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日历 第2期

时间:2022-07-09 06:21:46

春节日历 第2期

春节是和中国人血脉相连的一个节日。实际上,春节的前前后后,每一天都有讲究,每一天都有安排,密密麻麻地安插在这一小方时节,形成了中国春节独有的民俗日历。略加翻检,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年节还有那么多的“道道”,那么多的故事……

祭灶(腊月二十三)

中国传统春节,一般是以祭灶为节日的开始。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的生活;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送灶王爷上天汇报的仪式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和纸马、草料一起点火焚烧。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扫尘(腊月二十四)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洗浴(腊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除夕(腊月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围绕着除夕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贴门神和春联。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多贴“麒麟送子”像,以取吉利。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取吉祥、避邪的意思。庙宇则用黄纸书写。守制(服孝未满)人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此外人们还要在窗户上贴福字、窗花,在墙上贴年画等等,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也和门神、春联一同起到压胜驱邪的作用。

守岁。除夕晚上民间有守岁的习惯,俗称“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便已经开始,有的人家这顿年夜饭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当午夜交正子时燃放爆竹也是自古而来的习俗,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此外,很多寺庙都有“击钟分岁”的习俗,即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

接神。接神在新旧年分野之时,但接神时间不太统一。有的地方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地方则等到“子正”(午夜零点)才开始接神,有的地方则在“子正”之后方接。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劈啪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人们既在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为了享受阖家团圆的愉快气氛。年夜饭往往少不了两道主菜: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预示来年红红火火;“鱼”“余”谐音,则象征“吉庆有余”。这里面也有地方差异: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还有的地方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等等。

古代在新年还要讲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正指此物。

拜年(正月初一)

在初一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除了拜年之外,正月初一还有个不能动用扫帚的禁忌。俗传这一天是扫帚生日,如果扫地则会扫走运气,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

祭财神(正月初二)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对除夕夜接来的财神像祭祀一番,一般人家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大商号则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破五(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从初一吃“水饺子”一直到初五,不过此俗后来已经淡化了。到了初五,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多选在这一天归宁。还有一种说法是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和财富紧密相连的初五也成为店铺的开市之日。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到了正月初五开市则是为了迎接财神,取得招财进宝的喜头。

人日(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创世的时候,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日习俗始于汉朝,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头饰,还要大宴群臣。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南方更讲究在这一天吃“七宝羹”,即七种菜做成的羹,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到了初七,红红火火的春节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直到元宵节彻底为它划上句号为止。事实上,十五的元宵节是节日气氛的最后回潮,即使在过去,人们在初七之后也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步调之中――红红火火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上一篇:李小加:港交所首位“非港人”CEO 下一篇:顺势而为:徽商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