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朴的苗寨――岜沙

时间:2022-02-26 02:02:13

“岜沙”系苗语地名。这里的“岜”只是汉语的一个代表字,其实它的苗语发音为“biā”。“岜”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巴茅草多”,“沙”是“杉树多”之意。因为初建村时这里巴茅草和杉树多,故名“岜沙”,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由黎平迁居而来,故苗语又称“分送”。“分”是苗语的村寨,“送”是黎平。

岜沙村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西南面,距县城7.5公里,海拔550米,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全村16个村民小组,454户,2258人,全部为苗族。

岜沙群山环抱,古树参天,翠竹遍布。吊脚木楼依山而建,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鳞次栉比,充盈着原始、古朴与宁静。

良好的生态源自祖先的习俗

岜沙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岜沙人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岜沙人崇尚自然,他们认为树木是生命的象征,人死了,埋在土里,变成了滋润树木的养分,是生命的再生;每棵大树都是自己的祖先。那些古树都是依附着神灵的“风水树”,别说是砍,就是修一修枝丫也是犯忌的。然而也有例外。1976年的9月,同志逝世后,要在北京建纪念堂。怀着对伟人无比崇敬的心情,岜沙人经过多次商议,决定把老寨东头上一棵直径约1米多的百年香樟树敬献给纪念堂。砍树的那天,全寨的人家家挂上白布避邪,整个寨子的人都跑到离寨子很远的地方躲避起来,他们认为谁要看着砍倒树神,全家要遭殃的,所以都是请外寨的人来砍伐。至今在原砍伐的香樟树蔸处,岜沙人建了一座亭阁。上书:“敬献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现每逢年过节,岜沙人都要去上香祭拜。

毁林开荒也被岜沙人视为与族人作对的行为,因而制定有乡规民约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在岜沙,因为燃料都是用木柴,县城也是近十年才用天然气。他们就规定了每家有专门的柴山。作为燃料只能在柴山上砍伐。砍伐的当年要补栽上树苗。岜沙人的经济主要是靠卖柴,换点日常用品。如果有谁乱砍滥伐的话,没有得到村里的许可,就处罚你“三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酒、一百二十斤肉、一百二十元钱。对于岜沙人来说,一家人一年在村里也找不到一百二十元钱,何况还有另外两个一百二,谁家也罚不起。乡规民约还规定,进城卖柴,只许肩挑,绝不能车拉,这里的车包括人力拉的木板车,谁用车拉就处罚一百二十元钱。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挑柴就只能卖几角钱,一车柴也不过几元钱,这样处罚,是很严厉的。

植树造林,是岜沙人从古沿袭下来的良好习俗。为了保证山上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种树成了岜沙人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家里如果添了人口,当年就要栽一片杉树林,意思是用这片林来养育这个小孩,如果将来他过世了,也用这片林中最大最直的一棵杉树来安葬他。并在安葬他的地方栽上一棵树,让他的生命附在树上而得到延续。岜沙人死后是不留坟地的。因此岜沙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灵魂。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源自朴素的原始理念。除栽树外,岜沙的每家每户还要种上数亩竹子。近年来,由于县城和村里很多人也用改用电和液化气后,岜沙人开始在柴山种果树,让柴山变成了果园,竹子编成了果筐,派上了用场,如此一来,不但发展了经济,改善和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维系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美丽家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世界上最后一个部落

固守祖先传统,让古俗世代相传。岜沙人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的生活习惯、服饰、发式以及奇特的习俗,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部落”。该村199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二十个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之一。

衣着、头饰是一个民族或民族一个支系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一些民族,衣着头饰越来越趋同。但岜沙人在服饰与头饰上至今完全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式样。

