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时间:2022-03-01 01:49:2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数学课堂呈现“人文性”“活力性”和“生活性”“生成性”,尤其是这些生成性资源,对于新课程来说是宝贵的“活”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资源,活用错误资源,紧抓问题资源,让它们成为新的教育教学契机和生长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数学课堂呈现“人文性”“活力性”“生活性”和“生成性”,尤其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特征――教学活动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这些生成性资源在传统教学看来是一种超出预设之外的“课堂事故”,避之唯恐不及;而对于新课程来说却是宝贵的“活”资源。那么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如何及时捕捉,让它们成为新的教育教学契机和生长点,而不是夜空中美丽的流星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开启慧眼,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的兴致、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无论是学生在听课时的表情、情绪还是在回答问题进行互动时的言语、动作等都属于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

例如教学《10以内的数》一课时,教师问:小于6的数有多少个?多数学生回答:“6个。”但是,突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回答说:“有无数个数比6小。”这个答案出乎意料,其他的学生都发出了哄笑声。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让这位学生站出来为大家解释。这个学生红着脸小声地说:“还有-1,-2……”听完这个学生的话,我立即向其他学生询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过这样的数字吗?都有什么?”学生们顿时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坐电梯的时候看到过-1,-2层;有的说在冬天天气预报会报-1,-2度……学生们议论纷纷,将自己遇到过的数字说了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课堂上,有时学生呈现的生成性资源是随机而不成熟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着急下结论,要先认真倾听,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对学生的这些意外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相反,如果教师忽视了这样的状况,或者担心自己的教学进度而生硬地打断。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阴影,还错失了这样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要有一双敏感的眼睛,善于发现并捕捉这样一瞬间的生成,通过恰当地整理和处理,将他们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活用“错误”资源,激发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学生随时会有许多认知方面的错误发生,这是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利用得好,“错误”资源就会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这些错误时,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决。要认真分析这些错误中蕴含着的因素,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遗漏或者模糊,而错误正好是将这些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受到前面所学长方形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依然是“长×宽”,这是学生头脑中定势思维的影响,他们认为平行四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计算面积也应该和长方形一样,也是“长×宽”。针对这一种情况,教师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了一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图片的大小是否是一致的,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都认为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一样的,从而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非长×宽。教师再接着提问:“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该如何求证?通过运用多媒体将平行四边形分割、组合,学生都发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平行四边形两边的三角形移除,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学生的错误不可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活用错误性资源,引领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建构是有效的,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三、抓住“问题”资源,激发求知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疑点,并尊重学生的问题。不是一味地不分情况的“视而不见”或者“打压”,而是循循善诱,把问题生成一种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我借助实物,开门见山进行了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欲望,体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但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只要用长乘以宽乘以高就可以了。”学生已知道了计算公式了,这节课该怎么办呢?还能进行知识的探究吗?教师用询问的口气问道:“知道长方体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多数学生都举手,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我立即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针对新情况随机变化,我问学生:“大家都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是长乘宽乘高了,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体积,哪个同学能够利用我们现有的学具验证一番?”面对半数学生已经知道的事实,显然出乎我的预料。但由于抓住了“为什么”这个“问题”资源,造成了学生暂时的认知冲突。面对困惑,必然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之中,从而收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因此,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课堂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作为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善于发现、捕捉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教育契机和教育生长点,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林婷.探究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J].数学通讯,2010(8)下半月.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