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M理论的英语词语do的词义认知分析

时间:2022-02-20 12:03:30

基于ICM理论的英语词语do的词义认知分析

摘要:ICM理论,即理想化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知识的结构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认知过程,使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形成抽象、统一、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参照下,词义认知呈多元化取向。论文试图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对英语词语“do”的词义进行动态认知分析。

关键词:ICM理论;do的词义;认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81-02

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它是语言中变化最明显、最频繁的因素,在稳定的形式下,词义呈现出多变性和灵活性。基于不同的认知模式,一个词的意义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结构。本文试图基于ICM理论对“do”的词义进行动态性认知分析。

一、理想化认知模式

理想化认知模式是George Lakoff于1987年在专著《女人、火与危险的事情:范畴所揭示之心智的奥秘》中提出的概念。Lakoff指出,“认知模式组织思维,并且被用于范畴的构建和推理”。每一个ICM都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统一体,由多个认知模式组成一个完形。它的构建包含四种结构成分:命题结构(相当于框架理论中的框架);意象图式结构(是在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隐喻映射(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转喻映射(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进行的映射)。“简单的范畴可能只涉及一两种认知模式,但复杂的范畴可能涉及多种认知模式”。其中命题模式可以看作词语具体化的认知机制,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模式则是词语丰富化、泛化的认知机制。

二、“do”的词义

依据词性《COBUILD英汉双解词典》把词语“do”分为三个类型:助动词“do”;实义动词“do”;替代动词“do”。根据动词“do”的语义变化,动词“do”的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非语法结构;部分语法结构;语法结构。

1.“do”的非语法结构。实义动词“do”:实义动词“do”的具体义可以界定为“做、干、进行”。在句法结构中,“do”的基本语义结构形式可以描述为[sNP1V2NP2]。实义动词“do”所表达的内容是施事通过动词“do”作用于受事,并使受事有所改变,此外,还涉及方式、处所、时间等。如:(1) We did quite a lot of housework yesterday.该例句体现的语义结构是[sNP1V2NP2],其中NP1=We,表示动作的施为者,V2=did表示动作,NP2=quite a lot of work是动作所作用的对象。此外,施事具有的语义特征是[+有意愿的+有控制力的+自主性的],此时,动词“do”体现为[+实施性+行为性],受事也可描述为+受影响+具体+结果],例中的yesterday可以看作附加语,描述动作所发生的时间范围。例(1)还包含动作的空间范围,即在家里。总之,例(1)建构了动词“do”的典型框架,包含“施事、受事、时间和处所”,它体现了实义动词“do”的典型结构。替代动词“do”:替代动词“do”用于句子开头,以强调句子后面所说的事情,本身无固定意义,只在句中替代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并转载其义。如:(2)The least I can do is to hide the chocolates.(3)All they do is discuss the past.(4) I think what he's done is to accept his own limitations.(5)The sound surprised him as much as it did me.例(2)~(5)例句,动词“do”的意义范围已经扩大,即从具体的行为内容(例(2))扩大到言语表达(例(3))、再扩大到抽象的思想(例(4))和情绪内容(例(5))。动词“do”不仅表示“做、干、进行”等具体的行为意义,而且还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思维活动。言语、思想和情绪性状这些内容表明,“do”的动作及行为功能已经降低,在例(3)、(4)、(5)中,动作“do”的时间、空间内涵已经引退或部分消失(如空间的消失)。这进一步表明,“do”的行为意义已经弱化或抽象化,进而促成了“do”的适用范围的扩大,这一扩大现象可以概括为“万能词”。万能动词“do”:在实际交际中,“do”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词语“do”似乎可以和任何一个名词组合,如do the car,do the dishes,do one's duty,do one's best,do harm等等,呈现出“do+X”的自由组合结构。其中,X转指NP2受事,在“do+X”结构中,动词“do”表示行为过程或结果,其意义随受事名词的不同而变化,如:(6)Americans do London in an afternoon.此句中动词“do”为 travel之意;(7) Go and do your hair.(Do=hairdo/hair care)(8)She does a marvelous elderly aunt.此句中动词“do”为play the role之意。

