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

时间:2022-02-23 11:14:52

浅谈初中语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

内容摘要:半命题作文是初中语文作文的常见考试形式,写好半命题作文既要补好题目,捕捉关键信息,又需选好素材,采用恰当的形式,运用生动的语言,突出文章的主旨,让作文靓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半命题作文 写作

阅读文质兼美的作文,好似轻品香茗,回味无穷;更似畅饮美酒,醇香满腹。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半命题作文,让人欲读之而后快呢?

一.匠心独运,巧补题目

常见的半命题作文有四种形式:1、命前半题式,如“ 真好!”2、命后半题式,如“我的世界 ”;3、命首尾题式如“因为 ,所以 ”;4、命中间题式,如“细品 的美丽”。不论哪种半命题样式,都应在补题时做到“出彩”,让题目靓起来,使人一见倾心,激发阅读兴趣。所以,学生在补题目时应进行发散思维,在切中题旨的前提下,做到避俗求新,让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如:面对“ 的瞬间”这一半命题,大多数学生会填“感动、转身、美丽、永恒”等大众化词语,这时,若你另辟蹊径,填上“目光轻洒、阳光荡过、红绿灯转换、花开”等词,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在补充题目时,应做到填词精确,切入口小。有不少学生在填词时不仔细斟酌,填上去的词语太大,以致写作时难以驾驭。半命题作文中填的词往往就是文眼,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所以切忌大而空,为写作造成障碍。如“细品 的美丽”,有的同学填“生活”一词,就显得帽子太大。若你是想写“母亲”那么可以选取一个代表母亲的具体形象,稍加修饰后填入。如“细品佝偻背影的美丽”,就可选择日常生活中母亲辛勤劳作的事件对佝偻背影进行细致描绘,从中品出母爱的深沉。同样“把 留给 ”,有的同学写“把美丽留给生活”,其中“美丽”“生活”都显得空洞,若改为“把自信留给自己”写作内容就很明确了。

同时,还应该注意词语前后搭配,应认真思索命题者的目的,让所填词语切中命题,避免因不够细心或思考不深入而导致的补题出错。如“因为 所以 ”,如果仅仅为了构成对比,不认真思索就填上“因为失败 ,所以成功”,就会让人不知所云,若改成“因为挫折,所以坚强”主旨就很明确了。类似例子还有“细品困难的美丽”这一题目,一看就知选材是战胜困难的种种坚韧之美,所以应改为“细品坚韧的美丽”。

二.再审命题,捕捉信息

有的同学补好题目后,就迅速开始动笔写作,这种做法是欠妥的,一定要明确题目主旨,方可动笔。因此在为作文补充完题目后,应再次审视标题,找出题目中蕴含的有用信息,它往往提示你文章的人称、情感、选材等。

以“我在 中得到 ”为例。首先“我”已决定了这篇文章只能写自己,用第一人称,另外“得到”一词表明文章选材是积极的。“我在阅读中得到成长”,表明选材是读书让自己成长类;“我在奋斗中得到快乐”,肯定是写感悟到奋斗的美好的事例。所以在列好题目后一定要再次细心读题,为写作定好基调。

三.选材精当,写细写深

作文的主旨确定以后,就要进行选材了。生活中的素材有很多,让人难以取舍,究竟该如何选材呢?“舍旧取新,舍生取熟,舍大取小”是学生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只有做到扬长避短,才可能驾驭好材料,让文章突出主题。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千古流传。作为中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关注生活的热点,从中挖掘素材,提炼出独特的看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如:写作“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时,有学生描写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幕幕场景,但相隔八年后再读,虽还动容但却感到老套。但有的学生抓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百岁老人用颤抖的手庄严行军礼的细节,由此深发联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令人眼前一亮。

