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格局研究

时间:2022-02-25 10:11:17

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格局研究

摘 要:该文回顾了1952年至今,在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统筹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下,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的经济、人口比重较高,但不同阶段下发展态势略有不同。当前,长江经济带总量规模占全国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42%,对全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全国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区域经济 发展格局 历史回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33-04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三大阶梯,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幅员辽阔、差异巨大。长江经济带总面积205.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0%;2015年,年末总人口58 766.1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2.8%;创造地区生产总值305 200.23亿元,占全国的44.5%。该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后到2015年,长江经济带人口所占比重平均为44.64%,GDP所占比重平均为40.86%。64年间,长江经济带在全国人口所占比重,大致在45%左右,近年来比重略有降低,从1952年的46.55%下降到2015年的42.75%。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具有小幅波动性,近年来,具有上升趋势;1952年长江经济带GDP比重为39.24%,到2015年已经达到44.52%。见图1。

我们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见表1),并逐一分析长江经济带在各阶段下的全国发展格局。

1 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在大力加强内地和“大三线”建设的战略指导下,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比重基本稳定在45%左右;经济比重呈现小幅波动,最低为37.47%、最高为44.16%,相差6.69个百分点。经济方面,1954年,长江经济带比重达到局部低值,为37.74%;随后,比重开始增加,并于1960年达到此阶段最高,为44.16%;紧接着,比重开始波动性降低,于1975年达到此阶段最低点,为37.47%;随后,开始持续增长,1978年比重又恢复到40%以上。

人口方面,长江经济带比重基本不变,应该与限制人口自由流动政策有关。虽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农村人口限制进入城市。早在1953年,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1956、1957年,国家颁布《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等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实施,人口自由流动被严格限制住;1959年,《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下发。数据显示,从1959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比重从46%左右降为45%左右,并基本维持在此水平。

经济方面,长江经济带比重的小幅波动与宏观政策具有一定关联。“一五”计划(1953―1957)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并将重点向中西部倾斜。长江经济带内区域获得较大支持。与之相对应,长江经济带经济占全国比重在1955年达到底部,随即开始增加,并于1960年达到此阶段最高值。196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三五”计划(1966―1970)的指导思想从“解决吃穿用”变为“以战备为中心”,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随后,“”爆发。从事实结果来看,“三五”计划的完成率为36%。“四五”计划(1971―1975)初期仍沿袭以战备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与之相对应,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的比重,从1960年到达最高点后开始下降,并在1965―1975年区间内,维持在40%以下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从1975年后,长江经济带占全国比重开始回升,可能与1973年“四五”计划修订,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有关。

2 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在率先发展沿海的非均衡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比重从45.46%略微降到44.29%;经济占全国比重从43.19%降到39.07%,降低4.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的经济比重,虽然期间有小幅反弹,但基本呈持续下降态势。

人口方面,长江经济带人口比重略有下降与此阶段限制人口流动政策略有松绑有关。从1984年开始,国家对农民自由流动的政策有所松动,允许农民自带干粮入城。从人口流动的经济属性来看,一部分群体应该会向更加富裕的东南沿海流动。可以看到,从1984年后,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比重基本降低至41%以下,且呈持续降低态势。仅1991年人口比重反弹至41.04%,这可能与这一阶段政策略有收紧有关。1991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劝阻民工盲目去广东的通知》《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对农民自由流动开始限制。但受经济发展的需求,总的松绑趋势没有变化。另外,人口的现实属性决定其波动程度会低于经济波动。因此,这一阶段,长江经济带人口比重只是略有下降,仅降低1.17个百分点。

经济方面,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明_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具有一定基础和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必然加快。1988年,“两个大局”的思想又进一步被提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的态势进一步被明确。在此政策方向和发展形势下,长江经济带除下游地区外,其余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经济所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前后降低4.12个百分点。

