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范文

时间:2023-10-26 02:12:01

曹操用人篇1

先来看看曹操对人才的识别能力,经典的桥段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两位人物大家很熟悉,一个是当时如升龙之势、气焰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另一个则是寄人篱下、一味谦恭的刘玄德。谁都不屑一顾的刘备,曹操却请了过来单设酒宴,还端着酒杯把当时的英雄都数落了一遍,最后得出个“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结论,着实把刘皇叔吓得不轻。而事隔20年,刘备入川面南称孤,开创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分庭抗礼40多年。曹操对人才精准的判断,由此可见一斑。

“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的《求贤令》中,他指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第三次《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是提出了“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本事,不管他是什么人,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都行,说不定哪天就派上了用场,有备无患嘛。当德与才发生矛盾,不可兼得时,先取才。这是曹操身处乱世,政治地位不稳定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正是曹操有如此颠覆性的用人之道,才使得其周围始终围绕着各种猛将志士,典韦、张辽、张、夏侯、夏侯渊、徐晃、于禁、庞德、曹洪、司马懿、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每一个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崔琰,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当初曹操询问手下其他主管关于继承人的事儿,别人都不敢说话,只有崔琰大胆地说出把家业给曹丕最好,而且以死捍卫。虽然崔琰说话比较直,但曹操十分欣赏这样的人,此人果然不负厚望,选拔推荐上来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大大超出了曹操“唯才是举”的期望。

来看袁绍,武有颜良文丑,文有田丰许攸,天下九州,袁有其四,带甲百万,战将千员,势力滔天,可是在官渡之战中却败于曹操。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不懂得如何笼络人才,如何人尽其才。因此才有许攸的“夜投曹操”、“火烧乌巢”,断送了袁绍的灭曹大业。

究其原因,是袁曹二人对人才的态度不同,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在整部小说《三国演义》中,辱骂曹操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曹操对一些骂他的人却是赞赏有加,可以说是真的爱才如命。

“此愈我病”

有一次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那文章叫《为袁绍檄豫州文》,文章里写道:“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陈琳做梦都想杀了曹操。

曹操在看到文章后,“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

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问他:“你骂我可以,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无奈地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酣畅淋漓,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了他这含蓄的说辞,心领神会。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是个人才。曹操不仅没听众人劝杀,反而把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可见其惜才如金,不计前嫌。

不计前嫌用人的事儿曹操可没少做。他手下的打工仔,很多都是像陈琳这样,曾经是敌人的部下。三战徐州之后,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官渡之战,收编投靠的高览等人……这些人在归降曹操之前,哪个没有说过曹操是“国贼”、“逆贼”、“贼臣”,即使不说出口也在心里骂过千万遍,但是也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受万人敬仰的关羽,也可算在内。

洞察人才需求

还有一出好戏,发生在张绣和曹操之间,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族侄,张济死后,张绣接手他的工作。不久,曹操前来进攻,张绣吃了败仗,投降了曹操。本来张绣这次是准备跟着曹操闹革命的,但没有想到曹操居然偷偷地与自己的婶婶,即叔叔张济的遗孀好上了。曹操也是欺人太甚,气得张绣直骂“禽兽”,于是乎,张绣决定反曹。这一次造反可反出大名堂了。首先是曹操自己,被不知何方神圣射出的流矢所伤;其次是长子曹昂和亲侄子曹安民都死于乱军之中;然后是爱将典韦死守营门,为了保护曹操,身受数十处重伤,英勇牺牲。可想而知,这对曹操的打击有多么的大,但是不久之后,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花言巧语,居然还敢来投奔曹操,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仇人相见,曹操居然和张绣携手喝酒,还封他为扬武将军,甚至还结为亲家。这之前的杀子之仇仿佛跟没发生过一样。这让张绣受宠若惊,之后为曹魏做牛做马,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的宽宏大量,着实让人钦佩。

当然,曹操也因为太过爱才而吃过亏,这最著名的,就是果断听取了庞统的连环计,成就了周瑜火烧赤壁的经典。但是回头想想,庞统这一相貌奇特之人,孙权看不上他,连仁义著称的刘皇叔也对他略有忌讳,而曹操的选择,再次证明了他“用人不疑”的观点。

