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时间:2022-02-23 08:35:06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道光18年进士,出生于湖南湘乡山村一户以农耕为主的勤劳人家,有同胞弟弟4名。大弟曾国潢,号“澄侯”,排行第四,国子监生,在家协助父亲、叔父管理家务,教育子侄。二弟曾国华,“温甫”,排行第六,太学生,先到永丰办团练,作战立功,被江西巡抚奏保以同知选用、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后战死杀场,追赠道员、太常寺卿、通议与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三弟曾国荃,字沅浦(甫),排行第九,贡生,初在长沙办团练,因作战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历任巡抚、总督、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等。四弟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诸生,24岁率领600人参军被编成湘军恒营,多次作战立功,赏带花翎、晋升知府,后因领兵作战病卒于军中,追赠内阁学士。这些弟弟的辉煌人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

一、经常检查读书效果

经常检查弟弟们的读书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仍有许多的兄长不以为然,认为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事。可是,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他当作兄长应尽的责任。例如,他于道光20年2月9日给父母信说,“3人联会,间日一课。每课一诗一赋誊真……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这是他向父母汇报自己在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求查看弟弟们的读书效果。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弟弟们读书的观念与认识程度,也均值得今天的兄长借鉴。

二、以身作则,提出读书要求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史经验,也是行之有效之法,更是向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20日给弟弟们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余自10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 一则,此3事未尝一日间断。10月21日立誓永戒吃烟,洎今已两月不吃水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10页、写日记楷本,此3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他希望弟弟们向自己一样,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自立规矩。

三、严格执行规矩、主动承认错误与改正错误

规矩,执行别人制定的易,因为有人监督;执行自立的难,因为无人监督;短期执行易,坚持一下就可过去;长期执行难,若想不通了则是一种煎熬。所以自立规矩,在执行上,不能仅有3分钟的热度,也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好就不执行,要持之以恒,否则便是一纸空文,也是自欺欺人,无有意义。曾国藩于道光24年11月21日给四位弟弟的信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今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7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20页,多则不论。自7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40卷,《诗经大全》20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向弟弟主动认错改错,对于今天的兄长来说,依然是做不到的。而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它当作教育弟弟读书的好办法,可谓高明。

四、主张发奋自立、读书不讲条件

对于读书应具备的条件,曾国藩的观点较多,既有心理上的要求,也有行为上的限制;既有对客观条件的看法,也有对主观因素的思考。他主张“能发奋自立”。其在道光22年10月26日,给各位弟弟的复信中,针对四弟要离家,找一个清静之地以利读书的问题时说,读书“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纵观历史上穷苦青年“凿壁透光”、“头悬梁”、“锥刺骨”刻苦读书与一些生活无忧的富家子弟不能读书的事实,则不难看出,曾国藩的说法有理。读书的关键在于自控。

五、传授读书经验

书,应当如何读,都应读何种类型的书,不仅有一个方法或技巧问题,而且因人而异,还有一个相应的原则问题,否则读而无效、浪费光阴。曾国藩在道光21年8月初三日的家信中说:“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奋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此经验,语言简洁,比喻贴切,说理透彻,既是曾国藩自己读书的深刻体会,也是对历史名人读书的科学总结,言简意深,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六、及时的疏通思想,排除读书障碍

读书,最怕的是思想障碍,如不及时排除,极难读出成效。曾国藩于道光27年3月12日给澄、沅、季3位弟弟的信说:“九弟、季弟读书,开口便有自画意。见得年纪已大,功名无成,遂有懒惰之意。此万万不可。兄之乡试座师徐晓村、许吉斋两先生,会试房师季仙九先生,皆系26、7入泮,30余岁中举,40余岁入词林。诸弟但须日日用功,万不能作叹老嗟卑之想。譬如人欲之京师,一步不动而长吁短叹,但曰‘京师之远,岂我所能到乎?’则旁观者必笑之矣。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望澄侯时时将此譬喻说与子植、季洪听之,千万千万! 无怠无怠!”他用自己三位老师大器晚成的事例,鼓励弟弟不必灰心,只要“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 。此说理透彻,举例得体,易于令人接受。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为我们全方位诠释传统艺术奠定了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从而很好地进行阐释和解读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构成的形式美。书法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学习者都是在不断的追摹古人,通过大量、费时的书写,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很具体的、系统的学习方法。我们翻开古代书法理论,其中大都是很含糊的文字说明和比拟,没有具体对书法文字载体构成的科学、细致、全面的分析,那么,诠释书法艺术的时序性将为我们提供继承传统优秀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近现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互融的情景下,特别是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已经存在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西方的思想模式、研究和认识事物的方式以及谨严的分析、逻辑系统无疑为中国提供了重新认识古代文化的方法。把时间、次序、秩序、空间等西方美学概念用来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会促使我们对古代优秀作品有新的分析、研究视角和学习、继承的方法。

时序,“时”即时间;“序”是次序。

“时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时间不受客观事物运动的限制和影响,具有向前性、恒久性和消亡性,三者关系既相互统一又发展变化,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具有时间性。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形式――文字,一个点画书写的开始到结束便是这个点画产生、发展和完成的时间过程,书法书写状态的结果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点画墨迹形式在纸张上的表现;而音乐则是音符、节奏的排列,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音乐、旋律转换成空间形态,是旋律、节奏本身所固有开头到结尾的过程,音乐旋律、节奏的始到终的过程便是作品的空间形态,音韵消失在空间之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就有不同的时间表现形态。

上一篇: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阳节 下一篇:你放心父母出境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