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扬弃

时间:2022-02-26 02:23:25

综艺节目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扬弃

内容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2011年年初开播的“非诚勿扰”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连续三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冠军,并且也在大众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本文将“非诚勿扰”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相比较,探讨两者的相似之外,着重阐述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颠覆,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新特征。

关键词:非诚勿扰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

引言

本文中的大众文化概念和理论主要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的概念和理论而来的。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中,大众文化并不是指从大多数人和民间自发产生的通俗文化,而是特指在工业时代、在科学技术支配下形成的文化。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创造了“文化工业”一词,用来取代“大众文化”一词。他们认为其中的“工业”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表示事物本身的标准化和分配技术的合理化,而不是指严格的生产过程,除了文化工业的某些主要部分(如电影工业)之外,个别的生产形式(即构思及创作)仍被保持。因此,文化工业一词并不表示生产,而是表示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伪个别性”。因此,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而形成的被大众所享受的文化,也就等同于工业文化了。本文所用的大众文化概念也是在此基础上使用的,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工业文化。

那么,非诚勿扰又是什么?“非诚勿扰”是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这档相亲节目成为收视率仅次于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节目。经由电视媒体的全程播放以及和观众之间的短信互动吸引了众多观众,更是形成了一个由电视主办方、众多媒体和网络合力打造的热闹的“非诚勿扰”现象。从上面可以看出“非诚勿扰”是借现代传媒(电视和互连网以及无线电移动通讯)复制和传播、并且也确实被大众所接受了的工业文化,所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大众文化。当然,中国的“非诚勿扰”作为大众文化同西方法兰克福学派所批评的大众文化相比有自身的新特征。

整个文化活动过程中的欺骗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和物化的特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在“非诚勿扰”的前期,它只是现代传媒层面上的普通的大众文化,是为了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而制作的节目,但是当它愈来愈受到观众的喜爱之后,商品经济的触角随即而来。为了使“非诚勿扰”获得更多利润,主办方江苏卫视和步步高音乐手机等企业齐力打造“非诚勿扰”品牌。这一场盛大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秀,为幕后推手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其中,江苏卫视获益匪浅,“非诚勿扰”直接提升了江苏卫视的广告价位,最初江苏卫视连冠名权都没卖,就先上节目。在高收视率没有与高广告收入相匹配的同时,进行高达约50%的广告提价;从2010年5月1日起,5秒、10秒、15秒的抵播广告价格分别由第一季的28000元、53000元、77000元上调到第二季的42000元、79500元、115500元。

所以,“非诚勿扰”作为大众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更是成为了商品。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当艺术品物化为商品时,艺术价值就被交换价值所取代,其主要社会功能是缩短个人与肯定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它成为没有深度的文化,宣传某些虚假的需要,使人放弃了理性的思考,所以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所讨论的“虚假性”和“欺骗性”是从大众文化的文本层面上来讨论的,他们站在精英文化和浪漫主义艺术观的立场之上,认为大众文化产品是无深度、无艺术性的文本,是被文化工业复制出来的文本,是打着“艺术”的旗号而在贩卖商品——磁带、电影片、光碟、复制的图书等,所以是虚假的、欺骗大众的文化产品。

但是“非诚勿扰”的虚假性则并不是在文化的文本层面,而是在接受和参与的过程之中。首先就要考察一下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心态。参与者参与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想锻炼一下自己;二是为了出名。想锻炼自己,方式多的是,不一定非要参加这样的节目。而想出名者倒是直露心曲,有的嘉宾在荧屏上大秀之后,得到许多新机会。和曾经的选秀明星们一样,在“非诚勿扰”的百度贴吧里,几乎每个嘉宾都拥有自己的忠实拥护者,参加节目后的曝光率已经相当于一个二线明星,开始接更多的演出了。

“非诚勿扰”为想出名者提供了圆梦的机会。但她们似乎都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相亲男女中只有几个人可以配对成功,进入婚姻阶段的成功几率并不高于买彩票。但为什么她们还要参与,只能是因为商业广告宣传的巨大诱惑力给了她们无数的幻想,而使其忘记了这只是一种欺骗。而观众作为接受者也能从中满足一种“成名”想象。从这些“相亲女”的成功经验中,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获得了另一种想象:她们做得到的,或许我也可以。所以说,“非诚勿扰”的欺骗性不在于文本的无深度和无艺术性,而更在于另外的层面。

实际情况是,这不仅仅是相亲,分明就是一个“销售自己”的PK台。“非诚勿扰”策划团队以相亲节目为依托,大量采用社会关注的问题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占据心智。参加节目的几个热点女嘉宾其实是某个娱乐公司的演员。相亲男女嘉宾在节目中不仅直面经济问题,还大胆秀出自己,其直白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从这个角度说,也无所谓艺术与反艺术,从而也没有欺骗性的文本产生,“非诚勿扰”的欺骗性是在整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而没有固定在文本上。

“非诚勿扰”节目没有多少强迫性、操纵性和控制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具有技术化产业化特征,具有强迫性、操纵性和控制性。所谓“强迫性”,是指大众文化将产品大量地、反复地灌输给大众,使其迷失自身而盲目地趋附于大众文化的潮流。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说:“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种样了”(马尔库塞,1990)。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替现实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就不仅调节生活而且控制生活,不仅灌输思想而且还渗透进了人的心理结构,使之丧失内在的自由、独立的决断能力。所以大众文化具有了操纵性和控制性。那么“非诚勿扰”作为大众文化是否具有如此的特征呢?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下一篇:非完全信息下企业资产公允价值第三层级量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