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及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2-21 09:39:45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及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儿童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为:1.3岁左右的孩子更易发生行为问题;2.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比女生高;3.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并不明显。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教养方式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1.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基本都呈显著负相关;2.抚养信念因子中管教、自主、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不显著负相关;知耻维度在冲动\多动、焦虑\胆怯两个行为问题呈不显著正相关;在其余五个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且和身心障碍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1.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对幼儿行为问题有正性的预测作用,宜人性维度对行为问题有负性的预测作用;2.母亲抚养信念中自主维度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负性预测作用。

【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母亲个性;母亲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02-05

【作者简介】李曼(1976-),女,湖南常德人,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行为问题多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常常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行为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负担。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_,最为常见的是儿童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医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生物学、社会学因素等密切相关。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其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至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学界已开始将注意的焦点从教育、教养方式等外显的行为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如父母的个性、教养理念等方面。

受传统文化影响,“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当前我国家庭普遍形式,父亲较多在外忙于工作,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尤其是0岁~6岁阶段,幼儿与母亲的交往更为密切,母亲对于学龄前幼儿的行为可能有更大的影响。本研究着重探讨母亲个性、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一些改善和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天河区内市一级幼儿园三所,每所幼儿园分别从大、中、小、托班各整体抽取一个班,共12个班360名幼儿(实发问卷360份,回收327份)作为研究对象。儿童的具体年龄在2周岁~6周岁之间,其中男性儿童175人,占抽查人数的48.7%,女性儿童152人,占抽查人数的42.3%;独生265人,占抽查人数的73.7%;非独生62人,占抽查人数的16-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测量法等。

(三)测量工具

1.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父母用量表(CPRS-R)该量表于1998年由Conners等人共同修订,共有57个题目,七个因子,分别为认知问题、对立、冲动\多动、焦虑\胆怯、完美主义、社交问题和身心障碍。

2.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共20道题组成,分为五个纬度,分别是①外向性,②宜人性,③责任性,④神经质,⑤开放性。以往的个性测量量表使用较多的是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大五人格问卷将人格结构归类为五因素模型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因此本研究用此问卷(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来测量母亲的个性。

3.幼儿抚养信念问卷(CCRBQ)(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共36题,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①管教,②知耻,③自主,④尊重。以往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定指标多从情感角度予以划分,但本量表侧重于父母的养育思想和观念,四个维度代表了中国父母抚养子女的普遍类型,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结果

经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一)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分析

1.不同年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由于1岁儿童的人数很少,只有3人,因此我们把1岁~2岁作为一个年龄段,同样的3岁~4岁、5岁~6岁也各为一个年龄段。通过F检验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知3岁~4岁时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的平均分数要比1岁~2岁、5岁~6岁两个年龄段高,由此可以推测在3岁~4岁这个年龄段幼儿易发生行为问题。此外,在对立这一维度F值为3.389,且在年龄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2.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男女生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二:

由表二可以看出除了完美主义外男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生。冲动\多动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焦虑\胆怯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男孩较女孩更容易发生冲动、多动、焦虑和胆怯的行为问题。

3.是否独生在幼儿行为问题上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幼儿行为问题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结果见表三:

表三显示独生子女各个行为问题上的平均分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分析

1.母亲个性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不同母亲个性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四:

由表四可以看出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都呈负相关,且基本上相关都显著,即这四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行为问题的发病率则越小。其中,以宜人性相关最高,说明母亲越随和和信任孩子,孩子则越不容易产生行为问题。但在神经质这一个维度上则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即神经质得分越高,则幼儿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2.母亲管教方式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五:

从表五显示管教、自主和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但管教对行为问题的相关基本不显著。说明母亲在教育子女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知耻维度在冲动\多动、焦虑\胆怯两个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在其余五个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且和身心障碍呈显著负相关。

3.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首先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发现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六:

