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2-24 11:28:32

浅谈小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要从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上。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是深刻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成因,在工作中做到有针对性。对待学困生,除了要有爱心,耐心外,更需要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具体分析,正确认识,抓住有利时机实施转化策略。为此,在文中结合几个实例来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学困生;优生;心理特点;转化

学困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学困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学困生”则不然。有些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学困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学困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学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上。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个体。每个学生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个性品质及自身接受能力,均能影响其心理品质。学困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方面有心理障碍或某一方面的思想积极性受到限制。另外,需死记硬背的东西却较多等等都是学困生产生心理思想障碍的原因。有的学生因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导致学习态度散漫而不求进取,使落下的课程越积越多而放弃学习;也有的学生由于方法不当,想学习而没有效果,久而久之也放弃学习;也有的学生习惯了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懒于学习。种种不良思想和习惯对学习都起着不良影响。而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积极地学习。必须首先解决其思想、心理障碍。只有排除了思想、心理障碍,才能扭转学困生对学习的态度,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上不良价值导向、不正之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价值导向倾斜,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势必影响到学生。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一些不健康文化生活的影响,使得学生不思进取,学习目的性、动机弱化,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受影视作品中渲染的暴发户,富人生活方式影响,好逸恶劳,追求时尚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家庭的不良影响也是外在因素之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更是终生教师。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言语、行为都对学生起着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过高,无视孩子的天赋能力及其发展的优势,而子女又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容易形成孩子无责任心或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些家长本身没什么文化,不懂得怎么教育子女,而且又忙于赚钱无心管孩子;也有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过激的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的破损,父母离异,都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失衡,直接影响其学习。

(三)学校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若学校教育不当,甚至是错误的措施、态度和方法,也是产生学困生的直接原因。特别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个别教师对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耐心、不公正;个别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个别教师偏爱“聪明”学生,厌烦那些基础差脑子慢的学生,动不动“榆木疙瘩”、“朽木不可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学生自身个性影响

有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比较慢,优秀生1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们往往要做20分钟、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于是就形成这次作业还没做完,又有了新作业,赶来赶去哪个也没赶完的现象,这容易使他们马虎地去应付作业,抄袭作业,或根本就不做作业。长期处于这样落后状态,就有可能导致学困生的形成。同样,一些挫折忍受力比较低的学生相对也可能经不起失败的打击而失去自信,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学困生”的转化

我这几年,所教的班级中“学困生”不少,可以开列出一批名字,而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我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并力求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现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诚心赢得信任

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是领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运动员。火车跑得快,全凭火车头带。教师要言传身教,把学生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识到学生的不足 ,有其客观原因,不必要求过高,也不能放任自由。要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允许范围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让其发挥才能,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无尽知识。尽力从外界营造氛围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促其成才。教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例如杨×从外地转入我校,因成绩特差被退回户籍地就读,在原来的学校学习特别差,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有名的“四大金刚”;性格倔强,自尊心极强,曾与老师发生过几次争执,不服教育。老师对他有看法,他自己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再有上进之心。该同学转到我班后,对我存有严重的戒心,对我“敬而远之”,我几次找他谈心,都因他保持沉默而不果而终。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还是坚持找他谈心,并冒雨到他家访问;并多次向他表示要与他交朋友;我把他调到最前排,以提高他的学习效果;我主动为他免费补习语文,因他特别喜欢打篮球并设法为他请体育老师教他打球。我的“诚”意逐渐打消了他的顾虑,他开始跟我有话了。后来我了解到该同学父母是出外打工,而无暇照管他的学业。其实,该同学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坏”,而是因缺少管理,缺少关心和缺少指导而在行为规范方面有所欠缺,他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愚”,除了因一些客观原因和主观上不够努力而学习成绩较差外,其他的天资并不差。他曾经获学校篮球比赛二等奖,他自己会装卸部分的电器,尤其在唱歌方面还很有天分。我觉得对这样的学生要辩证地看,应该主动地多关心,帮助他扬起成才的风帆。我鼓励他参加县篮球比赛,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果然在他的带动下参加的县级篮球赛比赛中我校还获得好成绩。我们的校长找到他谈话后他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他跟我说:“谢老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口气!”现在这个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不少老师都说他变了,“换了一个人似的”。我体会到,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为学生服务,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冰山”也会被你融化的。

(二)正确认识对待,以爱启动心灵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学困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学困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正确认识学困生的需求,以炙热的爱心启动他们的心灵。例如,我班有个学生杨××,他起初学习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学习成绩在班里常常倒数第一,同学们也常常把他当作笑料。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他学习成绩虽差,但是也有一些优点和特长,如性格活泼,兴趣广泛,劳动卖力,关心集体。于是我便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让他冲扫厕所,他不怕脏不怕臭,任务完成得很出色,我在班会上大力表扬他那种一心为集体,不怕苦累的好思想,使同学们对他有正确的认识。另外,我还发现他嗓音特别好,在课堂上发言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只是讲话不大流畅。我肯定他的长处,指出他的不足,并创造条件让他多发言。这样,使他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为了帮助学好功课,我对他课后多辅导,作业当面批改,并坚持每天检查他学习的情况。当他取得一点微小进步时,就在班上表扬他,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过教育帮助,他思想上,学习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对学困生确实要爱得真,爱得深,爱得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公平公正,严格管理

学困生往往纪律意识薄弱,行为散漫。如果对其行为再不加以管束,放任自流,将会有更坏的后果。因此,对学困生的纪律要求不能撒手不管,而是应该更严格,以助其养成遵守纪律的意识。学困生的纪律之所以散漫,究其原因,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其实是他们由于长期没有受到严格的管制而演变的,当他们第一次违纪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时,他们的侥幸心理就占了上风。这必然导致其下一次的违纪,长期以往,他们的纪律松散了,责任感也慢慢消失了。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怕麻烦,对学困生严格要求,当他们一旦违纪时,一定要让其受到应有的处分,而且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步,要始终坚守原则。当学困生感到无机可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那么容易有“非法之想”了。而且他们也会慢慢被老师的原则性感染,增强起他们的责任感来。

例如陈××,该同学如“牛皮糖”,“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经常挨批评,经常作检查,却又经常不改。我没有就此放任自流,而是一次又一次耐心教育,与他谈心,帮他分析原因,指出他的要害问题是行为习惯太差,是缺乏坚强的意志。我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纠正他行为上的偏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该同学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也上升得比较快。

只要方法正确,肯下工夫,学困生是能够逐步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好学生的。在辅导学困生的工作中,只要不歧视他们,细心地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根据他们的思想根源、不良习惯对症下药,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适度地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等诸多措施,完全可以把学困生逐步扭转过来,甚至可以成为较优秀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们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它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上一篇:浅谈小学日记的教育方法 下一篇:浅谈化学高效课堂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