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借镜

时间:2022-02-22 10:28:57

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借镜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22-02

摘要:“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西方马克思主义独特魅力,首先就在于它从人出发理解和阐释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文本,对于我们再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建立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理论启示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借镜;批判研究;问题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1.纯粹地域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2.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特定思想内涵,突出它与列宁主义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向列宁主义政治体系挑战的哲学理论体系。

3.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主题转换:认为它既包括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包括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4.非地域性的意识形态概念:不论它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怎样认识西马?

1.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谱系中”来认识西马,把它看作是20世纪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理论形态。

2.应该在西方哲学理论背景下来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真正开始有系统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

1.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初步进行介绍和评述。

2.80年代后期至末期,热烈展开讨论和争议。

3.90年代至今,持续开展翻译和研究。

怎样认识和估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大致有三:(1)认为它基本上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2)认为它基本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就称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3)认为它不能先入为主或一概而论地笼统定性。

三、中国的借鉴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西方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批判理论,我国一些研究者通过辨析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之间的异同,逐步弄清了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的内容与实质,进而成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也有助于中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贯彻执行,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且结合中国实际,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批判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它提出和发展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省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负面现象,抵制物欲的膨胀和拜金主义盛行,具有可贵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中国新时期文论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呈现出与前一时期文论的不同面貌。中国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发展在热点问题的提出,争论的发生,某些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等方面,都与西马文学批评有似曾相识之处。中国文学理论家在提出和认识这些问题时,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今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建立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理论启示意义。

创新精神:把研究人学与把握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而与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机结合起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寻找在本土进行批判的灵感,是给它派上了最好的用场。追问人性,寻找自我,定位人生,一直都是西方文化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西方人本主义重视个性作用的发挥,不可一概抹煞,而应吸取其合理因素。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气质,它对现代化的拒斥态度,有可能在中国引起“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般的反响,造就出几个西方“新左派”的育目追随者和蹩脚模仿者,有碍于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

四、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整体性把握;研究和评价模式存在问题,我们流行于把自己所理解、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简单对比,缺乏对西方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深入分析,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层次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了资料的介绍和对其理论缺陷的不断认定。

虽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范式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改变“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的局面,从而能够在一种开放的理论语境中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历史进程及其理论形态的学理认识,并有助于催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问题域,从而推进这一宏大理论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陈学明 王凤才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05月第1版.

[3]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编.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学[M].理论批评文选 (上卷).作家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选编.中国年度文论选(99卷)[M].漓江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性反思 下一篇:《资本论》的交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