曹操用人篇2

面对乱世,"笑"一曲豪迈歌

那时,刘备还寄曹操篱下”时刻担心曹操看出自己的志向,而受到加害,所以经常种菜浇水,韬光养晦。曹操对此不是不清楚,他内心也敬佩刘备是个英雄。一天,曹操请刘备喝酒。一见面,他采用投石问路的方法,笑着说:”在家思考什么远大的事情呢?”来前,刘备担心曹操摆”鸿门宴”,所以此话一了,吓得刘备面如土色。曹操见状,话头一转,拉着刘备的手说:”你学种菜也不容易。”刘备这才松了一口气。为了进一缓解紧张气氛,曹操讲了”望梅止渴”这段轻松有趣的事,让刘备心神安定了许多。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谈。酒到半酣,曹操转入正题,问刘备:”你走南闯北,经历丰富,一定知道谁是当世英雄。”刘备机敏地回答:”我凡人肉眼,实在看不清谁是英雄。”这样回答,显然不能让曹操满意:”你就不要过谦了。”刘备推辞不过,便说:”淮南的袁术,兵多粮足,可以称为英雄吗?”曹操嘲弄道:”他只能算是坟墓中的枯骨,我早晚一定能擒获他!”刘备说:”河北的袁绍,几代为官;如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人众多,可以称作英雄吗?”曹操蔑视地说:”袁绍好色胆小,优柔寡断;干大事时怕死,见小利时却不命;非英雄也。”接着,刘备点出了刘表、孙策、刘璋,曹操一一分析后得出:皆”非英雄也。”刘备又说:”比如张绣、张鲁、韩遂等人都怎么样呢?”曹操鼓掌大笑:”这些碌碌无为的小人,何足挂齿!”曹操手执酒杯,站起身来,激昂地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最后他充满自信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曹操)耳!”刘备没有想到,自己的内心已被洞穿。故此言一出,手中的匙、筷皆被惊落在地。而曹操把杯中酒一饮而尽,仰天长笑。

曹操用”笑”从心理上镇慑刘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面对毁辱,”笑”一份宽容情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能否善用人,对事业兴亡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曹操求贤若渴,”惟才是举”,从而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涌入曹营,形成了曹魏政权鼎盛时期的雄兵百、战将千员的局面。

对一般人来说,谁也不愿意用那些诋毁、辱骂过自己的人。而曹操则超凡脱俗。陈琳,写战表很出名。在官渡之战前夕,他替攻打曹操的祖宗三辈骂了个遍,曹操知道后十分恼怒,发誓抓到陈琳后要把他剁成肉泥。可后来陈琳真的被曹操抓住后,曹操为了自己的霸业,不仅没有杀他,反而亲自为他松绑。曹操含笑问他:”你跟我有冤有仇,骂也应该,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骂俺的老祖宗呀,他们又没得罪你?”陈琳笑笑说:”我当时写到那里,就如箭在弦上,不能不发了,是文思喷发所致呀!”曹操听罢哈哈大笑,并把陈琳留在军中,视为好朋友。

按常规,品德方面有问题的人,是不会得到使用的。曹操则不然。丁文侯在曹营任典军之职时,因自己家的牛瘦弱,就利用职务之便调抽象了一头官牛,被人告发,受到免官下狱的处罚。曹操后来见到他,故意问:”文侯,你的印绶到哪里去了?”丁文侯知道曹操是在开自己玩笑,于是回答:”拿去换大饼吃了。”曹操听了,哈哈大笑。于是,又恢复了丁文侯的职务,像原来一样重用他。”笑”对别人的缺点与过失,充分体现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的用人理念。