服饰上,男人都穿着妇女们自织自染自缝的无领左开衽布扣或铜扣青布土布短衫,短不及踝的直筒大裤管青土布裤。由于居住地植被良好,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岜沙男人至今仍身挎腰刀,肩扛猎枪。有无腰刀亦被视为英雄与懦夫的标志。岜沙男人的衣服裤子是没有口袋的,而抽烟又是他们的喜爱之事。他们的爱人和母亲都要特地制作精美的绣花烟袋让男人挂于腰间小腹部位。但显示男人魅力的标志是挂在腰部上的小花带,小花带不仅是苗族刺绣的精品,同时还带着姑娘们的款款深情。花腰带越多,表示喜欢你的女孩就越多。这是岜沙男人服饰的一道风景线。火枪是岜沙男人的必备之物,长枪扛在肩上,短枪挂于腰间,火药壶、铁沙袋系于腰间左侧。腰间除了多种挂饰外,通常还要挂上竹编的饭包、尖刀与刀鞘、镰刀和放置镰刀的剽垒(装镰刀的竹编器具),同时猎狗不离身。男人们只要走出家门,就会“全副武装”,虽然现在已没有那么多的猎物,但“全副武装”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体现岜沙男人彪悍威武的气质与风度的表现。

岜沙的年长者包青布头帕,妇女穿裙,冬季缠绑脚,上穿对襟无领布扣(或银毫扣)上衣,袖口、衣脚用“拦干”镶边(也有刺绣镶边的),已婚妇女穿白色蜡染百褶裙,未婚妇女穿黑色百褶裙,胸部挂菱形胸兜,上绣精美图案。

头饰上,岜沙男人别具一格,至今仍然保持着苗语中称为“户棍”的头饰,“户”即头,“棍”即发髻,汉语意译为“鬏鬏”、“纠纠”。《淮南子・齐俗训》记载:“三苗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发,其于服一也”。民俗学家认为“首”即“椎髻”,就是“鬏鬏”。可见苗族发式起源很早,岜沙苗族男子发式“户棍”究竟源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户棍”发式就是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长发盘成鬏髻,并终身保持这种发式。据传,这种装束是从他们的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岜沙未成年男女按照传统习俗,不同年龄阶段,在发式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儿童发式剪成短发,未婚少女发式不太长,妇女结婚之日蓄发,不再随意剪掉。男孩从3岁起就开始蓄发,从15岁以后,都要举行“补荡”,“补荡”为苗语,翻译成汉语就是“成人仪式”。“补荡”是岜沙男子一生中的重要仪式。仪式的举行,时间一般在当年的秋末或初冬,男孩年龄跨入15岁的当年春季,其父在家中杀鸡,备上米酒、鱼等食物,特请本姓家族中的“鬼师”,到家中做客,商定为男孩举行“成人仪式”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事宜。日期确定后,母亲便开始为男孩缝制一套用于举行“成年仪式”那天穿的新服饰。举行“成人仪式”时,要把本房族中所有已经举行过“成人仪式”的兄弟请来参加,待“鬼师”做完所有的法事后,大家拥着举行“仪式”的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默念一遍,并让男孩念诵:“上山同路,下水同,有苦同担……”等誓言之后,庄严宣布:小男孩已长大成人。从此,该男孩开始了新的生活,完成了人生旅途中身份角色的转换,承担起岜沙人所有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谈婚论嫁,参加村寨的各种重大事务活动。真正意义上接纳该男孩加入到族群里,成为真正的岜沙人。做了“成人仪式”挽起“户棍”(鬏鬏)后,孩子就可以“入堂”了,“入堂”就是可以参与成人议事活动。祖先就处处庇佑孩子,鬼魔不敢随便来侵扰他,老虎也不敢吃他,没有经过举行“成人仪式”留“户棍”(鬏鬏)的人,不论你有多大岁数,在外面有多高的地位,你都不能“入堂”参加寨上各种活动,并且死后只能像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未成年孩子一样被拿到山上去随意埋掉,而不能像成年人逝去时那样享受用禾晾上的木杆抬着进入墓地。

