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式建筑的特点与分类

时间:2022-02-25 03:20:39

浅析藏式建筑的特点与分类

摘要:藏式建筑非常注重建筑功能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能合理运用统一、色彩、韵律、平衡、比例、对比、尺度等设计要素,精心雕琢出完美的造型。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族与汉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加,藏式建筑便不断吸收和消化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逐步形成具有藏族建筑特点和风格的建筑群体。

关键词:藏式建筑;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60-01

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它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内容丰富。在高海拔地区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的整体美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点。虽然藏式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门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共性,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每一栋建筑,又富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坚固稳定收分墙体和柱网结构是构成藏式传统建筑在视觉和构造上坚固稳定的基本因素。藏式传统建筑使用柱网结构扩大了整个建筑空间,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藏传佛教及其学说和思想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餐饮美食、生活习惯、建筑形式等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我们重点谈一下建筑形式,藏传佛教思想,宣传四谛五明、六道轮回,只求来世,使人们不追求个人和社会的物质财富,甚至认为受到的苦难和艰辛越多,修行才能更深,来世也会比较好。藏传佛教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性的而非经济性的。物质财富和生活富足对佛教信徒没有价值,而所谓的人格净化和升华才是人一生的追求。房子只要能遮风蔽雨便达到他们的要求,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农牧奴房屋建筑上表现得很充分。

佛教在营造建筑形式和组织建筑空间等建筑实践活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并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这些设计思想和理念,对藏式传统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对城乡建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藏式建筑按建筑类别主要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宗山建筑、藏式民间居住建筑。

宫殿建筑,藏语为“颇章”。最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当属布达拉宫,它是藏式建筑的辉煌成就,可谓是藏式建筑代表作。该宫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古建筑的主体是寺庙建筑,它最能反映出藏式建筑所取得的成就。它深深影响着藏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寺院一般都很庞大,如位于拉萨西郊格培山腰上的全国及全藏最大寺院――哲蚌寺,藏意为“积米寺” 。寺院占地面积约25万m2,整个寺庙建筑古朴壮观,白色的寺庙建筑群倚群山而起,规模宏大。 寺内原有七大札仓,后合并为洛色林、果莽、德扬、阿巴四大札仓,众多的名僧大都曾在此学经,最盛时有僧众近万人,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寺院的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有183根立柱,柱上的雕刻十分精美,还有精美的织绣经幢、挂幢、唐卡(卷轴画)以及佛像、壁画等加以修饰。

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备的防御系统,一般背面地形险要。建筑群由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所组成,明碉暗堡遍布,暗道纵横,上下之间有秘密水道连接,组成一个非常严密的防御系统。例如江孜宗,主要有宗本(县长)办公室、经堂、佛殿及各类仓库等,全部依山势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顶。建筑高大宏伟,居高临下,气势壮丽。后来为了抵抗侵略者,守山军民在山坡用大石块砌筑起一圈高 5~8 m、宽约4 m的围墙,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和价值。

藏式民间居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在牧区以帐篷为主,帐篷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篷顶正中是天窗,天窗起通风、采光的作用。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盖上,可防雨和冷风进入帐篷内。篷顶与四壁交接处的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各缝有一根长绳,通常有8根,称为“琼塔”,绳长7至10多m,一般是由结实的牛毛绳或牛皮绳制成。帐篷四壁的底部还有若干小绳扣,用来固定橛子,一般隔30、40 cm一个。

藏式传统建筑装饰是地区宗教、文化、艺术和建筑的综合体现。藏式建筑规划设计后营造建筑的程序理念,得到了切实的建筑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族与汉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加,凸显了文化融合。藏式传统建筑在选址、建筑用材等都比较好地适应了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都是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毛颖.甘孜藏族民居艺术特点探析[D].四川大学,2005.

[2]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

[3]李臻赜.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5.

上一篇:透过“鼓儿哼”兴衰起落,思考民间艺术之传承 下一篇:他者性――评索尔.贝娄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