曹操用人篇3

【关键词】《三国演义》;成功之道

首先,曹操起事时的处境最为艰难:董卓之乱时,曹操假借献刀谋杀董卓没有成功,只身一人一骑逃出了京城,成为董卓全国画像通辑的罪犯,过着四处躲藏奔波的生活,这种处境比刘备还要艰难得多,曹操的事业是从一人一骑开始,起事之初,不但缺人而且还缺钱,只是这种悲惨的日子很短暂,不被一般读者所重视,曹操能够在很短暂的日子里结束一种梦魇般的日子,成功实现咸鱼翻身,曹操能够从人生最艰难的处境中迅速走向成功,必有其过人之处,那么曹操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曹操本是一个极有政治头脑的人,而且极有才智,对于他这样的人,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事能够难倒他的,他逃出董卓魔掌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筹措钱财,他从京城逃回故乡,当时的大富豪卫弘对曹操的为人和才智非常欣赏,拿出了全部财产供曹操支配,曹操轻轻松松的筹集到一笔巨款,拿到这笔钱后,曹操马上招募人才,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当曹操拉起自己的旗帜之后,立即就有很多著名的谋士和勇猛的武将投奔于他,工作做得出奇的顺,这说明曹操的才智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大家认为投奔曹操就会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么多来自不同阵营的优秀人才投奔曹操,就是对曹操聪明才智的肯定,而曹操也没有让这些优秀人才失望,迅速的依靠这些人的才智,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伟大事业。从曹操一系列变化中看出,曹操太善于借助外部环境改变自身的处境了,没有钱财,就借助他人的钱财,没有人才,就想法网罗天下的人才为已所用,从而完成了一个从筹钱——招人——组建军队——讨伐董卓——剿灭群雄——完成北方统一的伟大事业。而同时期的刘备虽然身为皇叔,但在招募人才的问题上则没这么顺畅,而是非常的艰难。

曹操组建好自己的部队之后,就开始发矫诏(伪造皇帝的命令)讨伐董卓,进一步聚集人气,曹操的才干也得到大家的进一步的认同,十八路诸侯出于对曹操的信任,迅速出兵响应,这极大的提高了曹操的知名度,天下人物对曹操有了进一步的认同。发矫诏是曹操的一大创举,这需要极大的胆略。曹操凭借一矫诏,十八路诸侯应声响应,这足以说明曹操在当时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我们从中看到了曹操的非凡的领导能力。再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因为很多人认为曹操的成功得益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绝不是曹操的发明,先前董卓、李催、郭汜都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董卓、李催、郭汜不但没有什么作为,而且这几个人都不得好死,可谓身败名裂。只有曹操是成功的,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好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玩得转的。再说人才的整合问题:人人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然而却不知道对人才的驾驭和整合更重要,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不但拥有庞大的军队、而且还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袁绍的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军队的数量等,都比曹操更强大,然而曹操却能够打败强大的袁绍,原因是什么?就在于曹操与袁绍的领导能力不同、驾驭人才的能力不同,曹操是一个极有领导能力的人,不但自己足智多谋,而且能够将所有的人才整合为一个整体,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于部下的好的建议,都能很好的采纳,所以大家都能够很好的积极的建言献策,一有好的建议就很好的执行,曹操的“得策且行”让曹操受益,在很多场战争中,曹操都因为谋士们的高明建议,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曹操是一个极善于抢占先机的人,抢占了先机就容易成功。现在来说曹操和刘备争夺荆州的事,荆州之主刘表去世后,曹操和刘备都想夺取荆州,刘备在天时和地利都占优的情况下。然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夺取荆州的是曹操而不是刘备,刘表的次子刘琮选择投降的是曹操而不是刘备。刘备只是又一次浪费了好的机会而已。

再说曹操与诸葛亮,二人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共同的特点是极善用兵,曹操的极善用兵的结果是消灭了吕布、袁术、和袁绍夺取荆州,较早的统一了北方。曹操的成功,在战略上很大的程度上钳制了诸葛亮的军事活动空间,让诸葛亮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只能和孙权结成“孙刘联盟”才能生存。

曹操用人篇4

关键词:小事;曹操;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39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最为复杂: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曹操,无疑是最让人难读懂的人。

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历史的天空已经翻过了那一页,后人以古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

