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02-22 04:51:41

浅谈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40-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古诗文阅读评价中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让学生记诵、积累、品味这些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在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名篇佳作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笔者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

1 整体感受,读准文句

朱熹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首先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就要读准字音,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为背诵做好首要的准备。例如《马说》中“食”的读音,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中是“吃”的意思就读“shi”,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是通假字,通“饲”,是“饲养”的意思,所以在这两句中都读“si”。又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的意思。”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是“夹杂”的意思。

其次还要鉴别句读,疏通词句。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句读准确,学生就会理解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把握文意。否则如果读错句读,就不会理解作者的用意从而曲解文意,达不到准确记诵的目的。那么,怎样教学生准确把握句读呢?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掌握正确的句读。如蒲松龄的《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先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所以读后一句。在古诗文中这样的情况还很多,教师在初读课文时就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理解句意、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为熟练诵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次诵读古诗文,还要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激越之感。这些情感孕育在古诗文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其外化,才能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重音的处理,使学生准确地从朗读中领悟古人的情感:高音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就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个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了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然后要强调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最后还要把握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时,第一小节因为开头写木兰织布叹息,语气要和缓,第二小节的人物对话要把木兰下定决心代父从军、为国分忧的决心读出来,就要用坚决有力的语调读。第三小节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感情基调是热烈、紧张的。第四小节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节奏最快,极力渲染战场的激烈气氛。第五小节语速要放慢,这节是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心情的。末句要轻读,为高潮蓄势;第六小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木兰回家时家人及她伙伴的惊奇感。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了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感悟学习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教师的分析与示范为学生流畅的背诵做好了铺垫。

2 理清思路、图文赏读

掌握文章思路,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君口”。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诵读教学还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根据文意诗意,展示恰当的优美的图像,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诗文,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如教《陋室铭》时,笔者根据文意,按照文章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优美的画面和乐曲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再运用多媒体随时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

3 欣赏品味,想象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诵读《与朱元思书》,可让学生想象自己跟随吴均一起从容出游欣赏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江流缓慢处流水清澈透明,水中的鱼儿、石头都能看的清清楚楚;那么,水流湍急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流势湍急处,似箭飞、像马奔那样势不可挡,使人惊心动魄。山呢,又是怎样的奇特?富春江两岸的高山生长着苍翠的树木,寒意阴阴。崇山峻岭之处又传来泠泠作响的泉声,蝉声鸟鸣猿叫简直就是一支大自然的和谐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的生机。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较好地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发出由衷的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往返。”

由此再记诵就会水到渠成。

4 分类诵读,激发兴趣

诵读方式有多种形式,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教师在指导诵读还可以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如教学《岳阳楼记》时,笔者采用了分组诵读的方法:一组读第一段,要求用平缓的语气读出写作此篇的缘由;二组读第二段采用磅礴宏大的气势读出岳阳楼的湖光山色吞吐山河的气魄;第三段由全体男生读,要用低沉抑郁沧桑的语气读出迁客骚人的失意之悲切;第四段由全体女生用欢快明朗的语调读,把得意洋洋的愉悦之情读出来。最后,全体同学合起来读最后的议论段落。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诵读法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也利于他们掌握全文。

利用竞赛形式朗读比赛,也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醉翁亭记》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指导学生诵读,他们就会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走近古人所创造的文学意境,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上一篇: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浅谈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