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饲料秸秆的加工调制技术要点

时间:2022-02-23 02:32:36

奶牛饲料秸秆的加工调制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8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77-01

秸秆加工的目的是改变原来的体积和理化性质,便于奶牛的采食,提高适口性,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其营养价值。到目前为止,行之有效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指对秸秆进行切断或粉碎、制成颗粒、碾青、热喷等。这种方法一般不能改善秸秆的消化利用率,但可以改善适口性,减少浪费。

1.1 切短

秸秆经切短便于采食和咀嚼,并易于与精料拌匀,防止牛挑食,从而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采食量。切短的长度一般为1.5~2.5cm。

1.2 粉碎

粗饲料经适当粉碎,可提高采食量。多采食的部分能补偿粗饲料本身所含能量的不足,但要注意粉碎的粒度。

1.3 制颗粒

粗饲料经粉碎后与其他饲料配成平衡饲粮,然后制成颗粒,适口性好,营养平衡,粉尘减少,颗粒大小适宜,便于咀嚼,改善适口性,从而提高采食量。用单纯的粗饲料或优质干草经粉碎制成颗粒饲料,可减少粗饲料的体积,便于贮藏和运输。

1.4 碾青

将秸秆铺在地面上,厚度约为30~40cm,上铺同样高度的青饲料,最上面再铺秸秆,然后用磙碾压,此过程称为碾青。青饲料流出的汁液被上、下两层秸秆吸收。经过该处理,可缩短青饲料晒制的时间,并提高粗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

1.5 热喷

将初步破碎或不经破碎的粗饲料装入压力罐内,用1.47~1.96MPa的压力,持续1~30min;然后,突然减至常压喷放,即可得热喷饲料。经该处理,可提高牛对粗饲料的采食量和有机物质消化率。

2 生物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又称微贮,即利用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分解秸秆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等,再连同菌体喂牛。微贮对改善秸秆的营养价值、提高粗蛋白含量有一定效果。目前推广的秸秆微贮技术操作要点如下:

2.1 菌种复活

在处理秸秆前,先将一袋发酵活干菌倒入2kg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在常温下放置1~2小时,使菌种复活。

2.2 菌液配制

将复活好的菌种倒入充分溶解的0.8%~1.0%的食盐水中拌匀。食盐水和菌液量计算参照下表。

微贮菌剂用量与菌液配制计算参考表

2.3 贮存

在砖窖或土窖的四周,衬塑料膜,将秸秆铡成2~3cm,装入窖中,约30~50cm厚为一层;然后,在秸秆上均匀喷洒菌液水,同时加入占秸秆质量60%~70%的水并压实;在最上层均匀洒上食盐,食盐用量为每平方米250g;最后,用塑料膜封顶,四周压实,上部用土或其他重物压实。封顶后一周内经常检查窖顶变化,发现裂缝或凹坑应及时处理,以防漏气腐败。

2.4 开窖

一般在窖内贮藏21~30天才能取出。取出时要从一角开始,从上至下逐渐取用。每次用量应在当天喂完为宜。取料后一定要将窖口封严,以免水进入引起变质。微贮料要与其他草料混合饲喂,也可与精料同喂。饲喂时,应有一段适用过程,逐渐加量,一般每头牛每天1.5~2.5kg为宜。

3 化学方法

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试剂对粗饲料进行处理,使其内部化学结构发生改变,更易被瘤胃微生物所消化,主要有碱化法、氨化法、生物酶法等。

3.1 碱化法

碱化法是利用强碱液处理秸秆,破坏植物细胞壁及纤维素构架,释放出与之关联的营养物质。这种方法能大幅度地提高秸秆的消化率,但处理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

3.1.1 氢氧化钠处理

传统的方法也称湿法处理,具体方法是用8倍于秸秆重量的1.5%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秸秆12小时,然后用水冲洗至中性。该法处理的秸秆牛喜欢采食,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24%。缺点是费力费时,需水量大,且营养物质随水洗流失较多,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为克服湿法的这些缺点,目前已对该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半干处理和干处理。半干处理是秸秆经过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后不用水洗,而是通过压榨机将秸秆压成半干状态,然后烘干饲喂。干处理是将秸秆切短,通过螺旋混合器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匀,使秸秆含氢氧化钠的量为干物质的3%~5%;然后,将这种秸秆送入颗粒机压成颗粒,冷却后饲喂。

3.1.2 石灰液处理

按秸秆与生石灰100:1备料,先将生石灰按1kg加水20kg溶解,除去沉渣;然后,用该石灰液浸泡切短的秸秆24h,捞取稍干饲喂。该法效果比氢氧化钠差,且秸秆易发霉。但原料易得,成本低,方法简单,能提高秸秆的钙质。也可再加入1%的氨,防止秸秆发霉。

3.2 氨化法

氨化法是指利用液氮、尿素、碳铵和氨水等,在密闭的条件下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可提供一定的氮素营养,能明显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和粗蛋白水平,改善适口性,提高采食量,对环境基本无污染。因此,氨化处理秸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3.2.1 无水液氮处理

多采用“堆垛法”,将秸秆垛起,上盖塑料薄膜,底边四周用泥土密封,其内安装多孔导管与液氮相连;开启罐上的压力表,按秸秆干物质重量的3%通进液氮,氨气很快遍及全垛。氨化处理时间取决于气温,气温低于5℃时需要8周以上;5~15℃需要4~8周;15~30℃需要1~4周。启封后通风12~24h待氨味消失,即可饲喂。

3.2.2 氨水氨化处理

可用含氨量15%的农用氨水,按秸秆重量10%的比例,把氨水逐层均匀喷洒于秸秆上。喷洒完氨水后,用塑料薄膜将垛封严。该方法在气温不低于20℃时,5~7天氨化完成,启封后12~24h待氨味消失即可饲喂;也可按照上述液氮的“堆垛法”处理。

3.2.3 尿素氨化处理

按秸秆量的3%加入尿素,即将3kg尿素溶于60kg水中,逐层均匀地喷洒在100kg秸秆上。用塑料薄膜压紧。由于秸秆中含有脲酶,在该酶的作用下,尿素分解放出氨,从而达到氨化的目的。

上一篇:产后败血症的诊断及治疗 下一篇: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