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2-02-22 09:16:46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重视情境创设本质上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习过程更符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认知规律。这也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方式。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在数学情境的创设中学生不能缺位,必须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21-02

[作者简介]陈月娥(1977―),女,福建泉州人,本科,福建省泉州市云谷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要获得这样的认识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因为重视情境并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而是近年来方才兴起的教学观念。梳理这种变化可以发现,重视情境创设本质上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习过程更符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认知规律。这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数学学习中的情境更多的还是由教师来创设的,其中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当然,并不是说教师创设情境不对,相反,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往往可以判断在哪个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需要什么样的情境。也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教师可以调动更多的因素来参与教学情境的创设。但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在数学情境的创设中学生不能缺位,必须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促进学生参与

情境创设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学习本身又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但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面向陌生知识的,陌生的知识一般只有存在于熟悉的情境当中,学生才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有效构建关于陌生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熟悉情境的创设显然由教师去操作是最为得心应手的,如果让学生参与,会遇到时间分配等诸多方面的难题,因此一般并没有成为数学教师的首要选择。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并不完全为学生所喜欢和认同。因此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反而不容易构建出知识。于是在追问问题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包括笔者在内的诸多小学数学教师同行逐步发现,作为数学教师的自己有时并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那怎么办呢?问计于学生于是成为选项之一,而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成为研究的一个话题。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形: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有“角”的教学内容。教材上是先呈现线的知识,从射线概念引入分别得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距离”等知识,然后通过陈述“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让学生去获得角的概念。教材上用生活中的灯光创设射线学习的情境,而角的概念就是建立在用尺画两条射线的基础之上的。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对此直接运用,会发现学生对射线概念的建立和对角的概念的建立都有困难,而且这些困难在现有情境中无论如何重复都无法解决。对此,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创设当中来。

首先,笔者分析为什么学生在原有情境中不能获得射线和角的概念。笔者找来了在课堂上感觉困难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学生认为灯射出的光线是很粗的,与数学上的线不完全相同。这说明生活中的形象事例与数学上的抽象表达之间有距离,如果这个距离在学生那里得不到缩小,那数学知识就无法构建出来;还有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听说的角都是一横一竖的,如墙角,还有的地方的角有三条线,如地面与两个互相垂直的墙面(学生比划,此处为教师组织的语言)那里的角。显然,此处又是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并不完全一致引起的。

这样的调查可以让教师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从而为情境创设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认识射线和角呢?笔者选择了部分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了调研。

笔者与学生的讨论确实是有收获的:有学生根据灯光的特点画出了类似于“八”的两条线甚至是多条线来表示光,而这些学生说其实这时画的线才是数学上的射线。至于角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将数学上的角还原成一些简单操作,这些学生建议笔者用两根筷子去比划角,筷子头(或尾)靠在一起,筷子张开,就构成了一个角。当笔者提出这里的筷子与数学意义上组成角的两个射线并不完全相同时,学生也想出了办法:你可以结合筷子讲射线,或者多做几种情况,包括筷子相交的情况,让学生去判断其中有几个角,分别是由哪些射线组成的……这些创意有效地拓宽了笔者的思维。但此时笔者并没有完全放心,因为这个时候考虑的是:这些好学生的创意能否对学困生起作用呢?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笔者先找两个学困生作前期调查。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引导下,这些学困生也是可以理解角的概念的。后来到了课堂上,当笔者将筷子相交问学生其中有几个角时,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不仅平角和周角的概念隐约形成,而且能够针对两个筷子的交点提出那就是射线的起点。这说明学生对射线的数学理解到位了,对角的理解也精确了。

二、教师需要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创设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情境创设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有效的。但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其一,要想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的态度和引导方法必须到位。因为学生天生并不喜欢与教师打交道,尤其是对于严厉的教师而言,要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必须让学生与教师真诚沟通。因此,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与学生交心的态度去与学生沟通交流。

其二,要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提供点子,教师必须跟学生说明数学学习的目标与困难,让学生有动脑的动机与创意。学生是有创意的,但这种创意需要教师的激发才能变成现实。而教师的激发只能是问题的驱动,比如在上面“角”的概念建立中,笔者就不断地问学生:“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认识角的?”“你觉得数学上的角与你理解的角有什么区别?”“你觉得怎样才能把生活中的角描述成数学上的角?”有了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

其三,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思维变成学生的情境。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对这个学生理解有作用的情境对那个学生未必有效,因此情境的普适性就显得很重要。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学生提供的素材只有在加工改造后才能为更多的学生所理解,因此教师的转换工作非常重要。转换的重点有二:一是个体向群体的转换;二是学生语言向教学情境的转换。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促进学生参与的情境创设研究,开拓了情境创设的视野,拓宽了情境创设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应用得当,是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戴巧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4).

[2]蒋士会,欧阳修俊.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考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上一篇:读写童诗,放飞诗情 下一篇:注重实效整合资源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