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文学形象浅议

时间:2022-02-28 10:13:39

曹操文学形象浅议

摘要:关于曹操的形象,尤其是其文学形象的表现,可谓是众说纷纭。他性格多疑、临危不乱、残酷不仁,但同时才华出众,有很高的文采,更是写出了孟德新书这样的军事著作。这一文学形象使人爱恨交加,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盛宴。

关键词:曹操 文学形象 评价

1 曹操个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还是一位文学家;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三国中魏国的缔造者;自幼聪明机警,才华出众,任性好侠,不管从政治、经济、军事、管理人才武艺等才能都令人称赞。

2 曹操的文学形象

曹操的文学形象可谓斑驳交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在《三国演义》中将曹操的个人形象的复杂性等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世人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这是由于曹操的文学形象大大掩盖了其历史形象,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对曹操有了一个更直观、形象的认识。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其本人的真实面目是怎么样的,他在文学上有什么独特的造诣,能够让广大学者至今念念不忘呢?

2.1 生性多疑、性情残暴 曹操的疑心很重,这是曹操文学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在《三国演义》中,战争的残酷性,使人时时刻刻处于紧张、恐惧的氛围中,为了自身安全,曹操更加注重周围的人的存在对他是否有危险,他时刻怀疑身边的人。“孤好梦中杀人”这是对曹操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他疑心很重。因此,他身边的很多人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多疑,而被无辜被杀。当猜测到其他人有威胁他的政权统治的行为时,哪怕只是表现一点意念,曹操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杀害,其凶狠残忍可见一斑,曹操严格按照“罚不逾时”这条规则,先下手为强。例如太医吉平毒害曹操失败后被曹操擒获,曹操想查出是谁想要置他于死地,对吉平采用酷刑。曹操十分凶残的把吉平十指斩断九指只留一指,允其死,而肢其尸。由此可见曹操的凶残令人发指,不寒而栗。

曹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疑心颇重,在军事上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由于北方军士水性不佳,所以攻打东吴屡屡受挫。当时蔡瑁、张允等荆州将领由于多年跟东吴水战,十分熟悉水战,便被曹操任命锻炼士卒。周瑜见他们训练水军成果明显,采用反间计,使曹操怀疑他们,充分利用了曹操多疑致命的弱点,曹操中计,大怒杀了蔡瑁、张允两人。正是由于曹操的多疑,导致了两名水将的殒命,同时也为后来的赤壁之战的失败留下了伏笔。

2.2 唯才是举 曹操对于贤才那是十分的重视。突出表现是对收拢关羽之事上。对于关羽,曹操无论从人格魅力还是领兵打仗、运筹帷幄的将领能力上,都想要关羽的归顺。如果关羽能够归顺曹操的话,曹操不仅使刘备的势力大减,而且自己也拥有了得意大将,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曹操不惜任何代价,“上马金,下马银”,尽全力来拉拢关羽。但是关羽出于自身的原则,重视江湖仗义,这远远超出了自己仕途的顺利及大展身手。所以,无论曹操再怎么努力,始终不能如愿。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向世人展示了他传世经典的结义之情是如此的珍贵。虽然不能身从曹操,但关羽作为一个仗义的人,但是他还是以自己所能及之事来回报曹操的器重。在和袁绍作战时攻打白马城,屡屡失礼,最后被围,这时斩颜良,诛文丑,并留下了“看尔乃插标卖首”的关羽解救了曹操,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放走曹操,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些都是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重视。

2.3 文韬武略 曹操不仅仅武艺出众,在诗词歌赋上的造诣也非常高,他的短歌行、观沧海等等都为当时的文学做出了贡献。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权利,广泛召集知名文士,使更多的文士热心于文学,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盛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不少杰出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篇章,四言诗、五言诗在他的号召下,成为一种流行。他的诗以乐府歌辞为主,史学家评价他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的一般格式,但却写出了自己的新意,摒弃了华丽的辞藻,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缘事而发”的精神,使用乐府题目但自己作诗,开创了写实的新局面,东汉的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3 评价

通过考察曹操历史人物形象的特点到文学形象演化的轨迹,我们对曹操文学形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对他的评价也不一而足,但对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其文学形象,透过文学视野,让我们来感悟曹操文学形象的历史地位。首先,作为曹操的文学形象不能与曹操的历史形象相等同,因为曹操的文学形象是小说在史实的基础上,经过了艺术加工,并不完全符合历史。曹操的文学形象要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观察和解读,不能过于武断的认为他好或者坏。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画了曹操这一奸诈、狡猾、多疑的文学形象,使人们一提到奸雄,就不由自主想到的是曹操。曹操它仅仅是代表当时的文学形象还结合了当时的历史和艺术。其次,对曹操文学形象的评价,每个朝代、每个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影响人们评价曹操文学形象的因素很多,因此,对曹操文学形象的评价,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与研究喜好,在对曹操的文学形象评价时,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赋予了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以丰富历史内涵与文化内涵,深意更重。也正因为如此,曹操这个文学形象具有的审美价值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寓意。

参考文献:

[1](萧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晋)陈寿撰,(民国)卢弼著.三国志集解[M].上海:中华书局, 1982.

[3]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英栋(1981-),男,河北沧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上一篇:预制箱梁的架设 下一篇:略论先秦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