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迁移规律在《维修电工考工》训练过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28 10:00:17

浅谈学习迁移规律在《维修电工考工》训练过程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迁移规律对实习课题加以分析,采取各种有效的实习方法,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自己的技能体系结构中,最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迁移回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维修电工 学习迁移 纵向迁移 复合迁移 正迁移

所谓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掌握产生影响的心理现象。先前的学习过程与后来的实习内容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迁移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是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关键。此外,学习迁移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二是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负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在实习中必须注意迁移及其产生的条件,排除学生的思维故障,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克服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维修电工考工》训练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主要内容包含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的控制线路安装调试,单元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机床电器故障的排故,PLC技术等内容,本实习课综合了各门专业课所学的内容,知识点多,内容较抽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相当的困难,直接影响实习质量的提高,本人根据几年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运用了迁移规律,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一、温故而知新,促进理论向能力的纵向迁移

迁移理论认为,在学习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前面知识是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维修电工考工》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唤起学生对《电工基础》、《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子线路》、《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等知识的回忆,并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一些实习内容较复杂,难度较大电路更应该注意运用原有知识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以降低实习难度,提高实习效果。

例如,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装调过程中,先带领大家复习《电机与变压器》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如果没有复习三相异步电动机改变转向原理,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通过两个接触器的交换吸合调换两根电源线的位置(即改变相序)就能改变电动机的转向。因此,只有在学生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原有知识为实习提供基础和支撑,使新旧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才能领会得快,学得好,记得牢。

二、揭示本专业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的复合迁移

维修电工考工训练,从形式上看内容比较单一,从内涵上来分析,实质是电子电工类专业课程实践应用的综合,所以教师应利用本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的迁移,全面揭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实习内容的复合迁移。

例如,在电器故障排故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熟悉各种常规电工仪表的结构、测量方式、测量误差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应熟悉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理解低压电器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中的应用,即采用“化整为零”的思维方式,将控制电路先看成由一些基本环节组成,分析各个环节的作用,并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点,就是位置开关或者转换开关,从而明确线路必须的工作流程和互锁保护。再次,分析整个电路的现象,排出故障的大致范围,应用常用仪表进一步检测、鉴定故障的位置,最终排除故障,从而做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贯通,产生交叉效应,产生知识的复合迁移。

三、分析比较,概括共性,避免学习的负迁移,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且概括的水平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如果获得知识是零散的,各自孤立的就难以形成完整的清晰的认知结构,就容易产生负迁移。所有教师在实习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并及时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比较,归类小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逐渐学习的正迁移,避免出现负迁移。

改变实习方式,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逐渐实习的正迁移,《维修电工考工》实习训练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对实习课的兴趣,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实习方法。例如,现场实习方法,演示实习方法,多媒体引导实习方法。

现场实习法。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参与电路的装调、维护等实践操作,在生产现场向学生演示各种机床的操作过程,常见故障的分析过程,排除故障的操作流程,以及强化常用仪表使用规程等内容。通过现场的见习使得一些在实习课堂上难以发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利用幻灯片、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等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实习课的兴趣。

以上实习方法的应用,有效地迁移了学生的思维故障,更好地解决了难点问题,创造出良好的迁移环境,促进了实习的正迁移,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使学生对所实习内容产生良好的实习动机和广泛的好奇心,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四、加强训练,熟练掌握知识,发展自身的迁移能力

分析问题与课题类化能力,影响新旧课题间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而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是产生学习迁移不可少的因素。分析问题、课题类化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觉察到新旧课题间的共同因素,就越容易自觉地产生学习迁移。所以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思维定势现象是一种预备性反应或反应的准备,它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在活动进程中,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是指向于一定活动的动力因素,是关于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倾向性,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因此对迁移来说,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产生消极影响。在实习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定势的这一作用,循序渐进地安排一组具有一定变化性的训练课题,来促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使知识的学习与其使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加强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应用知识的训练,使学生不因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势。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实习教学的优化,这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此外,由于单一方向的联想,容易使思路狭窄而不灵活,可逆联想容易拓宽思路,所以,培养学生可逆联想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习正迁移。因此,加强训练也是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方面,在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规范学生的操作流程,对出现的负迁移现象要及时反馈并当场纠正

总之,正确掌握迁移规律在实习课题中的应用,就必须对实习课题目标应用迁移加以分析,采取各种有效的实习方法,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自己的技能体系结构中,最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迁移回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张守臣.心理学教程新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罗玲玲.创造力开发.湖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 下一篇:信息学奥赛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