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2-27 10:03:07

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是造就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且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个设计良好的课程应该有一定的广度,而不仅仅只涉及授课教师本人的科研小领域,从而对多个相关领域内的学生都具有价值,为其科研提供基础知识和方法。同时,研究生课程在系统性地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其批判性阅读文献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育;文献阅读;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09-03

我国目前大学本科教学的主要方法还是通过教师讲授为主,其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考核则以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作为标准。而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反应往往是觉得“没用”,因此教学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学术型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其培养目标决定的。只有在明确这一点后,才能够正确地对其必要性和具体方案做出评估。因此,本文将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我们打算把研究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通过查询各个大学的招生简章,一般都会提到“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合格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不仅应该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个培养目标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出路包括:继续攻读博士、去中小学担任教师、去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以及从事其它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工作。除了最后一点外,这些就业目标都与当初的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密切相关。而作为中小学教师,要能够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显然自身得正确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同时,指导学生做一些初步的科研活动目前也逐渐成为了中学的重要教育环节,因此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在未来也会日益提高。最后,如果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话,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也都是必须的。即使毕业生仅仅从事一些看似简单地“技术活”,比如担任售后服务工程师,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技术问题,还有助于与客户沟通。那么大学应该拿出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导师的课题组。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参与科研。首先,科研的技能只能从实践中学习,在这一点上就不需要详细叙述了。然而在课题组内,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会如何从事科研活动,而且还能够在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和与组内人员交流讨论的情况下掌握本领域的理论知识。要成功地做到这点,一个管理良好、有明确科研目标、有充足经费支持的课题组是绝对必要的。由于这方面的内容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就不深入讨论了。既然如此,那么课堂教学又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研究生的课程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课程教育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使他们了解不同的科研技术,方法与思路。

二、研究生课堂教育的目标

那么研究生课程究竟是要实现什么目标呢?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正如前文所述,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最好传授地点就是在导师的课题组内。举一个例子,如果开一门“钠通道原理”这样的课程笔者认为就不是很妥。因为绝大部分研究生并不需要深入了解钠通道的知识。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学生就是研究钠通道的学生,而他们就在从事钠通道研究的课题组里学习工作,可以在那里更系统更专业地学到相关知识,因此也不需要专门上这门课。所以,研究生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也就是其传授的知识至少对几个领域而言是基础知识。例如,如果开辟“膜蛋白的结构和原理”这一课程就可能会比较恰当。由于膜蛋白是很多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因子,对于多个研究领域这方面的知识都是基础,因而该课程就会有比较广泛的受众,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会对其比较有兴趣而且也会有较大的受益。其次是科研方法的教学。方法的最好传授地点是在导师的课题组内。边做边学显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需要深入了解其自身科研之外,还需要初步了解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读懂相关的科研论文,还有助于他们在科研中产生新的思路。课堂教学在这一点上就可以弥补课题组学习的不足。比如同学甲是研究神经传导的,因此在相关的课题组中掌握了有关神经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但是神经传导的分子基础是膜蛋白(主要是各类离子通道)。因此,如果他选修了“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一课,就能够大致了解膜蛋白的研究方法。这样他在阅读自身领域的文献时就有可能正确评估文献的结论。同时,他在深入其课题研究中,可能想到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研究相应的膜蛋白来实现的。那么他就可能会去学习相应方法或者去寻找合适的合作者来推进自己的课题,从而把自己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第三点是研究思路的交流。在前面两点中已经叙述过,研究生课程的内容不是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入传授。因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能都有完全不同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背景。一个建设良好的课程应该能够使不同的思维碰撞起来。笔者认为,在一门研究生课程中,至少部分课时应该被用于课堂讨论。在这种“头脑风暴”中,学生和教师往往能够共同发展,最终对该课程所覆盖的知识达到新的理解层面。

三、研究生课堂教育的方法

如果要实现上面的目标,研究生的课程又该怎么教呢?传统上,对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为教师讲授。教师讲授对知识的传授比较系统,特别适合教授理论性很强的知识。这一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就是课程内容较难与研究生们自己的科研实践相关联。学生通过学习听讲记笔记,可以了解很多知识点。如果教师讲授得很好,这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都非常明确。但是,当学生回到课题组投入其自身的科研活动中,常会“忘记”其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即使没有“忘记”,通常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要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授课时候除了传授知识本身外,还应该讲授该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活动。继续以“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课程为例。如果你只是系统地把各类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详细讲一遍,这门课的意义是非常局限的。比较好的方法是从几个有代表性的膜蛋白入手,介绍其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向学生演示这些数据是如何证明该膜蛋白具有如下结构功能的。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而且还学习了该领域的思路和方法。近来比较流行的另一类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进行文献讨论。文献讨论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较好地解决把课堂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问题。这一类课程比较适合那些实验性比较强的内容。由于教师和学生本身科研兴趣的局限,虽然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其文献阅读与科研实践的能力,但是其对于相应的知识体系的掌握往往还有欠缺。所以,虽然此类课程主要是学生讲述和讨论文献,教师仍然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教师应该对于要讲授的课程有较好的理解,所有这些文献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其次,在课程实施的时候,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在每一堂课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先对该课要覆盖的领域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这样可以定下讨论的基调。在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发问以引导讨论的方向和进程。文献讨论课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必须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任何一篇文献,在阅读的时候都应该去深入研究它的数据的来源,它对于数据的分析,以及它得出的结论的合理性。阅读者应该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作者对数据的分析是否合理?作者的数据是否可以支持他的结论?可以做哪些后续实验?这些思考在科研实践中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批判性思维的引入可以显著增加讨论的激烈度和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讨论课更名符其实(而不只是局限于学生汇报文献加教师提问加学生回答)。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同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对于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织良好的研究生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其能够对多个领域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其教学方法应该同时强调系统性和研究性,使学生逐步掌握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肖健.“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素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7).

[2]萧鸣政.“面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

[3]杨振洪.“论创新教育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所教育,1999,(5).

基金项目:本工作由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070682)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应用课题(#132025)资助

上一篇:依托学生社团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 下一篇:基于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