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做一次“深呼吸”

时间:2022-02-28 02:56:18

让阅读做一次“深呼吸”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解读要有深度和厚度,语言实践应该做到基于文本,有精度;跳出文本,有广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53-03[作者简介]赵海燕,浙江省宁波市戎徐小学教师。

常规阅读课的机械枯燥和公开教学的华丽登场,成为学生语文世界里两道极不协调的风景。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学定教”这四个字。作为一名有着整整2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本以为凭着经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面临如何实现“以学定教”这个话题时,笔者才发现自己脑中竟然是一片空白。《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二部分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第十二条规定:“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思路;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建议中提到了“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笔者认为这是阅读得以呼吸的“土壤”。品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识别、吸收、理解、回忆和表达,缺一不可。那么,语言特色“品”什么,该如何“品”呢?

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在品味文本语言特色方面的教学心路历程。本课共安排了三个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三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不同的是,作家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截然不同:《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一文,侧重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侧重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则侧重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这三个片段,把每一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那么,每一个片段我们要带领学生“品”什么?如何去“品”呢?在这一课的设计过程中,因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不同,笔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试图找到撬动学生阅读的关键点,寻求品读语言特色的最佳途径。

一、设计一:以阅读为核心――教教材

主问题: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描写小嘎子表现的句子。

1.研读赛前:“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从“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等语句中你看到了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研读赛中:“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想想嘎子在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的过程中,他在想什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3.研读赛后:“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比赛的结果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案例反思]

这一设计是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进行的。“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为主问题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对小嘎子人物的剖析,让学生懂得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侧重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强调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在字里行间穿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文本有更为深刻的解读。这样做的不足是学生缺少自主体验和语言实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感受到这样描写的好处,教学也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教教材”成为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集体无意识”――重点突出,但缺乏落实,没有突破。这也是语文课高时低效的原因所在。

二、设计二:以任务为核心――用教材教

1.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写好一个人物吗?老师的建议是――读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文章。自由朗读第一个片段,画出表现主人公小嘎子的词语。你们能用这些词语写几句描写小嘎子的话吗?并说一说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嘎子。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小嘎子的呢?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一把小钥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

3.描写小胖墩的语句有哪些?这是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二把小钥匙――抓住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4.对比阅读。请同学们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你们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用了怎样的构思方法来塑造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你看过的电视情节或读过的书中有这种构思吗?例如大家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三叠式构思”――同样的情节重复出现几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入刻画人物的形象。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三把小钥匙――用“三叠式”突出人物特点。

6.内化应用。现在就请你运用老师教给你的描写人物的三把钥匙打开你写自己文章的思维之门。请你想象一下,如果让小嘎子和小胖墩再赛一次,场面会怎样?

[案例反思]

这节课突破了原来一个片段一节课的框架,将前两个片段整合在一节课内,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笔。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既让学生品读感悟,又让学生亲自“试水”,学以致用,设计独具匠心,很有实效性。但是,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习所有描写人物的方法,虽然学习面扩大了,但学生很难真正深入领悟到某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在练笔部分,由于描写人物的方法较多,学生并没有将其全部消化吸收,很难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最重要的是,学生只是刻意地模仿在课堂上梳理出来的方法,并不真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语言特色的品味由于目的性过强,反而失去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任务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让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如何站在学生阅读的起点,让学生真正品读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呢?

三、设计三:以言语实践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品味文本语言特色――连续动作的描写

1.你知道人物描写都要描写哪些方面吗?描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小胖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圈出描写小胖墩动作的词(跳、退、闪、脱、叉)。在一句话中用连续出现的几个动作就可以写出小胖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试着做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这一连串动作虽然简单,但却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动作的连续性和速度。

2.文中还有一段话,描写的是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的场面,动作描写紧张有趣,下面请大家圈出描写小嘎子摔跤动作的词语,自由练习,要注意读出动作的速度。

小结:小嘎子和小胖墩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摔跤的一连串动作,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小胖墩的机警敏捷、争强好胜、沉不住气的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对比不同文本语言特色――特写动作的描写

1.自由朗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填写学习单:次序头的动作手的动作心理1把头摇了两三摇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2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3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4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恐费了灯油2.动作表演,突显文本语言特色。现在,老师就来扮演一下这位严监生,同学们当导演,指导老师的动作,同时请同学们客串一下其他角色。

(1)(伸手的动作特别有力)对吗?(不对,严监生已经奄奄一息,动作不可能那么有力,应该很虚弱)老师重新做动作(把头摇了两三摇,伸出两个手指),学生一起接读大侄子的问话。

(2)老师做第二个动作(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为什么严监生这样做?(因为大侄子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心里很着急)学生接读二侄子的问话。

(3)老师做第三个动作(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学生齐读奶妈说的话。

3.为什么严监生只有这几个动作?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4.刚才这两个人物描写的片段,虽然都是进行动作描写,但却有明显的不同。你发现了吗?(小嘎子是连续动作描写,严监生是特写动作描写)都是动作描写,作者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方式?连续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机警敏捷的小嘎子,特写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奄奄一息、吝啬的严监生,这就是动作描写的精彩之处。

(三)应用文本语言特色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

今天我们读了别人的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创作出自己有个性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师有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视频,大家在观看时要注意猪八戒的一举一动,用一两个简单的动词记录下来。看完之后,请大家写一写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看谁描写得最有趣。

[案例反思]

同样是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不同的是,本节课教师关注到了学生自己读书所不能及之处,紧紧抓住连续动作和特写动作的描写,采取对比赏读的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的描写所表达效果的截然不同。对于文本语言特点的品味,教师采用读一读、圈一圈、填一填、演一演、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当中,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生动,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有了具体、鲜明且深刻的认识。最后的写作环节,学生学习、运用动作描写变得具体可行,有的放矢,实现了一课一得。同时文本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出来,充分发挥了文本欣赏经典、品味经典、学习经典的引领作用。品味语言特色,要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出发,把握学生阅读的拐点,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魅力无限的语言世界。

《人物描写一组》三个不同教学案例给了笔者深刻的启示:

第一,源于师本的文字解读。教师的文本细读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的“源头之水”,离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品味语言就无法实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同一类文本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达特点,教师首先要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然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储备进行合理取舍,选择学生需要且必要的、表达独特的“点”展开教学实践。

首先,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深度。教师对语言特色点的把握要有深度,不能面面俱到。如第一、二个教学片段,教师虽然也在引导学生品味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的语言特点,但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师的引导过于表面化。其次,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厚度。不能停留在对语言特色点的感知层面,要把它放在同类或不同类的文本中,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关照语言表达特色的“面”,这样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够如鱼得水。

第二,走向生本的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是阅读应该坚守的阵地,只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点,给学生提供真实、宽松、有梯度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经历阅读的理解、习得、积累和运用过程,让文本的语言特色纳入到学生的语言体系当中。

首先,语言实践要基于文本,有精度。文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话题,同时文本的语言特色提供了言说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顺畅地表达和交流,但这还不够,教师的指导要精讲精练。文中连续动作和典型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要把握这一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提供更为精当的语言实践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语言实践要跳出文本,有广度。在学生感知了语言表达方式后,教师要及时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言说的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

语言特色的品味,通过文本的关照、多元的对话、深度的文字密码解读、学生广阔的生活背景、文笔的诉求,使阅读的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延展,同时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使阅读做了一次“深呼吸”。

通过这节课的三次教学,笔者切实体会到了教学效果的差异,也找到了“以学定教”的核心所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主线,更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节点。本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笔者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让自己的成长做了一次“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象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上一篇:浅谈优秀班级的团队合作精神特征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