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学生学习驱策力研究

时间:2022-02-21 05:54:47

外语教学中学生学习驱策力研究

摘要: 作者分析了驱策力的理论内涵,阐述了该理论与外语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为该理论对促进外语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并为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驱策力 外语教学 学习兴趣

“驱策力”或“策动力”最初由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提出的,所要表达的是人和动物的行为由何驱动的,驱动源是什么。后来赫尔称之为“内驱力”。广义的驱动或策动包括人和动物的一切行为的一切动力;狭义的是指人的行为。我们要研究的是驱策力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以培养、激发、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1 驱策力的内涵

现代学习理论、教育理论乃至心理学理论一致认为,策动学习的动力是三种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驱动学习的基础。马克思讲,“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我们可以说,没有需要就没有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驱动行为,达到目的,满足需要,这是基本流程。在学校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部动力,目标引力,外界压力。

1.1 内部动力,也称内力,这是社会活动、社会行为产生的决定力量。他包括迫切的需要、有效的兴趣、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世界观等。这些是人主观上的、内部的动因。其中世界观决定人个性的面貌,决定人行为的水平;信念是行为的准则,理想是目标。学生外语学习行为与兴趣、求知需要有着直接联系,而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等起宏观调节作用,在外语学习动力上并不直接显现。我们就从求知驱力和学习兴趣方面来看内部动力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1.1.1 求知驱力。求知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它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事物的需要、掌握知识的需要、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些需要多半是从好奇的心理倾向和应付环境的有关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研究观察表明,在学龄前儿童就具有这种好奇的心理倾向和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行为,最初没有特定的方向和固定的内容,只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或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只有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入学后,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学生所获得的是对事物的新意义的理解。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学生期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新的满足。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行为就集中到获得知识和从新知识中探求许多有意义的东西上来,从而形成指向学习任务的认知内驱力。这种认知的内驱力以获得新知识、得到新信息、解决新问题而得到满足。所以它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本身的内部学习动机。它不同于那种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外部奖励的外部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不在于给学生以外部奖励,而在于唤起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1.1.2 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它表明人对某些事物的注意与专注。兴趣对于一个人的目标追求,及其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学习兴趣属于精神上的兴趣,是一种直接的兴趣。这种兴趣过程就是对某种知识,某一学科有浓厚积极情绪,通过学习产生愉悦和满足的体验,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快乐学习”所积极倡导的。“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潜心研究多年,并被世人认同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我们工作学习的目标是追求幸福,避离痛苦。当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他们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快乐,一切烦恼压力等负面情绪均被外语发音的节奏、蕴涵的内容所替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积极的行为和自主不懈的精神动力。如果学习者对所学学科本身不感兴趣,并且很厌烦,它必然产生排拒等负面情绪,这如何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

1.2 目标引力

目标引力的构成有: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合理的报酬奖赏等。实践证明,这些条件越充分,对人的吸引力越大,越能激发人的积极的活动动机;相反,如果行为劳而无功,得不到个人的需求,或目标空泛难以实现,那就很难使人产生积极的活动动机。

学生在校学习首要的目标是自我提高,这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将来胜任各种岗位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这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它与求知驱力的区别在于:求知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驱动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的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1.3 外界压力

外界压力包括领导和亲友的期望、批评惩罚、评比竞赛、群众舆论等。外界压力是外界强加给人们的一种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前进,同样可以使人产生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期望理论”很好的说明了领导亲友的期望对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它的内在机制是期望者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被期望的个人为了保持领导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需要。对学生来说,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领导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上述三种内驱力成分,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学生中比重各不相同,也随着这些因素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策动强度大小与上述三种力量大小是成正比的,但三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目标引力起激励作用,外界压力起鞭策作用,内部动力起决定作用。三种力量,互相配合,产生合力,才能使人产生积极稳定的有力活动动机。

2 学生外语学习驱策力应对

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驱力有多种措施。教师对学习成绩提高较快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赞许;教师对学生寄予的较高期望,开展适当的学习竞赛,表扬或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后进学生提供可以学习的榜样等,都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严格的学业考核、科学的等级评比,对不努力学生的批评或惩罚等都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学科兴趣与目标兴趣有机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创设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科学分配学习时间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应对措施。

3 结论

实践证明,驱策力有助于培养、激发、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有力措施。对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上一篇:耳穴压豆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内耳眩晕症... 下一篇:论 “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