3 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长江经济带占全国人口比重仍然略微降低,经济比重持续攀升。1995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比重44.29%,2012年为42.73%,降低了1.56个百分点;1995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占全国比重39.07%,2012年为43.66%,提升了4.59个百分点。2005年,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经济比重首次超过人口比重。

人口方面,限制自由流动政策进一步放松的态势下,人口比重的略有降低与客观条件下人口自我选择有关。1992年以后,我国开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口作为重要经济要素,其流动性限制被逐渐减弱,并逐步转向鼓励自由流动。“十五”计划中,提到“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民工正式列入产业工人的队伍。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更是开始努力尝试促进人口流动、保障农民工权益。从一系列政策来看,人口流动更加自由,由于区域差距的存在,长江经济带以外发展更好的地区更倾向于吸引部分人口。

经济方面,长江经济带比重再次提高与政策拉动有一定关联。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长江水道”作为其中重要的依托干线,一批基础设施、重大工程、产业基地在此布局。2006年,《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家大力支持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数据反映出,2001年后的5年内,长江经济带经济占全国比重的增速获得较大增长,随后稳定上涨,一定程度上与上述政策拉动有关。

4 区域统筹发展阶段

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区域发展进入新的篇章,开始进入统筹发展阶段。当前,长江经济带已经上升为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其地位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从数据显示,近3年来,长江经济带人口比重基本维持在42.7%左右,一改前阶段降低态势。经济比重更是从2013年的43.93%提升到2015年的44.52%,两年间增长0.59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该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如下特征。

4.1 总量规模占全国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较高

从人口和GDP两大综合指标来看,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5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2.8%、GDP占全国总量的44.5%,均超过全国总量的2/5。从其他主要指标来看,长江经济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国的45.0%和4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4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1.7%、货物进出口总额占42.2%、客运量占50.5%、货运量占42.4%、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占42.5%、执业(助理)医师占43.7%。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2 对全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首先,长江经济带沿线分布了重要城市群,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从学术研究视角,长江经济带沿线分布着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南昌城市群等5大城市群,以及昆明集聚区、温州集聚区、台州集聚区、徐州集聚区、宜荆集聚区等5大城市集聚区。从规模来看,全国12大城市群中,长江经济带所占比重为41.67%,数量较多。从内涵来看,长江经济带有全国发育最成熟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处于中期阶段但具有较快增长潜力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由于,城市群是参与全球未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是组成国家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在上述城市群的带动下,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其次,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黄金水道、创新驱动建设分别对全国投资和消费、进出口、潜在GDP增长产生带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2015年,长江经济带年末总人口58 766.1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2.8%;城镇人口32 592.68万人,城镇化率为55.46%。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略低于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由此,相对一般地区而言,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动更有潜力。大规模人口城镇化带动的投资拉动、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升级拉动,对全国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黄金水道建设方面,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西南通过云南与缅甸相连后进入印度洋,西北通过“渝新欧”和“蓉新欧”等运输线路连接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地区,东端为我国传统对外开放前沿的沿海地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的连接有助于实现我国东西双向开放。创新驱动建设方面,长江经济带集中了全国43%的普通高等学校,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各类部级创新平台超过500家,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4.3%和50%。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拉动,对于提升全国范围内科技促进经济发展能力,拉动潜在GDP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当前,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全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长江经济带在全国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孙久文,陈宣庆,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2.

[2] 成长春.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5-26.

[3] 刘治彦.区域发展战略引领经济新格局[J].人民论坛,2015(3):160.

[4] 蔡之兵,张可云.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60年历程回顾(1953―2013)[J].甘肃社会科学,2015(2):152.

[5] 于文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2):152.

[6] 孙斌栋,郑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J].人文地理,2014(15):130.

[7] 陈西川.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展变化及其研究[J].管理世界,2015(2):141-142.

[8]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上一篇:利用互联网+管道物流提升大红山管线运控水平 下一篇:在高中英语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