不见有人居住,一把老锁吊在上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有一天我见几个人打开那把老锁,好奇心驱使我上前询问,他们告诉我这是邵飘萍烈士工作过的房间。后来,通过资料我了解到邵飘萍是一位进步人士,后被杀害,我为自己在这里居住感到自豪的同时又对小院有了几分敬仰。

前后院虽小,却生长着两棵老香椿树,枝繁叶茂的香椿枝交错在小院的上空。春天我爬上房可以摘到鲜嫩的香椿叶,夏天我在凉爽的浓阴里玩耍,秋天无数的香椿豆落在房顶上,像噼啪作响的小雨点一样让人遐想。春去秋来,小院中的景色随着季节不断地变化,尤其是到了春天,鲜艳的月季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亭亭玉立的朝天椒站成一排映衬着月季花的娇艳,爷爷奶奶种植了许多瓜果蔬菜,嫩绿的丝瓜藤爬满整个房顶,圆圆的向日葵迎着朝阳微笑……

“绿色小院”是我对这个小院的爱称,绿色成为整个院子的一大亮点。

小院的房顶上生长着一些郁郁葱葱的野草,它们伴随着这个小院年复一年地变化。小时候我常常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仰着头向房顶上张望,那一簇簇茂盛的蒿草青绿秋黄在风中摇摆的情景使我经常出神遐想,不知里面究竟藏有什么秘密。有一次修房的师傅把梯子竖在了房边,随后,我也顺势爬上了房顶,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和那些野草亲密接触。我惊讶地发现它们的茎叶在瓦片上生长得那么的粗壮,竟然看不到一点土壤而根却深埋在瓦砾之下。拔开草丛寻找我盼望已久的答案,却发现草丛里什么都没有。

童年时的小院是美好的,房间虽多,住人却少,所以我和伙伴总爱在这里聚居玩耍,我们一起玩着童年的游戏,有说有笑,欢笑声充满了整个小院,使我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上了初三的我,虽然学习紧张,但时常会想起四合院的童年。那逝去的时光中有一个天真、活泼、富有童趣的我,那个我总会做一些调皮的事情,说一些冒傻气的话,使得我的童年生活更具回味……

题目

请以“我的读书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人名。

枕上诗书闲处好 杨莙

枕边有书,睡前必翻上几页,不如此,梦就不踏实,倘有新书在等着,那个夜晚,就多了个盼头。

曾经疯狂地迷上金庸的书,带回家后藏在枕下。夜已深,父母都睡下时,一床被子顶在头上,贼似的猫着,瞪一双火辣辣的眼睛,藏一颗“怦怦”直跳的心,循着一束手电光的移动,潜入刀来剑往、险象环生的江湖风云里。

当白昼的纷扰让位于夜的宁静时,床边一盏浅紫色的台灯“啪”的一声,打开了通往古今的门,跨进那扇门,便可与智者先贤促膝谈心。

这个时候,是最闲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是最闲的人。捧一本闲书,悠闲地读,自然无需正襟危坐,靠着床头也成,斜躺着也无不可,是何等的安逸自在啊!

一河涪江水流淌于窗外,白天听不见的湿漉漉的蛙鼓,又长一声短一声地敲了起来,听着惬意,不嫌吵。偶尔有几声鸟的啁啾,是哪只鸟儿呷着嘴说梦话了吧,若是有月的夜晚,会和月光一起,轻轻地穿过窗纱,跌落在字里行间。

那些闲书,无涉实用,无涉功利,和心灵相通。有唐宋的诗词、明清的小说,骚客文人或豪放或婉约或深邃或飘逸的方块字,如清茶如美酒,会让捧卷的人,醉在夜色中。有鲁迅深刻的乡土人文,有汪曾祺清新的花鸟鱼虫,也有并非出自大家之手却自蕴一份意境的作品,书香满室,心若蝶,流连在百花园里。

心闲不下来,便读不进这样的闲书,那美妙的滋味,也就无从体会。

心闲下来了,遂被那盏雅致的台灯引领着,漫步于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该书译者徐迟先生说,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生活的方式很多,梭罗选择了简单,他在瓦尔登湖岸,凭着简单的物质资料哺育出丰富的精神生活。

夜晚是阅读的好时光,一边在文字中行走,一边抛下白日里挤进心灵的琐碎杂务。生活磨砺出的角质层得到修复,一颗心,变得轻盈,可飞,天之涯,月之上,浩瀚无际的星空里。

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吟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易安居士晚年的一首词,作于病后休养中,因个人及国家的遭际,她后期的作品大多沉郁、悲戚,独此诗作平淡闲适。病中得了闲,虽卧枕不起,却可随时枕上翻书、家中观景,由此发现因病闲居的好处。对闲适的向往,人们从未停止过,唐代诗人李涉有诗云:“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个“偷”字,足见“闲”之难得,古人在慢节奏的时代,尚且发出如许感叹,何况今天?生病固然由不得自己,词人却有了别样的体验,“枕上诗书闲处好”,一声感慨,跨越千年。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注意点 下一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