一、望梅止渴: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巧妙的激励

望梅止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曹操有一次带兵出征,行军途中一直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口渴难耐。这个时候,曹操就下命令传话给后面的士兵们,说:“道路的前面不远有一大片上好的梅林,结了许多上好的梅子,又甜又酸,大家走到那里就可以解渴了。”士兵们听了之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他们就凭借着这个,终于走到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激励的智慧。但是如果从这个故事中只看出望梅止渴本身的意义,就埋没了曹操的智慧。有的人甚至质疑,可能只是曹操开了一个玩笑,是后人把曹操神化了。但是不能否认,既然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毕竟和曹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士兵口渴难耐,行军艰难,就算曹操当时真的是讲了一个笑话,这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笑话:(1)曹操当时身为带兵的统帅,手里握着生杀大权,士兵如果行军缓慢,他完全有权力军法从事。但是,曹操没有,他讲了一个笑话,或者说他虚构了一片梅林。这样的话,就已经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水平和素质的问题了。(2)曹操撒了一个大谎,身为一个主要领导,他知道自己讲话的分量,但他还是严肃地撒了一大谎。下命令,传话,正儿八经地把这一句谎话在全军传下去。这样的话,也不仅仅是智慧的问题了,这里就有魄力和胆识的问题了。(3)曹操当时肯定也又渴又热,就算搞特殊,可能有水喝,但也不是舒服地坐在空调车里喝着冰镇饮料。古代行军打仗的条件,如果他以为前面有水,早早把备的水喝光了,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急躁,或大发脾气,而是告诉大家前面有梅林。这样的话,难道仅仅是智慧的问题吗?

凡成大业者,必有过人之处,连鲁迅都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就从望梅止渴这件小事来看,这么巧妙的激励,难道他不是一个英雄吗?

二、割发代首:兼顾两全的决断――机智的权宜

割发代首的故事早就编进过小学课本,说的是曹操带兵打仗纪律严明:曹操有一次率领军队经过麦田,看到麦子长势很好,不忍践踏,就下令说:“大家都不要踩坏了麦子,如果有违反的,立即处死!”于是,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了马,小心地穿过麦田。没想到曹操的马却意外受到了惊吓,竟然冲进了麦田。于是,曹操找来负责的官员前来论罪。官员引用了春秋的典故,回答他说:自古以来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意思是说不能治曹操的罪。曹操却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却违反,怎么能够服人呢?但是我是全军的统帅,是不能够死的,然而可以对我施予刑法。”于是,曹操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扔到地上,以此代替斩首。

反复看这个故事,确实纪律严明。但换一个角度,真的为曹操捏了一把汗:(1)他不是知法犯法,他是立法立刻犯法。他刚刚宣布了严厉的命令,违者立即处死,他就犯了。杀了自己,不能这么办;不杀自己,无法面对全军的将士。这种尴尬和两难,让人捏了一把汗。(2)事发突然,大庭广众,众目睽睽,根本没有周旋的余地,曹操也没有心理准备,这也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3)必须立即处理,这样的事情不能找人讨论,不能开几天会研究一下,必须立马当下就进行处治,这汗是捏定了。但是,曹操的智慧仿佛让所有捏汗的人羞愧,就好像曹操早就准备好了一样,他从容不迫地处理了这件事儿,而且就算写到史书里,也让前人和古人对他的处置无话可说。

有人说,这是曹操的奸诈,既然违者立即处死,那就应该处死。仔细想想,如果曹操当时真的拔刀刎刭,那他才真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二货”。

三、绝妙好辞: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独到的眼光

绝妙好辞这个故事流传得不如前两个故事广泛:一是这个故事比较深奥,虽不至于难懂,但要讲这个故事,还真得多认识几个字;二是这个故事文学的色彩太浓,可能文人们比较喜欢这个故事。

曹操曾经和杨修一起途经曹娥碑下,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于是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曹操赞叹杨修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啊,我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除了那个绝妙的谜语,仿佛没有曹操多少事情。但是,事情还是没有那么简单:(1)曹操没有问杨修答案,坚持自己想。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能够想出来,这里似乎有点小孩子脾气。(2)想出来以后,不明说,还要写出来。曹操这样做,这里就有点考试的意思了。(3)曹操对杨修的赞叹,就大有文章了。本来两个人都猜出来了,应该皆大欢喜,一笑而过,但是曹操却得出了自己比不上杨修的结论。

这正是曹操独到的眼光,表面上他在猜谜语,实际上他一直在关注事情背后的事情。如果能看懂这个绝妙好辞的小故事,就不难理解后面的《杨修之死》了。可能有人又要从道德上去评判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自然会有一番结论,但如果从智慧上来讲,曹操真是深得很啊!