由表六显示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这个维度对幼儿行为问题有正性的预测作用,解释其变异的11.2%,即母亲的情绪越不稳定,其子女产生行为问题的几率越大。此外,宜人性这个维度对行为问题有负性的预测作用,可解释其变异的5.6%,若孩子的母亲为人热情、信任孩子,那么孩子就不易产生行为问题。大五人格中的其余三个维度(外向性、责任性、开放性)则不能预测儿童行为问题。

4.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幼儿抚养信念量表的四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当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时,四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均不显著。但抚养信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回归效果却显著,即抚养信念可以预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七:

由表七可以看出幼儿抚养信念中自主维度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负性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6.9%,说明母亲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并信任鼓励孩子,减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压力,那么孩子的行为问题就越少。

三、讨论和建议

(一)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状况

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表现为1岁~2岁和4岁~5岁的行为检出率相近并偏低,3岁~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相关。3岁左右幼儿处在幼儿期(1岁~2岁)向学龄期(4岁~6岁)过渡的年龄阶段,是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期,它既保留2岁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呈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面临着矛盾导致某些行为偏差。因此,对3岁儿童的身心发育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提示父母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女童,与肖倩、洪黛玲等人的报道相一致。除完美主义因子,男童在其他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童,其原因可能与男、女童的生理特点有关,性激素分泌的不同使男孩可能更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但更相关的可能与家庭、学校、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的教养方式、行为引导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对男孩比较放手,淘气、不听话、白作主张也能容忍;对女孩则束缚颇多、限制过严,认为女孩就该文静、守规矩、顺从。因此,提示父母和教育者要从性别角色刻板的印象束缚中解脱,注意消除性别角色偏见,使儿童身心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虽然调查显示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值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的许多报道相似。其原因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较多关注和溺爱,非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其受家庭的关注和溺爱较少。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

1.母亲个性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母亲个性与儿童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的母亲个性可能对儿童不同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同的影响。周华报告母亲的情绪和性格特征是决定养育方式和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形成的基本因素。李晶报告,母亲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如果母亲具有积极的个性,如性格开朗活泼、兴趣广泛、善于人际交往、做事有条理、富有创造力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使儿童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对幼儿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母亲为人谦虚、随和,信任孩子,极少打骂孩子或者发脾气,会用言语与幼儿沟通,有利于母子间形成安全依恋关系,儿童能逐渐矫正自己的行为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良好行为的能力。反之,母亲的个性不良将导致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上的偏差,如果母亲具有神经质、易怒、敏感、忧郁、做事马虎、恪守成规等不良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会导致幼儿没有安全感,缺乏情绪控制与表达技巧,儿童经常感到焦虑,进而导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差、交往不良等问题。这一结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有一定的启示,提示母亲应发挥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如随和、谦虚、平易近人等),克服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如对不良情绪的自我控制及缓解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2.母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母亲管教理念中的管教、自主和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但管教对行为问题的相关基本不显著。自主维度主要是指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以减少父母带给孩子的压力;尊重维度意指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子女进行交流,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想法。说明母亲具有开放的思想和观念,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权利和自利,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

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还发现母亲教育理念中的知耻因子与儿童行为问题身心障碍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有错必究”“知错必改”并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不犯错,母亲时刻关注孩子,说教、限制和束缚过多都会压抑孩子独立自主的需要,使孩子变得遇事犹豫、畏缩、这种童年时期的影响也可能带入以后的生命岁月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社交及工作。面对问题不断尝试,并从错误中学习,是孩子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孩子做出错误判断时,母亲可给予适当的指导,提供解决方法供其选择,倾听孩子的发现号情绪表达。随着孩子身心的成长及知识的增加,他将逐步拥有独立正确决定的能力。

综上所述,母亲的个性、教养方式等对儿童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关注母亲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母亲提供有效的情绪疏导护理和减压治疗等,有助于保证儿童良好的家庭环境的提供。对幼儿园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可联合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站等社会机构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母亲开展育儿知识讲座、育儿经验交流等,提高母亲的科学养育的意识和水平,采取科学合理的管教方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上一篇: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幼儿园班级家长团队建设 下一篇: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与模型的初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