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物:从绘画到生产

时间:2022-02-20 07:59:26

剩余物:从绘画到生产

剩余物、绘画、生产,是陶大珉的“剩余物nán jīng”个展中的三个关键词,而由此延伸出的“剩余工作室”、痕迹描绘癖、蓝灰色调、驻场创作,则等是对其解读必不可少的要素,作为南艺美术馆0空间项目的第四回展览,从驻场创作开始到结束的二十天,现场作品将不断随之转变,从具体作品到剩余痕迹, 从展示到创造,再到消失,以此打破一般意义上的绘画生产和展览形态,以及驻地创作的边界。

展览开始实施之初,陶大珉把完整的“剩余物”作品,与0空间之前展览遗留的物品,以及剩余的布展工具,根据现场随机结合,以现成品绘画与工具性的结合,以及临场创作的可能,创造出充满展厅和地面的绘画装置形态,这是“剩余物nán jīng”开始的形状。《剩余物》是陶大珉的一个不断生长的绘画项目,通过并非刻意保留下的其个人消费,或消耗后的各类剩余物件和自然物,如包装、纸盒、杂物、私人物品、树枝、果实等,作为画面媒介和描绘素材,经过写生、涂绘与再组织之后,被绘画赋予了新的面貌,物尽所能地规整出物品的美学界限,日常的“生活形状”在这些剩余物上得以诗意般呈现,成为一种对个人经验的注释和象征。而不同于之前的展览,“剩余物nán jīng”是一次进化,在驻场创作十天后,原有的现成品绘画将被逐渐移走,现场会保留下艺术家“依样画型”:涂绘剩余物的“剩余”—作品的各种痕迹。

在接下来的二十天,开始了展览的全速运转,陶大珉既在现场绘画,不断更新展览,又主持相关教育项目。作品、生产与展示,三者都将被过程化,展览现场将与创作同步进行,作品与创作同一,作品化的过程与展览过程与创作过程,三者搅拌成一体,因而展厅作品的形态将随着每天现场创作的进度变化。除不定期的教育项目实施和正常开放时段外,艺术家会将展厅暂时封闭起来,成为创作的空间,以“剩余工作室”作为驻场创作实践和教育项目介入的场所,这样的功能转换将是随机的,不固定的,所导致的个人创作、集体教育和美术馆展示之间的不平衡将作为整体创作系统—《剩余物nán jīng》的独特部分而存在。 而从上海工作室搬到南京展厅的“剩余工作室”则是一种个人化的工作模式和临时场域,除绘画工具、工作桌、台灯、资料等等实物用具外,它是零散和碎片化的,也是移动和不固定形态的,它存在于工作室、驻场,旅行等不同情形之中,兼具了创作与教育项目等多样的属性,陶大珉借用“剩余工作室”概念,能够不断生产出其个人化的“剩余美学”。

在项目最后几天的开放日,整个展览的演变暂告一段落。呈长条型的0空间似乎转变为了充满物品痕迹的空寂房间,展览由实转虚,四周被一些画在墙面灰蓝色的日常壁画所占领,陶大珉以暂居南京的住所内景以及周边取景,以描摹物品痕迹、影子、剪影的方式,铅笔与水墨法的融合,非线性地在整个展厅涂绘,其中穿插着展览开始时作品的“剩余”痕迹。而被蓝色胶布区隔出的灰色地面,正排列有序地描绘着不明物体的外形边线和痕迹,这也是开始阶段展出作品的另一种遗留,艺术家以白粉色勾勒出线性的“剩余”图形,以一种“痕迹描绘癖”与蓝灰色调结合,以朴素的绘画方式创造出一种在场的个人情绪语境。而在展厅的角落,放置在工作桌上的投影仪以幻灯机的方式逐帧播放着整个展览变化的文献记录,艺术家同时还在工作室现场进行教育项目的讨论,与观众交流。

作为《剩余物》绘画项目的第二回,陶大珉意图将以往的作品内容与南京的短期体验结合,而区别一般展览的设定,“剩余物nán jīng”并不简单展示既有的作品,而是进化到以剩余物为名义下的绘画创作、生产形态以及展览模式的自我实验之中,这也是只有在现场创作所能激发出的个人化的体验,如同展览标题南京的拼音,是一次对绘画、生产、展览、在地的再次认识。

上一篇: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之初探 下一篇:国际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政策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