参考文献:

[1] 肖佳杰.曹操的用人智慧[J].领导科学论坛,2014(8X):61-62.

曹操用人篇5

【关键词】曹操;奸雄;思想;政治;用人

一、思想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处世之道。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奸绝”的真面目这两句话正是曹操信奉的人生哲学。在同袁术作战的时候,为稳定军心以“盗窃官粮”的罪名,砍了王垕的头,来隐瞒军粮将尽的事实。这是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赤壁之战中,扬州刺史刘馥说他诗中有“不吉之言”,他“刺死刘馥”,事后却说是酒醉误会。在杀人之后,他又往往表示“极为悲痛”,进行厚葬,亲自祭奠,还要从优抚恤家属。曹操有一套收买人心、笼络部下的手段,利用伪善的面孔,掩盖他的罪恶企图与残暴行为。至此,不少人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中的奥妙,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更加厌恶,继而起了杀心。后来,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心愈发剧烈,终以“惑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这一则则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蕴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进退两难。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他听从荀彧的计策,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

“许田打围”则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鈚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至此,曹操的奸诈、野心暴露无遗。

三、用人上──“以利己为目的”

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这种权术,又是与一定的政治手腕结合在一起的。

(一)打出“仁义”招牌

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其中就有一大批很有才能的人,如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以“忠义”号召于人。

(二)“施厚恩以结其心”

“施厚恩以结其心”,是曹操笼络人心的又一手段。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如此等等。只为笼络人心。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

(三)“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在笼络人心方面,“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是很常见的手法。作为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也具备了这样的气度。张绣,在汉末诸军阀中是相当狡猾而又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几次出尔反尔,依了曹操又反了曹操。最后势单力薄走投无路时,曹操派人去招安他。张绣果然赴许都投降。《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有一段简短而又有分量的描述:“绣见操,拜于阶下。操忙扶起,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遂封绣为扬武将军。”曹操这样做,也是其运用权术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那些“有小过失”的各地方势力都会感激他的胸襟和肚量而依附于他。同样,陈琳,尽数曹操之恶。“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当袁绍灭亡后,曹操不记前嫌,收陈琳为从事。陈琳于是走进曹营,为曹操歌功颂德。

当然,曹操的这招也有不灵的时候,他遇到了祢衡的迎头痛击。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裸衣骂曹”的故事。对曹操进行了最无情的揭露与最严厉的鞭笞。曹操不动声色,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借刀杀人。他想除掉祢衡,却又不愿留下“害贤”的话柄。于是曹操把祢衡送给刘表。刘表却没杀祢衡,而是学曹操,把祢衡转送给江夏的黄祖。最终,祢衡因辱骂黄祖而被黄祖所杀。这下,曹操高兴极了,因为他成功实现了他的“借刀杀人”计划。

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是一个“奸雄”,他是一个“大奸大诈”的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奸”本质,有他本性的一面也是那个动乱的时代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年9月版;

[2] 陈寿著.《三国志》.岳麓书社,2002年8月版;

[3]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曹操用人篇6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误大事

曹操遇庞统——中了连环计

曹操张飞打哑谜——你猜你的,我猜我的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做事——疑心重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蚕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打徐州——报仇心切

曹操的人马——多多益善()

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曹操杀蔡瑁——操之过急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人篇7

曹操的故事颇多,在他身上更是笼罩着诸多疑云,他的身世就是其中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只能从史书中寻找相关线索,但时至今日,有一群科学家想要通过Y染色体来“破译”曹操的身世。2012年4月,因为这一迷题,旨在鼓励创新和趣味科学的首届“菠萝科学奖”将“医学生物学奖”授予了复旦大学的王传超等人。

他们真的能用科学破解这个千古之谜吗?

