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课文节选要适宜和有效

时间:2022-02-27 06:53:10

叙事性课文节选要适宜和有效

人教版(下文非特别说明均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选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即结尾部分,课文脚注中用近250字介绍了《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同样选自结尾部分的还有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雷电颂》,选自郭沫若《屈原》第五幕(一共五幕)第二场,大篇幅的剧情梗概附在课文后的参考资料中。叙事性课文选自近结尾部分,并用大篇幅介绍前面的情节,是否适宜?好的叙事文学的节选应选自作品哪一部分?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韩礼德(Halliday)1962年首先提出“衔接”一词,胡壮麟在1981年发表的《汉语的衔接》一文是国内最早研究衔接与连贯的发端。郑贵友总结了国内外衔接与连贯的研究,他指出:“一般认为,衔接属于形式方面的问题……而连贯属于语义方面的问题”,“衔接是促成、实现连贯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所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要得到的结果”。衔接的主要方式有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重述等,请看下面的几个节选片段。

例1.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曹禺《雷雨》,人称指称)

例2.专以介绍水手为事业,吃水码头饭的,则在河街的家中,终日大门敞开着,常有穿青羽缎马褂的船主与毛手毛脚的水手进出,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又可以抽烟。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船只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倒是在“联欢”。

(沈从文《边城》,指示指称,替代)

例3.“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

“假洋鬼子不准我()!”

(鲁迅《阿Q正传》,省略)

例4.“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鲁迅《祝福》,连接,关联词语)

例5.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UUOO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屈原《雷电颂》,重述)

从形式上看,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重述是篇章的衔接方式,而目标是使内容达到语义的连贯,这就是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如例1利用人称代词“她”衔接(指称)“一个姓梅的姑娘”的话题;例2利用指示代词“这(里)”保留衔接(指称)“河街的家中”的地点,利用“的”字结构“这里的”衔接(替代)“来河街的家中的人”;例3利用省略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不来”后面省略的是“你打劫赵家的事”,“不准我”后面省略的是“投革命党”,这种省略造成的是小说人物的误解,读者并没有误解,能轻易地按上文补出省略的内容;例4利用关联词语“那么”衔接(连接)假设和结论部分;例5利用三个词语“我要”“没有”“和着”反复重复,把衔接发挥到极端形式。这里只是略举几例,衔接和连贯还涉及很多内容,如连接有并列、因果、逆转、顺序四种,而假设只是“因果”连接的一种,重述不仅包括同一词语的重复,还有包括同义近义词语同现、反义词语同现、上下义词语同现等,此不赘述。

除了文段中的语句和语句间,节选部分和整个作品间同样存在衔接与连贯的问题。节选部分中的人称、指示、省略、连接和整个作品做到信息上易关联、理解上无偏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节选适宜性。

二、节选课文的适宜性

叶圣陶先生1942年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很多语文研究者在“节选课文”上也认为要顾及整本书。例如刘思思提出小说节选的四点依据,其中一个依据就是“(节选)片段在全书中的位置”,她认为节选部分应与整本书相结合,并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我们讨论的节选课文的适宜性也以“节选课文”和原作品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为前提。

第一,节选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省略,例如节选课文选自故事结尾部分,那么它省略的就是故事前面的开端发展部分。这样问题就来了:到底省略哪一部分最能保留原作品信息,尽可能做到理解上无偏误?

三种基本省略模式为:

A.()()结尾

B.开端()()

C.()发展()

另三种演绎的省略模式为:

D.()发展结尾

E.开端()结尾

F.开端发展()

一方面,就省略位置而言,一般位于后面(句子的尾部,或句群中后一小句),如例3,这样省略的内容可以通过上文补出。A、B、C三种模式,比较合理的是B,其次是C,最后是A;D、E、F三种模式,比较合理的是F,其次是E,最后是D。课文节选符合省略位置原则的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刘绍棠《蒲柳人家》节选是的前两节,勒曼《音乐之声》节选的是开头部分,魏明伦《变脸》节选的是第二场,高中语文第四册关汉卿《窦娥冤》节选的是一楔子和前三折(共四折)。就一部作品,各种教材的节选也不尽相同,如冯渊指出四种版本教材对《边城》文本的节选有三种形式,分别涉及1、3、4、5、6、13、14、15八节内容,撇开节选意图(编写教材的意图)不论,特别是人教版老教材节选了结尾部分13~15小节,而人教版新教材则节选了开端部分3~6小节,这种节选的调整符合篇章的节选省略原则;同样华东师大版上海语文教材节选了第1小节和第13小节,这就比只节选第13小节更为合理。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大段的省略,无论如何是难以补出的,即节选开端,并不能补出发展和结尾;节选发展,也不能补出结尾。因此“,节选课文”无论怎么节选都必然会造成原作品信息的缺失。例如,节选发展部分(第二幕)的高中语文第四册第2课《雷雨》,焦锐男认为“《雷雨》全剧中一些关键性文本在高中教材中的缺席,……导致师生在节选文本中得出的有理有据的结论一旦放回到全剧文本就会变成明显的谬误”,这里的缺席是指“原剧第一幕对周朴园家具陈设、关窗习惯的精心铺垫,第四幕周朴园让周萍当众认母、自己公开忏悔及最后家族中青年人惊心动魄的死亡”,这些部分的补出才能对周朴园形象做完整的诠释,而仅凭“节选课文”是不行的。课文一旦“节选”就意味着无法达到原著的阅读信息量,正是深谙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一直坚持“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刘辰诞从篇章语言学角度也说明“节选段落不误导读者创造伪篇章,即不误使读者做出在本选段中行得通但与完整篇章联系起来则是错误的解释”。