岜沙男子为什么要留着“户棍”的头式呢,传说中就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因为岜沙深居大山,草木茂盛繁多,要把杂草除掉,留下茂盛的树木,好让他茁壮成长。因此就把男子头上周围大部分的头发剃掉,只留下头顶的头发盘成鬏鬏,留着这样头饰,人就会像树木一样枝繁叶茂,身体健康。一种说法是,因为岜沙深居高山,山高路陡,行走艰难,在要跌倒时,留着鬏鬏便于祖宗抓住,不让你跌倒,得到祖宗的庇佑。一种说法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岜沙这里是一片大森林,深山里常有猛兽出没,老虎吃人是常有的现象,搞得人心惶惶,人们白天上山干活都提心吊胆。有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河水涨起来了,一位岜沙老人上山干活回家,看到河里有个东西在拼命挣扎,老人以为是哪家牛掉河里了,他放下手中的担子,跳到河里把它打捞上来,并为它烧火取暖,等毛烘干后,老人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只小老虎,老人吓得拼命往家跑。小老虎得到了老人的一堆篝火取暖,活着回到了森林,它对森林里所有的老虎说:“岜沙人太好了,是我的救命恩人。”接着便将它落难得救的过程告诉了老虎长辈们,老虎们为了表示感恩,决定永世不吃岜沙人。后来有一天,这个老人去王家寨喝酒,深夜回家,在路上醉得走不动,倒在地上就睡着了,那时天正下着大雪。那只被老人救活的小老虎恰好也是这时候出来觅食,与老人碰在了一起。小老虎担心老人被冻坏,便用自己身体扑在老人身上,以报达其救命之恩。直到天快亮了,老虎才离去,走之前老虎托梦给老人说,“岜沙人好,老虎们决定不再吃岜沙人,请你们男子留发髻,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免得被误吃掉”。老人一梦惊醒,发现自己竟然在荒郊野外睡了一整晚,四周全是冰天雪地,而他睡的地方一点雪花都没有,还留有余温,老人仔细一看发现周围到处是老虎的脚印,才知道是老虎陪他睡了一夜。老人回到家后,将这个奇遇告诉寨老们,通过商量全村人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岜沙男人留“户棍”就一直延续下来。如今山上再也没有老虎了,但个性倔强的岜沙人认为,那是祖先传下来的誓言,是连接祖先灵魂的命脉,砍断“户棍”就是砍断连接祖先灵魂的命脉,会失去祖先的庇佑,不能健康成长,一生平安。但也有个别人会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砍掉了传统的“户棍”,但在他死去的那一天,家人会为他接上一个假“户棍”,让他到阴间得到安息,不被老虎侵害。岜沙男子的“户棍”头式,就这样伴随着古老的传说一代代保留至今。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映岜沙

岜沙隆重的节日有五个,即苗年、春节、芦笙节、映山红节、秋千节。

岜沙人过苗年时间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一,与其他苗寨不一样,除了祭祖外,这里过苗年有一个习俗称“守垴”,即从初一到初九,岜沙男女青年都要在寨后燃起篝火做伴。相传此俗源于为保护村寨安全,如今已成为男女社交恋爱的重要方式之一。若遇闰十二月,那就过两次年,第一次苗年“守垴”九晚,第二个苗年为十一晚,除此之外还吹芦笙、放排枪、对歌、踩歌堂。

岜沙的春节要过十三天。大年三十家家杀猪过年。初一到初七为岜沙人的“戒年”。所谓“戒年”,就是在春节前把所有的家务活全做完,这七天什么也不做,天天喝酒、唱歌、玩乐。这七天是岜沙人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春节时也要“守垴”十三个晚上,除了祭祖,也和苗年一样吹芦笙、放排枪、踩歌堂。

芦笙节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是岜沙人最热闹、隆重的日子,全寨杀猪宰牛,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在宰涨寨芦笙队带领下进入祖母石坪,进行芦笙演奏,随后走向大寨后山的芦笙堂,在这里各寨进行吹芦笙比赛。岜沙芦笙高中低音搭配,曲调优美,比赛过程中还挑选10名,在芦笙演奏时对天鸣枪相和,芦笙声、鸟枪声和人们欢快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宵,久久回荡。

