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队危机干预策略研究之自杀原因及不良认知预防

时间:2022-02-24 10:50:30

消防部队危机干预策略研究之自杀原因及不良认知预防

摘要近年来消防部队出现新兵自杀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引起了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如何预防和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确保青年士兵在警营中健康成长和部队的高度稳定,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消防部队自杀新兵个案为研究对象,从环境适应、人格特点、危机类型做出自杀意向的原因分析,并澄清传统观念对自杀行为的不良认知,为基层管理者在预防此类问题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消防 新兵 自杀 预防

中图分类号:B846文献标识码:A

Fire Control Forces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Research

Suicide Reasons and Unhealthy Cognitive Prevention

WANG Xiaodan

(Kunming Command School of Public Security Fire Control Forces, Kunming, Yunnan 650208 )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ire force take place the suicides among recruits, though not widespread, organization at all levels pay earnest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It is need deeply research and discuss how to kill the case at birth and to prevent and decrease the accidents, ensure the young soldiers grow up health and the fire force keep high stability. The article was effort to make an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personality, type of crisis analysis, to find the cause of suicide,. besides, clearing up a misunderstanding about suicides. It will offer some service for the manager in basic units.

Key wordsfire force; recruits; suicides; prevention

消防部队是一支特殊的现役部队,与其它的部队相比具有封闭性、开放性和危险性并存的特点,封闭性是部队军事管理、训练和教育的需要,开放性是由其防火、灭火及应急救援等职能的社会性特点所决定,而危险性来自于灭火救授中危及官兵生命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这些特点决定了消防部队队伍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部队征召的新兵中出现士兵自杀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为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同时也为了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警营氛围,自杀现象也成为了部队管理的研究课题。而消防部队的基层管理者是帮助新战士完成好角色转变,保持健康心理的第一责任人,面对可能存在自杀念头的年轻战士,除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外,还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理论和有效的技能手段,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1 新兵的自杀原因分析

按照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自杀是由于个人经历了强大的心理刺激,激发其内部冲突,而本人无有效的解决策略而导致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压力和环境影响是该种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无论是哪一种观点,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对社会及家庭都是消极甚至是有害的,不久前富士康频发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暴露出一个潜在的危险,即自杀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当人们在困难面前自觉无力应对时,会受到他人自杀行为的感染,而选择这种“一了百了”极端方式。部队工作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入伍新兵的个体差异性,也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1.1 环境适应不良

近年来入伍新兵皆为90后的独生子女,中国家庭及学校重学历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年轻人中部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耐挫力和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从人格特点分析,90后战士具有意识独立,情感丰富、追求平等、厌恶束缚、自尊感强、理想抱负多,实践行为少等特点,在部队特殊的环境中,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阻碍和困惑。如意识独立会与部队的整齐划一产生冲突;情感丰富与部队严厉甚至是严酷的训练和重集体轻个人的要求产生矛盾;追求平等与部队的等级要求,坚决服从命令相背离;厌恶束缚与条例条令,令行禁止相斗争,而部队“争当先进集体、先进连队、优秀士兵”的竞争性氛围,又令新兵的能力水平受到挑战和冲击。令新入伍的部分战士经历一个阶段的心理低潮期,表现为自我怀疑有自卑感、情绪低落且不稳定、行为表现为寝食难安、多梦乏力,对人和事缺乏兴趣,具有逃避退缩现象。

1.2 不良人格缺陷

人格在心理学上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反映着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可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稳定性表现在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始终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理学研究发现,良好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格于个人并无好坏之分,但处于人际交往、职业要求,社会适应需要中,就会因人格自身的稳定性和独特性,与环境、他人、社会需要发生冲突和矛盾。部队环境特殊于社会,对不同人格是有选择与排斥的。按照学者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个维度分析,部队对理想人格表现在能力才干、做事风格、道德品质、人际关系、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而部队不认同的人格特点又细分为退缩、羞怯;任性、放纵;功利、虚荣;暴躁、好斗;被动、孤僻;冷淡、自私。由于传统的征兵标准主要以政治条件和生理素质为达标要求,往往忽略了入伍对象的人格特点,因此具有上述人格特质的个体在短期内无法适应部队生活,因无价值感和无力感向内做自我攻击,导致自杀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遭遇境遇性危机

