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影与“数字现实”

时间:2022-02-20 01:15:32

数字电影与“数字现实”

摘 要:在电影工艺和技术日臻完善的基础上,电影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语言体系,而数字电影的异军突起,迫使电影本体美学的研究遭受了一次革命性的重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电影学术研究发生了明显的转型。

关键词:数字电影;数字技术;虚拟

数字技术起初是使用了一个名为“sketchpad”的编程在电子管上直接绘制了几根线条,发展到今天可以用数字描绘图形。在电影这个大漩涡中,流行与淘汰的步骤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数字技术的运用却使电影带着满身华彩,亦幻亦真、变幻莫测,我们不禁感叹:那最初的几根简单线条竟然会荡起传统视觉艺术海洋上的巨浪。

国人接触数字电影的时间要比世界晚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早期的大型数字电影,应该是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数字技术和特技合成的完美画面,赢得了全球票房的奇迹。其实,早在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就运用了计算机动画。1979年《无限天空》的开始,系列电影《星际迷航》的制作加速了数字电影商业化的进程。1984年上映的《终结者》实现了传统特技手段与计算机手段的完美结合。到1995年《玩具总动员》的横空出世,被称为第一部完全由数字三维虚拟技术制作完成的电影,计算机动画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00年以后,数字电影已经为迎合市场的需要被大量生产,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影片《阿凡达》,3D技术堪称魔幻的表现。数字电影发展至今以全景观赏、互动式观赏、观众自由剪辑、参与创作的观赏方式,使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可谓应接不暇。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数字技术出现之前形成的传统电影理论关于电影本体美学中“真实”的理论,也引发了电影人的思考。我们试着从“真实”出发,可以将数字电影呈现的状态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称为“虚拟的现实”。我们通常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再现一种真实的现象和自然景观,而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是在创作和欣赏两个层面都有假定性的存在,只为营造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或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要的拍摄场地是一个巨大的游泳池,男主人公的自身表演和预设的故事情节的推进,都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完成的。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巨大的邮轮模型在室内模拟海难发生的场景也是用数字技术结合模型表现一种对自然灾难的虚拟。

第二种形态我们称之为“虚拟的非现实”。着重表现一种不可能发生或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现实,更像是只有数字才能创造的世界。让你走进侏罗纪公园的原始丛林,与正义的蝙蝠侠做朋友,在末日来临时感受到天崩地裂所带来的恐惧,都是那样的真切。这样“虚拟的非现实”,彻底打破了“以现实反映现实”的局面。但是就算是这样,也要求虚构的剧情仍要符合真实的事件逻辑。

数字技术使得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消解,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电影进入数字时代以后,我们向“巴赞式”的纪实美学致敬,也迎接新的视觉革命的到来。

数字电影的制作通常分为数字化的前期准备、现场场景、后期特效制作三个阶段。这些电影制作的流程被贴上了“数字”的标签,就变得便捷,也要求更加严谨和专业。当然,数字化的体验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创新就要求你跳出原有的美学理念。

这场由数字电影掀起的漩涡被认为是继有声代替无声、彩色介入黑白之后,电影的第三次革命。不过,相较成熟的胶片电影,数字电影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面临数字技术的冲击,国产电影的发展指向何在,令人担忧。像《画皮2》这种一味地模仿好莱坞,追求电影的奇观效应是不可取的。正如学者尹鸿所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不能忽略:好莱坞电影的生产和流通是以一个全球性市场为支撑的,好莱坞票房排前十名的最后一部影片,全球票房也高达六亿多美元。任何模仿好莱坞的道路都是东施效颦。”所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汲取各地高科技电影的成功经验,探索自己的道路才是国产电影的发展要义。就算是好莱坞,技术服务于电影本身,技术与电影主题的完美融合,才是数字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电影人不断讨论电影的本质和研究电影的功能。电影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字电影会彻底取代传统电影,还是并驾齐驱?在肯定数字电影的同时,必须深刻思考其问题和发展。

上一篇:让幼儿阅读的天空更蔚蓝 下一篇:民营生产型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