映山红节在农历的三月十三前后,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水稻下种的节日。苗族是稻作民族,它的节日,都与水稻的生长相联系。春天来了,红艳艳的映山红(红色的杜鹃花)开得漫山遍野,把大地装扮得分外妖娆。节日那天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上山采摘映山红,他们把采摘来的花互相戴在头上,相互嬉笑、追打,漫山舞动。但这还不是上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去捕捉一只野公鸡。捕捉公鸡是全寨男人们的头等大事,不管三天四天一定要捕捉到,这将预示着今年能够风调雨顺,谷子丰收。捕捉野公鸡是一件很难的事,有时数百名男人围着一只鸡跑得精疲力竭,有跌倒的、撕破衣裤的、划破手脸的,无奈野公鸡却依然东跑西飞,这热闹、滑稽的场面,让全寨女性同胞们笑弯了腰。捕捉到野公鸡后,就拿到河边的石块上分割成很细小的碎块,然后分给寨中大小男人吃。接着男人们还要排着队吹芦笙。先在村里吹,再到山下按各个芦笙队规定的位子吹。这种定位吹奏是祖先留下来的规矩,谁也不能违反。接着还要到小河边去吹,吹完后就把芦笙放进溪水中洗、泡。洗、泡完后再集体合吹一次,然后宣布农忙季节到了,大家都把芦笙收好,一心一意种田。

秋千节也叫吃新节,是在农历的六月十五前后。这是稻耕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这时水稻已经抽穗扬花,在这个节日里,要请祖先回来,祈求神灵保佑水稻丰收。节日那天的祭祖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祭祖的食物,通常祭祖只用鱼做成各种菜肴,蔬菜是不能作为贡品的,做的鱼稀饭当天必须用枫树的枝叶做燃料。苗族地区都有枫树崇拜的习俗。中午三四点钟就开始祭祖,他们把准备好的饭菜端到门外,烧香焚纸洒酒祭奠死去的父辈。然后就开始吃晚餐。这天通常只吃鱼,如果有其它的肉类及蔬菜,在饭桌上也只能称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年轻人晚饭都是很快就完成,因为这个节日的重头戏在晚上的荡秋千上。秋千是以家族为单位,由姑娘家来准备。秋千节的白天,姑娘的父亲就要忙着搓糯米草绳子,草绳子要搓得像吃饭的碗口一样粗,因为这里荡秋千有时会是好几个人。草绳搓完后就挂到树上去。绳子挂上去后,姑娘们就跟随着去了。有了姑娘们的笑声,小伙子们一会就聚满了树脚,哄笑声、尖叫声,久久回荡在山坡上,给岜沙的节日增添无数的欢乐气氛。

奇特的姓氏、习俗与婚嫁

岜沙人从恋爱到结婚,都是很自由的。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规矩和习俗。他们实行严格的内婚制,但规定兄妹和同姓之间严禁通婚。岜沙苗寨有10个姓氏,即王、吴、贾、梁、唐、孟、蒋、刘、滚、易。10姓中,滚、易两姓与其它8姓互为通婚对象。滚、易两姓之间禁止通婚。8姓之间也是禁止通婚的。岜沙青年男女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及各种节日等相互认识后,通过自由恋爱,到了谈婚论嫁时,就各自告之自己的父母,如父母不反对,这门亲事也就定下来了。但男方家一定要托人去说媒。说媒其实就是请个人去讨个日子,然后就按定下的日子接亲。岜沙人办喜事通常由男方家给女方家送几挑糯米饭,几十斤腌鱼和几只鸡鸭,在接亲前给女方家送去。接亲的当天,男方家派两个人于晚上11点钟去女方家讲亲接人。到女方家后,主人家用腌肉、腌鱼和自酿的米酒招待男方家来的人,双方分别介绍一些情况,酒足饱饭后,女方家要杀两只鸡和一只鸭,同时将一小坨糯米饭装在新制的红布口袋中,然后由男方家的人打着火把,挑着女方家的东西,把新娘接走。新娘到男方家后,新郎要回避,当晚只能和男方的母亲住。新娘结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通常在男方家只能住几天,住的天数要依丈夫在家的排行,排行越小住的天数就越多,通常是单数,如1、3、5、7天。然后在娘家住到3年左右。这期间只有农忙时才去夫家帮忙做农活。三月、六月、八月十五和苗年,各去夫家住一晚。在新婚三年内,基本上是住娘家,直至怀孕才正式住到夫家。如果三年后没有怀孕的妇女,也要住到夫家了。