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称为境遇性危机。对新战士而言,有些事件的发生是自己无法预测和掌控的,如亲人突然离世、恋人提出分手或死亡、个体突患严重疾病、家乡或驻地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且累及亲友生命、重要他人遭遇非正常不测等等,而这类危机因随机性、突发性、震憾性和灾难性,令个别年轻战士在短时间内受到巨大冲击,产生强烈的无能感和失落感,为强制中断痛苦意识而采用结束生命为手段的解决问题的消极策略。而境遇性危机的叠加,如新兵遭遇个人危机的同时又遇到救援中的任务失败,无助感和无力感双重叠加更能在短时期内消解个人意志,导致自杀事故发生。据调查掌握部队中个别战士的自杀事件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往往是适应不良、人格缺陷及危机事件相互作用重复叠加的结果。

2 消防部队中对自杀事件的不良认知

顽强、坚韧、无所畏惧是社会及大众对军人的传统性要求,部队官兵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也对偏离这些要求的行为抱有不良认知:

2.1 自杀是不可预测也无法预防的

这种认知是错误和有害的,其结果极可能是疏于积极干预而放任自杀行为发生。从基本原因分析,自杀者是对心理刺激进行评估后,认为自己无力应对,进而采取自杀的处理方式消极应对问题。学者们通过对大量自杀事件的研究,认为自杀行为不是突然发生的,从意念产生到采取行动一般要经历自杀动机形成、内心矛盾冲突、自杀行为选择三个阶段。其间有对生的留恋和死的恐惧的挣扎,行为和言语上表现为谈论、暗示、直接或间接表示自杀企图,后期为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交待后事等等。因此,预防自杀是可能的,这就要求基层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而预防工作从第一或第二阶段进行介入时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2 有自杀念头的人精神上一定有问题

据研究发现,1/3的自杀死亡者和2/3的自杀未遂者没有精神疾病。绝大多数是具有严重抑郁、主观上感到受到打击,孤独无助,对社会他人产生不良认知的普通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自杀者和自杀行为进行认识,即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障碍,而自杀是他们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选择。自杀观念的产生,是人们在某一时期对当时的能力水平和占有资源的消极评估后采用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对此,帮助者不仅要有一颗同情心,也要有科学理智的态度,才能在情感和行为上做到理解和尊重,获得潜在自杀者的接纳和信任,并使其乐意接受帮助和支持,重新点燃生的希望,并在未来再遇到困难和障碍寻找解决策略时,不会对自杀方式做第二次第三次的重复性选择。

2.3 想过一次自杀,这种念头一定会反复和长期存在

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只有在无法解决和应对危机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然而自杀的本质还是在于危机给自杀者本人带来的痛苦迫使其寻求帮助,当帮助者为其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和关怀时,自杀者本人也在利用这个机会,实现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而通过对自杀未遂并获得积极关注的个体跟踪反馈发现,人们仅在人生中的某一时期产生过自杀企图并付诸实践,并能在过后重新选择解决问题的极积策略,学会对困难和障碍的合理化评估,努力做到以新的方式去适应与控制,并能动地使自己免受自我冲突的消极影响。

2.4 只有专业工作者才能给予自杀者帮助

想要采取自杀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个体,其内心是极度矛盾冲突的,在与自杀幸存者的交流中我们知道,没有任何人100%的想自杀。据调查显示,死与生的愿望成正比例关系,越是死亡愿望强烈的人,越是非常矛盾、茫然而渴望抓住生命。他的行为在第一阶阶段自杀动机形成和第二阶段内心矛盾冲突时,其语言行为都是与平日习惯大相径庭的,作为与之朝夕相处的战友和管理者,因熟悉和了解本人,能够察觉到他不合逻辑非同平常的表现方式,于是增加关注度。客观事实是,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发现自杀行为的,正是来自于自杀者身边较为熟悉和亲近的人,甚至是身边的陌生人。因此与专业工作者相比,在及时有效地干扰和影响自杀行为方面,自杀者身边的战友和管理者反而更有优势。结论就是,任何有同情心、有道德感、有观察力、乐于助人的人都能干预和预防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而非必须是专业工作者才能给予自杀者帮助。

由于传统观念中对自杀个体和自杀行为都抱以否定、排斥甚至是惩罚的态度,于是自杀行为一直为人们所回避,研究领域对该课题也有相当的忽略,导致缺乏对此类行为有效的预防应对模式。假如社会能够摒弃传统观念中对这一行为的成见,并加以积极关注和研究实践,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消防部队承载着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托,在科技强警和科技建警的今天,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广大官兵的心理健康,为队伍的团结和稳定提供科学的保障。

本文属于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校级课题《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1002

参考文献

[1][美]B.E.Gilliland R.K.James著.危机干预策略.消水源,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3][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

[4]刘德全,冯跃民著.火场心理控制与干预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1.

上一篇: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光辉的起点,永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