同时,对所选择的材料自己必须要有准确的了解,不能似是而非,甚至人物、事件张冠李戴。近年来,不少学生喜欢选择历史素材,如:一生坎坷却豁达乐观的苏轼,学生一般用三个片段来进行构思,写作时,往往将人物生平的重大事件与所创诗词相结合,表现主旨。但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将人物诗词写作顺序颠倒了,甚至于将一些重大事件记混,这就是对素材不熟悉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文章,是不可能让人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我们强调命题时切入口要小,选材同样如此。选材过大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不如从小事入手,着眼于细节描写,从而以小见大。在讴歌亲情时不少学生描写自己的父母如何爱自己,往往都会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学习上严格要求,成长中谆谆教导三方面选材,看多了此类选材,会让人有审美疲劳感。其实,不妨抓住人物一个特征如:父亲佝偻的背影,母亲长期劳作的双手进行描摹,由此展开的回忆与联想,过去与现在交替,情与事相辉映,向深处挖掘这背影,这双手上寄托的父母深情,使作文顿时鲜活起来。

当然,不论我们如何选材,一个基本点就是必须选择那些动人心弦的素材。只有融入真情,才可能以情动人,不矫揉造作,从而使文章迸发出感人的力量。

四.形式多样,突显主旨

出彩与否,除了有靓丽的题目,精当的素材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形式,让主旨突显,我们常说形式要创新,那么如何创新呢?其实,在我们的作文中,形式往往还是对比式,小标题式,段首排比式,书信式,日记式等中,但应该是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且在细微处有创新。

如果我们的作文是记叙一次矛盾冲突过程的,不妨采用倒叙式,将冲突的高潮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放在开篇,从而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也可以选择剧本的形式,分几幕进行描写。同样如果是写成长的历程,可分为三个片段写作,如:“你的目光,难以忘怀”中,有的学生就精心命了三个字标题:仰望――幼时母亲目光中浓浓的深情;平视――稍大后,母亲目光对我的教育;俯视――而今母亲目光中饱含的鼓励与安慰。这样,既突出了题目,又让人迅速把握作者记叙的脉络。这也是小标题式作文经久不衰的原因

若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或表现出情感的推进,可以采用日记式,将零碎的生活片段穿在一起,给读者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书信式是一种常用的交往方式,自由灵活,给人以真切之感。所以,在写环保,亲情类文章时,也有不少学生尝试用书信体构思作文。

在形式的选择上,方法很多,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写作都要以内容定形式,同时选择自己能驾驭的形式。

五.语言灵动,生动感人。

优美的语言是一篇佳作的必备条件。寡淡如水的语言让文章显得苍白乏味,只有灵动的语言才能激发人们阅读欲望。语言的生动是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厚积薄发。但语言生动也是有一定捷径可循的。

首先,在写作时要学会巧用修辞,例如:比喻、排比、拟人、反复、夸张、引用等等,在写作时,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细胞,力求多用比喻,让文字生动;排比恰当,增添文章气势,韵律和谐;使用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感染力;适当夸张,文章显得俏皮,有幽默感。善于在作文中使用修辞,必会给文章增添色彩。

其次,景物描写到位。情景交融的文章比单纯的叙事性文章要高几个档次。“一切景物皆情语”,应在作文中善于描写景物,借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鲁迅《故乡》中开篇描写家乡萧条之景,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又与下一个二十年前故乡美景构成对比,有力突出文章主旨。

再有,善于多角度刻画人物,突出细节描写。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常用动作、语言描写,或者是一些常见的“笑”、“哭”等神态描写,其实,不妨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细节或一个局部,多角度描写,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如:描写母亲“手”时,首先从颜色、形状方面观察其外形,其次摸上去的感触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另外可以写虚,赋予手以味道,将眼前的手与记忆中的手重叠,突出不同。接着,再写这双手发出的动作,是抚摸你,那么自己的感觉如何,就这样通过手的细节让人物丰满起来,立体起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命题作文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掌握好的写作方法,命好题,选好材,巧构思,从而让半命题作文真正靓起来。

参考文献

[1]唐为霞.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教师.2011(30)

[2]沈祥振.浅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4)

[3]李国辉.让言语生命之花,在随笔化作文中绚丽绽放[J].黑河教育.2016(02)

[4]覃桂英.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方式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2)

[5]张颖.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能力[J].职业.2016(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子课题组(BHA130058)。

(作者介绍:王红霞,湖北襄阳市35中学教师)

上一篇:新形势下老年大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下一篇:罗兰·加洛斯与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