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2-02-27 07:58:24

电气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实践

摘要:高校在培养人才实现培养目标时会实行重要实践环节,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I'q重要的实践课。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 生产实习模式 探索 实践

1 传统“单一集中式”模式

“单一集中式”生产实习模式是指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集中在一个生产实习接收单位,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协同制定统一的生产实纲和生产实习计划,指定安排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生接受统一的生产实习培训。该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可以较好地满足生产实习教学任务,其主要优势在于,所需的生产实习接受单位数量少,便于确定和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模式的弊端也逐渐的显示出来,主要体现在生产实习单位接受学生生产实习的意愿减退,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生产实习经费短缺;生产实习内容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就业的需求;生产实习质量下降等多个方面。以上方面可以看出,传统“单一集中式”的生产实习模式不能够为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出人才,对高校教学的改革有着严重的制约性。

2 “分散自主式”模式

“分散自主式”模式是指将传统的“单一集中式”模式改变成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就需求、兴趣等情况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实习教学要求的生产实习模式。这个模式存在着,学生能够自行选择单位并联系,选择的范围宽广,容易在生产实习后接受单位的落实;学习可以将自身情况选择,家庭所在地区货就业单位,同时将经费短缺的困难得到缓解;实习单位接受的实习学生数目相对较少,方便企业指导老师的制定和学生的实习计划,更能够将实习质量提高;加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为学生更好的融入企业和企业考察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个模式解决了传统“单一集中式”模式遗留的问题,但无法确保生产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等。

3 “分散、集中结合分散自主式”模式

随着高校对教学方针与高校扩招的调整,导致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随着实习人数的增多,这样就致使电力企业没有这么充足的接纳空间,这样的结果导致的是对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分散实习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接受单位的接纳压力。

“分散、集中结合分散自主式”模式并不是“单一集中式”模式和“分散自主式”模式的简单组合,而是两种模式的高度交融,使之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生产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就需要企业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与措施,由院教务处或企业来根据自身的生存情况来制定。这样就可以对众多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分流,并且对有意愿留在就业单位的同学,要按照校教务处与生存企业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与指导,并进行生产实习的共同规划与落实,并且需要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

4 “分散、集中结合”模式的实施

4.1生产实习基地库的建设在生产实习基地库的建设中,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

4.1.1实用性原则。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供电企业或者电力制造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生产实习,帮助学生来巩固、理解在书本上学到的电气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4.1.2代表性原则。在建设生产实习基地时,并不盲目的以数量为重,更以质量为重。建设的实习基地要求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综合技术研发能力,保证学生能了解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4.1.3稳定性原则。生产实习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单位在人员、时间、内容上的精心安排和组织。

4.2实习计划的制定为了确保生产实习质量,在实习前召开实习指导教师会议,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选择实习基地和制定初步实习计划。由分管教学院长和指导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协商,了解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和必要生活条件情况,与实习基地就生产实习的时间、内容、指导人员、安全管理和经费等问题进行协商,完成最终的实习计划和实纲。

4.3实习队伍的组织在组建实习队伍时,首先公布各单位的实习计划和实习人数,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就业意向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实习地点,组建实习队伍。其次对超编队伍按登记次序进行人员调整。各队伍安排完成后由各实习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动员。对有意愿进行分散实习的学生进行登记。由实习接受单位出具接收函以及详细的实习计划上交院教务办审核,经审核后按规定时间进行分散实习。

5 实习效果与改进

提高了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具有以下优点,“分散、集中结合分散自主式”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升学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参与企业的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分配和企业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潘再平,唐益民.加强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29―30.

[2]潘再平.电气工程类精品课程建设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电气工程专辑):62―64.

[3]慧芬,邱建琪,潘再平.电气装备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探讨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48―150,172.

[4]慧芬,潘再平,马钧华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大学实验实践教学工作论文汇编,2007年3月:49―51.

上一篇:部队院校饮食社会化保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