曹操身世的两条线索

在古代,非常看重家世,土族天生受人尊敬且具有号召力,而寒门则被人轻视。三国时,割据江东的孙权继承的是父兄家业,号称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卖草鞋起家的刘备则翻遍族谱给自己找到了祖宗——中山靖王刘胜,自称是刘胜的第13代孙,全然不管刘胜光儿子就有120多个;曹操也绝不示弱,他一直称自己的祖上是西汉开国大将、丞相曹参,家门显赫。但曹操的政敌却反过来攻击他,笑话他身世不明,是“父嵩乞丐携养”。就是说,他父亲曹嵩其实是不知道从哪里拣来的乞丐野孩子。

曹操的身世之所以受到质疑,问题就出在曹操的祖父曹腾身上。尽管曹腾是曹参的后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曹腾是个宦官,也就是太监,自然不能生育,曹操的父亲曹嵩并非曹腾亲生,而是他的养子。按照汉代习俗,一般是从族人那里抱养继子,如果曹嵩是曹腾从族人那里抱养的,那曹嵩应该也是曹参的后人,曹操也当是曹参后人。但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曹嵩是从夏侯家抱来的,而历史上曹操和夏侯悖兄弟之间的关系,确实也好到了让人怀疑他们真是血亲的地步。

因此,曹操虽为一世枭雄,但其家世却始终是一个谜。上海复旦大学决定使用现代DNA测序技术一探究竟。但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曹氏父子确凿无疑的遗骨,所以提取他们的DNA是暂时无法实现的,不过仍有线索可寻,那就是虽然曹操已经过世,但他的后人还在,而Y染色体测序则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的。

Y染色体的特殊性是解谜钥匙

众所周知,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常染色体是所有人都有的,此外,还有2条性染色体X和Y:女性的组成方式是XX,而男性是XY。Y染色体是男人特有的染色体,只能从父亲传给儿子,不会传给女儿。而姓氏也是父传子,因此,Y染色体和姓氏的传递方式是完全一致的。男性将他的Y染色体完整地传给他的直系男性后裔,同时在DNA复制过程中会增加一些新的突变。一个男性的Y染色体,也就继承了他的所有父系祖先所拥有的特别的突变。而这个男性的后裔,也会继承他自身的Y染色体上产生的突变。如果曹操在今天还有直系男性后裔存在的话,那么他们的Y染色体的状态就是这样的:继承了曹操的Y染色体的共同部分,另外加上千百年以来一代代积累的少量突变。可以说,千百年来,Y染色体上很大一部分的遗传信息几乎从未改变!

因此,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曹操的直系后人,获取Y染色体信息,也就相当于获得了曹操的Y染色体信息。然后,将这一信息和曹参直系后人的Y染色体进行比对即可,如果两者遗传信息吻合,则说明曹操确为曹参后人无疑。但如何才能找到曹操的后人和曹参的后人呢?

迷雾之后还是迷雾

这时,家谱帮了大忙。研究小组对上海图书馆收藏的118件曹氏族谱进行了全面查阅和筛选,挑选出比较可靠的家谱,然后选择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真实,课题组并未就此止步,他们对全国各地曹姓79个家族的280个男性以及其他姓氏的446个男性进行了比对。

比对结果显示,没有宣称是曹操后代的曹姓家族Y染色体各种类型的比例,与其他姓氏的人群相比并未发现有显著差异,也与随机采样的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的各种类型的比例很接近。但在极可能为曹操后代的家族中却有了发现,6个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族群的Y染色体都属于一种叫做“02-M268”的类型,而这恰好是一个比较少见的Y染色体类型,在全国汉族人口中仅占5%,不同地域的6个同姓家族同时具有这一染色体类型的概率只有大约千万分之三。因此,巧合的概率极低,这一染色体类型极有可能就是曹操的Y染色体类型,可信度高于90%。另一方面,所有参与测试的、坚称不是曹操后裔的曹姓家族Y染色体类型都不是“02-M268”,这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可信度。

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人员获取了曹参后裔和夏侯氏后裔的Y染色体类型。经比对,曹操和曹参并无血缘关系,看来曹嵩并非抱养自曹家自己族人,曹操当然也非曹氏嫡出。那曹嵩是从夏侯家抱养的吗?比对结果依然不吻合,看来说曹操是夏侯家的人,多半也是后人附会了。既然这两条曹操身世的线索都断了,那曹氏父子的身世到底是怎样的呢?曹操到底该姓什么呢?科学家还在继续研究着。

曹操用人篇8

那么,就有一个疑问产生了:既然曹操为了统一,吸纳了那么多人才,他为啥就偏偏没请诸葛亮呢?

