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2-26 08:03:31

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构建了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这一协同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协同培养的过程系统、协同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四个模块紧密合作的“循环上升体系”。该体系通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和过程系统的互动,实现“政产学研”多元化目标,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政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8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革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历史高度。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协同培养可以实现多元化培养方式的有机交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从综合能力提升的视角,探讨借由“政产学研”的协同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人才培养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之于社会的主要意义所在。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要,也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因此要研究如何实现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对创新型人才和协同培养的内涵展开论述。

1.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

2.协同培养。协同培养是在合作教育理念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提出了旨在通过工学交替提高人才培养适用性,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提供实践机会的合作教育模式。1971年,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将社会某一系统的资源要素与教育系统的资源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的社会现象称之为协同教育圈。因此,本文的协同培养是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各相关者和高校外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相互配合、协作培养的过程。

二、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框架

为了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实效,提出了经由“政产学研”多元协同培养提升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想。本文创建了闭环式协同运行机制架构,其主要包括“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协同培养的过程系统、协同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四个模块紧密合作的“循环上升体系”,如图1所示。

1.“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这其中: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的心理动机;创新思维是开展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是拥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综合、交叉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它包括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运用创新思维的研究和实验能力等等综合能力;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通过四个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取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实现创新成果。这是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首先需要在高校内部创建一种“协同培养的文化”。这一文化系统的结构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①精神层。精神层是校园全体人员共同的意识活动,通过树立“协同创新、共同成长”等口号的价值观念来统一思想、激励行为。②制度层。制度层则是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通过三个层面的制度来达到“协同创新”:第一个层面是参与主体,即学生间、学生教师间协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非常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顺畅,极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火花;因此,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通过组建学生团队,比如竞赛团队、科研小组、社团等,通过团队探讨、自我管理、组织实施等环节,可以实现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这就是学生间协同。师生协同是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学生与导师之间围绕课题、大赛、项目等建立起共同探讨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个层面是部门、院系协同。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各个职能部门、各个院系不协调问题:比如各职能部门(教务处、人事、财务、科研、后勤等部门)沟通不足,教改政策不配套,难以确保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各个院系之间不沟通或沟通很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跨专业团队建设、跨学科培养等。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流程改进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可以通过职能部门、各院系共同设定课程、创建跨专业团队等工作,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以系统整合思想为指导,各部门、各院系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章立制,形成优质教育的系统合力。第三个层面是“政产学研”协同。政府是国家战略方针的制定者,是获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重要来源,是管理协调促进融合的保障,因此为实现富有成效的合作过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因此通过创建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园、孵化基地为载体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有利于各自目标的实现。③物质层。物质层是组织中凝聚这本组织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的总和,对于高校来说,更多体现在各个社团、各种实验中心、各样实习基地、各式科技园地、各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三个层面的校园文化系统协调统一,并包容了其他协同培养方的组织文化,从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3.协同培养的过程系统。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大学生们,下一步的培养就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一基于“双师制”的协同培养过程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第一个是认识系统,就是通过“政产学研”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协商设定的课程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个是行为系统,是将“认知”付诸行动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具体包括实验(习)、社团活动、毕业论文(政府、企业等真题)、大赛(创新创业、各种专业的全国赛事等)、科研项目(比如校内创新创业项目、省市国家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实践(包括勤工俭学、顶岗实习、创业等)形式。“认知和行为”系统的互动,前提是在“双导师(校内外)”指导下完成。所谓的“双导师”就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内与校外两个导师,两者共同开展“认知和行为”学习的制度。通过这一基于“双师制”的协同培养过程系统,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协同培养质量评价系统。“政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是跨组织多目标的战略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协同来实现的。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过程系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互动下,实现“政产学研”各自的创新成果: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学校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企业和研究院所人才需求得以满足、政府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是下一次培养周期开展的动力源泉。

本文所构建的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这一系统的实现需要“政产学研”多方的努力,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需要各个子系统的建立完善和相互协调促进,这样才能实现协同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2]陈浩,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上一篇:第二课堂电子设计对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下一篇: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