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的逻辑流程

时间:2022-02-20 11:37:28

突发事件报道的逻辑流程

目前各都市报都开辟了大量版面刊登热线新闻,如何提高热线新闻中突发事件报道的权威性成为各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一起各报同题报道的突发性事件出发,探讨如何对突发性新闻进行组织采写及编辑处理以提升事件性报道的权威性。

北京各主要都市类报纸在热线版曾经以较大篇幅报道了一起一男子闯民宅与事主打斗中身亡的突发事件。各报关于该男子身亡的原因却众说纷纭。

图一为各报报道该事件的标题。

从标题中即可看出,各报在处理该男子身亡的原因时,态度是不一致的。而“题从文出”,最基础的构件是每篇新闻的采写。符合专业规范的新闻写作和编辑处理,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

下面,将通过对各报报道中小偷死因的对比分析,探讨事件性报道如何体现权威性的问题。

“闯民宅男子身亡原因”分析

纵观各报关于此事件的处理,新京报的报道更为客观,所以,先来看他们的报道。

导语简洁清晰――昨天上午9时30分许(when),崇文区双玉中街2号楼1单元402室(where)发生血案,一30岁左右的闯入男子(who)身亡,颈部有刀伤。69岁的住户宋先生全身多处受刀伤,后被送入医院救治,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what)。崇文警方表示,此案仍在调查中(why)。

第一个小标题“闯入者颈部有10厘米伤口”下的内容,详细还原了事故发生的过程,采访到了重要的目击者,交代了三个要素:

目击者――自称曾上楼为警方送水的附近居民宋永和。

要素一:该男子身亡的现场描述――闯入的男子倒在厨房门口,喉结下有长约10厘米的横向刀伤,看得见断了的气管,已身亡。

要素二:客观表述该男子死亡原因的第一种说法――“警察将老人扶到门口台阶坐下问询,老人语气虚弱地说,闯入者的颈部是他自行割伤的。”

要素三: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对死亡的关键原因提出质疑――“但我看那伤口,不像是自己割伤的。”宋永和表示。

第二个小标题“疑入室偷盗被发现后自杀”,继续引用旁观者的说法对死因进行分析,并对事件的进展进行报道。

要素一:其他人谈该男子死因。“附近居民认为,闯入者系小偷,被户主发现后情急之下抹脖子自杀。”

要素二:对与闯入男子打斗的户主身份及状态进行了关键描述。“多位邻居称,宋先生今年69岁,身高1.78米,因为喜欢锻炼,体格比较健壮。”

整个报道,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准确的细节和客观的表述。整个报道都是由细节组成的,该男子在闯屋前的状态描述、发生血案时的现场描写、发生格斗后屋内环境的描述等都细致而且准确。比如:

“多位居民称,闯入者着黑背心,黑裤子,高1.75米左右,中等身材,上楼前曾向附近的老人打听情况,但对方因听不懂其外地口音未做回应。”

“只见两人相隔很近倒在血泊中,地上凌乱地散落着厨具和菜。”

2.出场人物的跨度具有张力。报道中,场景主要有一处――即事件发生的现场。各报报道都着力描述了现场,但该报道更胜一筹的是,文章中出现的关键人物具有张力。

该报道没有简单地采访附近居民的泛泛说法,而是找到了对于清晰解释该事件具有说服力的报道对象“自称曾上楼为警方送水的附近居民宋永和”。这个人物很关键,因为他是附近居民中唯一真正进入事发现场的当事人,清晰地看到了事发现场的场景并提出了自己关于闯屋男子死因的推断。该人物的身份表述没有用其他报纸报道中泛指的“附近居民”“目击者”等称谓,而是直接点出了他的名字,这样就使得报道大大增加了权威性和可信度。

而关于事主的描述“多位邻居称,宋先生今年69岁,身高1.78米,因为喜欢锻炼,体格比较健壮”,这样的细节描写也释疑了为什么一个近70岁的老人能够与闯屋男子搏斗。

3.直接引语的运用。整个报道给人的感觉是――记者一直在现场,抓住关键的人进行采访,客观报道当事人的说法,重复核对细节,仔细观察环境。这些印象是报道留给我们的,而不是像其他报道中记者跳出来告诉读者那个闯屋男子在干什么。

4.客观平衡的编辑处理。新京报《闯民宅男子挥刀自刎?(主题) 居民猜测该男子入室盗窃被发现后自杀,户主多处受刀伤(副题)》主题中打了一个问号,对该男子的死因没有妄下结论,在副题中客观表达,用“居民猜测”这样的词语,客观报道了此事件。

与之对比,其他各报关于此事件报道的问题主要有:

1.重点内容缺失。有的报道回避了此事件中闯屋男子为何死亡这一关键新闻点,仅报道了该男子死亡,关于死因只字未提。有的对于该男子死因系“自杀”是有疑问的,因此只是在小标题和文章中以直接引语的方式“贼是跑不了就抹脖子自杀的”一笔带过,而将报道重点放在了老人如何与闯屋男子搏斗这一新闻点上,忽视或回避了该事件的主要新闻点。

2.采访的对象有较大问题。除新京报外,各报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都存在较大问题,文中的采访对象大多以“附近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120救护人员”、“目击者”等泛指称谓,真正进入现场的目击者却没有采访到。

3.记者的描述水平和调查能力等同于现场观众,行文缺少磨练。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了很多场景,如――“记者看到里面一片狼藉,地上、墙上到处都是血迹”(北京娱乐信报)、“记者赶到时看到,双玉中街2号楼前拉上了警戒线”(法制晚报)、“记者在该楼三层的墙壁上看到有片片血迹”(北京晨报),很多关于环境的描写都是个人感觉化的东西。

4.编辑处理不够客观平衡。尤以北京青年报和法制晚报为甚。“抢劫遭抵抗 小偷自杀身亡”“小偷入室抢劫 未遂自杀身亡”,在上述标题处理中,做得过于主观绝对,为追求轰动效应,牺牲了新闻制作应有的客观公正。

总结以上,当报纸接到突发事件的热线,应该怎样思考和行动呢?(见图二)

如果报纸遇到突发事件,能够按照上述逻辑进行组织采写及编辑处理,事件性新闻将有可能提高其权威性。

(作者为北京娱乐信报副总编辑)

上一篇:新疆经济报系为何举办“中西亚媒体论坛” 下一篇:奥运:战场归来话战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