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时间:2022-02-28 06:51:09

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关键词〕民族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毋庸置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作了一些探索,供同行参考。

首先,全体教师统一认识,明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动机很重要;明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愿望;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明白德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白学生的健康人格与积极情绪有助于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上,玉溪市民族中学注重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活动体验课

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取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学生―教师”的三段互动形式,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自然引导―反馈应用、未雨绸缪”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2.心理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是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既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又给班会注入了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给主题班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避免了与日常教学安排的冲突。针对我校班级多、心理老师少的情况,我校确定了“以学生为演员,班主任为导演,心理老师为编剧”的心理主题班会课思路。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银桥杯”主题心理班会课竞赛,邀请省市的专家、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参加,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

3.成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团队――“新欣”俱乐部

自我教育,即个人能动地对自己进行教育,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健全完善,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生价值。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和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遵循“他助―自助―互助―助他”的过程。

首先,我校成立了一个师生团体――“新欣”俱乐部。在师生中挑选部分对心理学感兴趣、热心于公益活动,乐于助人,理解和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大方,有一定亲和力,能贯彻保密原则者为成员。其次,培训俱乐部成员,教会和激励他们认识、发展、优化自己的心理,成为自己的教师与咨询者。再次,辅导他们慢慢地将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与他人分享,在启发他人中进一步深化自我认识、激发自我成长的需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加之师生间的代际关系,使得学生之间的朋辈辅导更为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心理调节方法,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辐射到了每一位学生。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实处。

我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不断减少,二是教师分层分类研究学生、个别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探索出了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堂气氛营造与问题处理、评价标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外,我校还组织相同问题的小组,进行咨询与辅导,小组活动由心理老师策划组织、“新欣”俱乐部发起、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并推举活动热心、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学生当组长;小组人数十余人,其成员多为有类似问题的心理困惑者;小组活动十来次,每次一课时。

6.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我校把各种建筑与美化、文化、民族化、人性化结合起来,让喷泉、花木、绿草、书林、中心花园与曲折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并通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节与艺术节,心理健康宣传周,民族舞蹈操,心理剧、民族剧表演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民族特色活动中,从而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性情、充实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了师生心理环境。

7.家庭与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民族地区因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活、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遇到了更多的阻碍。比如民族地区成年的观念较早,十四五岁就可谈婚论嫁;民族地区学生从小就会吸烟喝酒;回族学生每年把斋一个月等。因此,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注意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家长培训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尤其注重与特殊家庭家长的沟通,传授处理特殊问题的心理方法等。以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仍在探索中。

(本文获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展示一等奖。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电邮:)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

上一篇:珍视“柳暗”花自“明” 下一篇:反弹琵琶,批评也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