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诸葛亮隐藏太深,养在深闺人不识啊,结果,反倒让刘备得了先手?

关于这点,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是这么分析的:贾诩这样的人,出身贫寒,很难被人发现,倒可理解,但诸葛亮却不同。为什么呢?孔明先生的老丈人,是谁啊?是刘表的连襟啊,用今天的话讲,诸葛亮老婆的姨父,就是荆州市委书记啊。所以,有了这层关系,在整个长江流域,诸葛亮早就名声在外了。

可是,知道了诸葛亮的能耐,曹操的势力那么大,条件又那么好,他干嘛不请呢?难道是他对人才重视不够吗?

其实,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曹操对人才重视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刘备和孙权。

首先,在选人上,曹操是无论贫贱,不计出身。比如,他手下的谋士荀攸、郭嘉、贾诩等人,都是贫寒子弟,他的爱将张辽、徐晃、典韦等人,也都卑贱出身。

其次,在用人上,曹操唯才是举,不计前嫌。比如,陈琳原是袁绍谋士,曾写过檄文,痛骂过曹操祖宗三代,可是,陈琳被俘后,因爱惜其才华,曹操对他,照用不误。

为了遍寻能人,曹操甚至到了不计人品的程度。比如,他曾三次广发《求贤令》,其中的一条就是强调,只要你能力强,哪怕你有过劣迹,我也既往不咎,照样重用。

最能证明曹操爱惜人才的一件事,那就是对关羽的态度。自从关羽被俘后,曹操对关羽,那是又给官位,又送女人,可以说,能想到的招法,几乎都用尽了。可关羽还是不领情,身在曹营心在汉啊,最后竟偷偷跑了,一路上见有人拦,他是过五关斩六将,气得曹操手下都恨不得一箭把他射死,可曹操咋样?就因太爱惜人才,还是让人把他放了。

听到这,人们更纳闷了,既然曹操选贤上,已到了求才若渴的地步,那他为什么不请诸葛亮呢?

其实,只要细细琢磨曹操的求才史,你就会发现,曹操手下的干将,无论介绍来的、应聘来的,或是俘虏来的,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别人投奔他。你想让曹操低下头去求人,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即使你能力再大,你想让曹操装孙子,他也不干。

然而,在这点上,刘备却不一样,只要一个人被他看上了,别说低点头,装把孙子,你就是把他弄得颜面扫地,下不来台,他也照样厚着脸皮,苦苦追求。

可诸葛亮这个人,在应聘上,偏偏好拿把,来来回回考验你,折腾人。你想,他的这种傲气,连张飞都受不了,就凭曹操那个脾气,早就大嘴巴子扇上了。

因此,在选人这件事上,一个靠投奔,一个愿去请,不难看出刘备与曹操的高低。

听到这,也许有人会反驳,你说曹操的能臣,都是投来的,不对呀,徐庶就是个反例啊。本来人家在刘备那儿,干得好好的,最后不也是被曹操挖角,猎头过来的吗?

要说徐庶这件事上,最能证明曹操的好面子,既然你曹操真心请徐庶,你完全可以亲自上门,礼贤下士,比如请人家去酒楼,喝上一顿,敞开心扉,好好谈一番,你干嘛要绑人妈啊。说穿了这么做,无非就想把徐庶逼进曹营,满足自己那点虚荣心。说来说去,不就是想装牛掰,拉不下脸,低不下头嘛,结果咋样,搞得人家倒是来了,可是进了曹营却一言不发啊。

上一篇:妈妈听我说范文 下一篇: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