第二,节选部分和原作品也存在人称指称和指示指称的关系,同样考虑到人称指称和指示指称的位置,节选部分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地点、时间都不能是代词。节选故事开端部分,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但节选故事结尾或发展部分,则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请看:

例6.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吴敬梓《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第19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中间部分)

例7.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第2课,节选自《城南旧事》最后一章)

例8.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曹禺《雷雨》,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中间)

以上三例节选部分第一次出现的人“范进”、地点“新建的大礼堂里”、时间“午饭后”都是具体的,不是代词,特别是例8《雷雨》是从第二幕的中间节选,为了让读者更快地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所以节选时补充了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也有课文节选没有做到这一点,请看:

例9.他们在海里走得很顺当,老头儿把手泡在咸咸的海水里,想让脑子清醒……

(海明威《老人与海》,高中语文必修3第3课)

例10.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九年级下册第8课)

例9节选部分一开始出现“他们”一词,显然给读者突兀之感,所以为了和上文连贯,脚注中注明“他们”指“老人、渔船及他所捕获的、拴在渔船后的大马林鱼”。例10节选也是以“他”开始,但全文都是“他”,所以课文的导语对“他”有一个身份的定位:淘金者。我们建议例9从下一段“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开始节选,例10从原文的“又是一个下雾的日子。他剩下的那条毯子已经有一半做了包脚布”开始节选。

第三,既然“代词”衔接上文的不适合节选,那么采用“重述”方式衔接上文的则可以节选,请看:

例11.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必修3第1课,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第五段)

例12.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喊。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必修5第1课,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开头)

例11“重述”事件“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与原文上文的“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衔接。例12重述事件“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与原文第二回结尾处“忽一日,林冲巳牌时分,偶出营前闲走。正行之间,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道:‘林教头,如何却在这里?’”衔接。用话语标记“且说“”话说”重述事件,起到连贯作用,能让读者尽快进入故事之中。第四,节选部分和原作品也存在着连接关系。上文说到的连接从形式上看是一些关联词语,但其实就是一种逻辑关系。作为节选课文,和原文的逻辑关系越少越好,例如《雷电颂》全文几乎都是屈原一个人对风、雷、电的赞颂独白,不涉及其他人物及故事情节,所以和上文的连接关系不明显;《老人与海》的高潮部分是老人返航途中遇到鲨鱼并与之搏斗的片段,和上文老人85天才捕到大马林鱼也没有多大的连接关系。相反,和原文的逻辑关系越密切,越不适宜节选,例如本文开头讨论的《哈姆莱特》,因为节选部分和上文“先王揭阴谋”“误杀情人父”“情人断芳魂”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作为叙事性文学,开端―发展―结尾,这是一个明显的顺序关系或因果关系,所以任何节选的部分都和原文有着或多或少的逻辑关系,不可能做到真正独立,即便看似一个独立的部分,其实也和原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关系。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水浒传》独立的第三回,也和第二回的结尾有着连接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第三回开头要重述第二回的结尾。

三、节选课文的建议

基于衔接和连贯的分析结果,我们总结出节选课文的适宜性标准:

第一,从省略的位置看,结尾部分不适合节选,开端部分最适合节选,发展部分也可以节选。

第二,从指称上看,节选部分第一次出现的人、时间、地点,不能是代词,只能是具体名词。

第三,从重述上看,如果节选部分不是开头,最好先重述上文的情节。

第四,从连接上看,节选部分与原文的逻辑关系越少越好。

根据这四个标准,我们发现,节选故事的开端最好,因为符合第一个标准,可以避免后面三个问题。然而,只节选故事开端毕竟不能满足所有教材编者的意图,对于节选结尾或发展的,就必须遵循其他三个标准。实在做不到这三个标准,课文可以采用脚注、尾注(课文后的剧情梗概)以及导语来衔接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脚注、尾注、导语和节选部分并不构成同一个篇章,它们属于另一个篇章。这个篇章不仅编者在教材中可以建立,同样教师在课堂也可以建立(联系原作品做必要的介绍),或者让学生在课外建立(查有关资料)。

如果四个标准都做不到,又不建立另一个篇章,编者仍想节选,那么则必须考虑读者的文化语境,即能够充分激活读者头脑中的原作品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节选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元枝.处理节选的课文应顾及全篇、知人论世:从对《我与地坛》第二节主旨的误读谈起[J].中学语文,2004(15).

[2]冯渊.如何确定长篇作品节选文本的教学内容:以《边城》为例[J].语文月刊,2013(4).

[3]胡传海.高中语文节选课文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上半月刊,2014(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焦锐男.《雷雨》教学:必须直面的缺席[J].文学教育,2014(1).

[6]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海英.莫让“一叶”障目:也谈节选类课文的有效教学[J].福建教育,2014(3).

[8]刘思思.读整体的书、长篇小说节选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沪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9]彭晓,胡根林.节选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1]郑贵友.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上一篇:阅读教学“碎片化”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教学内容“随意发挥”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