2.“do”的部分语法结构。在“do”的部分语法结构中,动词“do”的意义已经减弱,其语义完全依赖受事宾语。如:(9)I do the cooking and Brian does the cleaning.此例中,“do”表现为依附性,“do”的意义分别来自于the cooking和the cleaning,表示“做饭”和“打扫卫生”。可见动词do的动作特征已经退化,其作用相当于动词性的后缀。替代动词、万能词和动词标记符号进一步说明do具有非独立性,它依赖于名词受事和整体的语法结构,所以do具有准透明性。因此,动词“do”的组合结构称为部分语法结构(partial-grammar constructions)。部分语法结构还显示do的部分意义成分的消失,如动作所特定的受事和场所。据此,部分语法结构中,动词“do”的语义成分可以描述为[+实施性+行为性-及物性]。

3.“do”的语法结构。助动词do属于虚词,虚词一般是实词虚化的结果。根据上述分析,动词“do” 已经虚化。如:Does he want to have a picnic?Do同时也可发生词汇化。比如语法结构式 How do you do?不能解释为“你怎么做?”,而应把它当作一个不可分解的结构统一体,表示特定意义的“你/您好!”。所以,“do”的语法结构的词汇化相当于无理据的习语。在语法结构中,词义do表示语法意义(助动词)或非透明意义(词汇化),其意义内容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中得到解释,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结构式存在。

三、“do”词义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个词语均表征一个经验范畴。词语“do”体现的是一个“潜在”的整体,即从过程到结果这个整体。词语“do”是个自主性的动词,像run和eat一样,动作来自于行为者,是行为者周身器官合作的产物。同时,“do”还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因为时间和空间范畴是所有语义范畴的元范畴,任何事物和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的。行为还会产生一定的结果,或是显性或是隐性。此外,动作总是和一定的动作主体紧密关联,这便导致此动词转指这一动作的主体,所以“do”又体现着“主体”域。再者,“do”是人们运动、行为的一种方式,又具有“运动”域,这些域源于“do”的典型域。另外,“do”的典型域又可激活边缘域,如时间、处所、方式和目的。可见,词语“do”的词义动态性源于域转移和次域之间的融合:域转移。“do”的命题结构不仅包括施事NP1、动作V2、受事NP2、动作方式、动作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词语“do”所唤起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头脑中的相应范畴,是个复杂的结构体,体现着行为动词的全息性。“do”的认知范畴涉及多个语义上相关的动词,例如,travel,work out,read,perform,repair,cut and arrange,peel or cook,tidy up。而每一个动词又会激活相应的认知范畴,例如,do London,do the sun,do Shakespeare,do the car,do one's hair,do the potatoes,do the bedroom.“do”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行为”这一单一域上,还存在于“思维”和“言语行为”域中。域的转移不仅扩展了词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且还增加了词语的能产性。域转移便是词语“do”呈词义动态性的原因之一。

次域间的融合。词语“do”主体域为“施事-动作-受事”这一行为域。它还可以细化为如下次域,如“施事”域、“动作、行为”域、“受事”域与“时空”域。在词语“do”的结构中,次域之间并非仅是组合结构,还存在包含关系,即一个域包含另一个,两个或三个可融为一个域,这种包含关系可称为域的融合,如施事、动作、受事与时空之间的融合。次域之间的融合是词语“do”词义呈动态性的另一原因。

参考文献:

[1]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秦杨.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VERB“DO” USED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中国英语教学,2006,(6).

[5]王娟.论英语助动词演变的经济性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2009,(6).

[6]陈旭传,韩景泉.形式主义框架下的语法化研究-以英语助动词do为例[J].外国语,2009,(4).

[7]谭寿垣.英语助动词及其常用句型结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1).

上一篇: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仿真实训室建设的探... 下一篇:射光弱视治疗仪联合精细目力训练治疗旁中心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