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会变味儿?

时间:2022-02-23 06:47:41

春节为什么会变味儿?

中国人对西方节日的热衷,其实是受到了西方节日文化的感染,是受到了那些洋节内容的吸引。同时,也反衬出了中国节日文化内涵日益消退的窘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候,各种的年历、月历满天飞。在我的案头,也挂起了一个花里胡哨的年历。那年历制作的虽谈不上上乘,但其内容却够详尽。有阳历、有阴历,有每日的禁忌,更有每日适宜之事,有国家法定的节日和民间节日,以及阴历的二十四节气,还标注了一些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假期。其中的1月17日的位置上印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从说明中得知这是美国的假期。1月17日,是美国的什么假期呢?年轻的同事中无人知晓,其实这一天是马丁・路德・金日(每年的1月第三个星期一),这是唯一一个纪念美国黑人的联邦假日。这个日子确实值得纪念,1968年4月,39岁主张非暴力的马丁・路德・金,在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大罢时工被人谋杀。当时,我国还掀起了个声援美国人民大游行示威的活动,“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的歌声响彻城市与乡村。

洋节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在马丁・路德・金日这一天的假期,美国人会做什么呢?怀念这位值得尊重的黑人领袖各种活动必不可少,当然也可以休闲或者去看牙医,但不论做什么,每个人都会知道这一天假期的由来。如今,西方的节假日在中国已然不陌生,非但不陌生,而且很盛行,哪个节都过的热热闹闹。纵然国家没有法定的假日,但人们依然过得兴致盎然。情人节,满街火红的玫瑰花,让所有的人都被浪漫感染着。母亲节的康乃馨,引领着儿女们对母亲表达养育之恩。为什么人们这样充满热情地来过这些不是假期的节日,就是因为这些节日都有一段会触动人们心中柔软之处的动人故事。

中国人中信奉耶酥的不是大多数,但这不妨碍人们欢度每年年末那个有着浓厚宗教元素的节日。每当圣诞节来临之际,虽然罕见真用枞树制作而成的圣诞树,但几乎所有的商家,都会在自家的门里门外装点起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塑料圣诞树。即便是在一些普通家庭中,也会让一株小型的圣诞树生长在客厅中。据CNN统计,出于保护树木,80%的美国家庭使用塑料圣诞树,其中73%买的是中国人制作的树。人们过圣诞节,并不是要开始启蒙基督信仰,而是对丰富的节日文化的认同;布置圣诞树不只是给孩子们带来新奇与快乐,那会延伸出多少神奇的传说;唱起《铃儿响叮当》的时候,不仅会期待那位人见人爱的圣诞老人,还会勾起对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唏嘘……

吃喝玩乐已难抓住人心

中国人对西方节日的热衷,其实是受到了西方节日文化的感染,是受到了那些洋节内容的吸引。同时,也反衬出了中国节日文化内涵日益消退的窘境。过节,其实过的是文化,抽去了文化的内涵,假日就是空壳。没有文化底蕴的节日名存实亡。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都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端午节来自屈原的殉国,无论是包粽子,还是赛龙舟,都会联想到三间大夫抱憾汨罗江的故事。清明节是为长眠地下的先人扫墓的日子,不管相不相信有阴间,有一个专门用于祭奠和怀念的节日,会让人们的灵魂得到沉淀与净化。中秋节的亲人团圆,自然与天上的一盘满月有关,但一年中月亮会圆12次,何故非要到八月才郑重其事的拜月?这是因为此时五谷丰登,劳累了一年的人们才有了闲暇,才有了欢庆的心情。

关于在春节期间,是否可以燃放焰火鞭炮的争论,一直争论不休,虽然,目前全国有100余城市禁放,但有相当多的人仍然认为春节应该允许在城市燃放鞭炮。原因就是要有“过年的气氛”。究竟什么是过年的气氛呢?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盼着过年,很大程度上是期待着伙食改善。几十年前,到过年的时候,才会卖给每个人半斤花生和三两葵花子,才会给每个家庭多发点猪肉票。那时候,吃什么成为过年的主要内容。买过年吃的食物占去了很大部分的经济收入,留给买鞭炮“嘣穷”的钱所剩无几。如今,经济发展了,人们过年的视线从食物转向了烟花鞭炮,谁家燃放的多,动静大,似乎是一种富有的象征。发财的庆祝,没发财的也不会吝惜祈求发财的这点鞭炮钱。如此,过年时节除了餐桌上的山珍海味、牌桌上的“条筒万风”,就剩下室外的轰隆巨响和硝烟弥漫了。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窒息的景象啊?

可叹年俗仅存诗文之中

其实,几千年的过年习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直到正月十五闹花灯。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文化活动内容。就拿贴春联来说,一副春联可以看出这家人家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治家理念、处世哲学、行为操守、理想志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笔体,沿街观赏,就如同是倘佯在一个超大的书法展会之上。体会书法带给人们的美感的同时,感叹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千姿百态。如今,过年时虽说也有些家庭沿袭着贴春联的习俗,但大多已经不是出自自家的墨迹,而是买来的商品,格式一样、字迹一样,就连内容也一样,不是求财就是求官。更不用说,绝大多数的家庭已不屑或不知道贴春联了。至于,怎样祭祀祖先、怎样守岁、怎么给压岁钱、怎样拜年……都已经离经叛道,距习俗的本意相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留下了许多描写过年的诗词,但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最为脍炙人口,流传的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是希望,当今乃至今后的人们,不要只推崇“爆竹声”,还要记得用换上“新桃”。如此,假如临川先生地下有知,也会欣然了。

上一篇:餐桌上的年 下一篇:江南菜 过年最爱神仙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