岜沙的妇女生育习俗也很独特。妇女怀孕以后,双方的父母才分别告知有关怀孕、生产的常识。妇女生产时,家中只允许丈夫一人在妻子身边等待分娩,而且由丈夫用竹片划断脐带,亲自接生。其母亲只能在房外随时询问生产的情况和告知相应的接生操作方法。待婴儿生下来后,其母才能进屋帮助料理。产妇生下婴儿三天后,就开始干些较轻的家务活了。做了母亲以后的妇女,从此换上白边的百褶裙,不再和平常的伙伴们出去玩山做伴了,一心一意相夫教子。这就是岜沙妇女从少女到妇人的角色转变。

岜沙人的丧葬也非常奇特,讲究的是当日速葬。只有晚上过世的老人才停放在床板上,由兄弟们守上一夜,待天明后再葬。凡寨上有人正常死亡,所有的亲属都要全部到来,每家都要带上大米、腌鱼或数元钱送给死者家属,这是一个互助的行为,因为安葬时要使用大米、腌鱼、米酒、香、纸。大家到来后,必须到寨门外的古树下进行商议如何安葬死者,就餐也在此地进行。表示远离死者,让他安心上路去阴间投胎转世。如果死者是上午死的,当天就要下葬入土,如果是下午死的,就要在次日早上安葬。安葬死者,要好几十人上百人来帮忙。因为时间紧,就要分成几帮人同时进行。先由鬼师选定墓地,安排一些人开挖墓穴。然后安排一部分人到他家的山上砍倒用于做棺材的大树,做成简易的棺材,放入墓穴中等候。一帮人要在家中把穿上新衣的死者从脚跟、膝关节、臀部、胸部、头部用蔑条捆绑在约5米长的禾晾杆上,由两名健壮的男青年抬着,疾步走到墓地,并将死者放在墓,砍断捆绑在死者身体上的蔑条,死者便落入棺材中,同时把死者生前喜爱的猎枪放在身侧。封棺后,鬼师即烧纸焚香,口中念念有词,超度亡灵。事毕后,众人即掩土填平墓穴,并将一棵健壮的杉树栽在上面。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和生命就附在这棵树上再生了。这就是岜沙人崇尚自然的根由吧。整个葬礼都是男人们的职责,一切事情均由男人操办,女人均不能插手帮忙,但必须在旁边等待,并陪同死者走到墓地,直到安葬完毕后与死者告别。整个丧葬一天之内完成。

岜沙人信鬼尚巫,他们拜祭东方,敬奉山神,崇拜古树。他们认为祖先是从东方历尽千辛万苦迁移而来的,为了不忘记祖宗,无论是逢年过节都先祭拜东方。寨中山头的树木被视为神木,所以林、木都是他们敬拜的对象。他们相信鬼神,认为万物都有灵性。因此,寨中有十来个专职的鬼师。鬼师是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只能传长子。鬼师又有大小之分。大鬼师做“大事”,如祭祖的重大仪式等。小鬼师则是家族中的鬼师,只能做一些“小事”,比如哪家有人生病,哪家人做事老不顺,需要驱逐鬼神什么的,都是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苗族历史文化都体现在巫词里,只有鬼师懂得巫词。他们是传承苗族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鬼师在族人的声望仅次于寨老。

岜沙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主要是靠口传心授。岜沙的音乐、器乐也较为丰富。就歌而言,就有古歌、山歌、酒歌等,同时他们还会唱侗歌,讲侗话。器乐有芦笙、苗笛、四眼箫、牛腿琴等。岜沙的起源、迁移、落寨等历史在古歌中体现;恋爱、婚姻等文化传唱于情歌中;道德、礼俗、生活、生产等文化在酒歌和山歌中体现。岜沙各寨都有歌师。歌师是岜沙文化的传承人。

从整体看,岜沙村寨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仍然保存于一种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状态中。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愈发显现出自己的个性与魅力来。近年来,不少中外学者、游客进出山寨探奇访古,寻幽揽胜,采风著述,在此均有沉甸甸的收获。

上一篇:中石化长工资无可指摘 下一篇:通货膨胀和工资指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