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熟悉的陌生人

时间:2022-02-19 09:03:38

“如果斯密确实是现代世界的缔造者之一,那么他到底把我们带入怎样一种噩梦?”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注意到现实社会中的经济萧条、大规模失业、金融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等现象,或许会问:如果亚当·斯密成功探寻到关于财富起源与财富构成的知识,为什么它们又会如此被误读和误用?

比起斯图尔特和约翰·雷先后出版的亚当·斯密传记,在又一个百年后,厚达757页的大部头《亚当·斯密传》的作者伊安·罗斯,有机会通过追溯经典文献、晚近史料中的线索和片段,梳理我们在当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议题,深入研究斯密的有关思想,并探讨它们在斯密作品中的出处。

在伊安·罗斯看来,斯密本身绝不是一位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用斯密自己的话来说,他有着一颗抑郁、悲观的心灵,他公开谴责那些牺牲别人利益来谋求自己财富的“挥霍者和投机者”,以及他们的垄断、欺骗等行为;但他又相信“市场中合法、公平的竞争”,会公平地给予市场各方参与者补偿或者合理定价,“这在哪里都行之有效,而无需以牺牲一方来满足另一方”。

于是,众所周知的“亚当·斯密的两副面孔”,在罗斯笔下便呈现出不一样的容颜。罗斯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已经明确表示,“我们对其他人行为的判断建立在同情共感的基础之上”,他人的幸福对于我们而言是必需的。而在《国富论》中斯密所一再提及的经济自由,其核心部分——参与竞争、防止垄断、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以及市场供需平衡——与对他人正义的尊重并行不悖,而且更有利于创建一个繁荣文明的社会。

与此同时,斯密也意识到,公众偏见和私人利益总使得这一自由不够完美。这种直面客观真实的勇气缓和了启蒙运动中关于社会进步的乐观情绪,促使斯密用最严厉的辞句来评判那些想要制服、压迫甚至完全占有的权贵和统治阶级。

可以说,作为一位“孜孜不倦的人性探究者”,斯密毫不犹豫地宣称所有的科学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人类天性相关。他既看到人们有可能在正义的框架下改善自己的状况,追求自身的利益,又对西方世界不断创造出来的新财富敏锐而富有远见地产生忧虑。或许斯密在这里想要凭借智慧、逻辑以及对我们的情感的敏锐感受,让我们更多地对美德而不是财富心生渴望。

遗憾的是,斯密认为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已经出版的那些作品,能在身后以最佳、最完美的状态留存于世。在屡次修订的两本名著之外,斯密并不允许自己理论的其他半成品公开。幸亏罗斯能通过多面向的传记写作方式,翻检征引虽多有更新却依然浩繁的文献史料,在清晰勾勒的时代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大师复杂而非凡的个性:斯密不仅仅是一位发掘出经济现象背后美学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经济学家,还是一位在艺术和科学方面具有杰出独创性的理论家,更是一位对人类的天性和文明社会拥有真知灼见,并乐于与读者分享的现实主义道德哲学家。

我们会发现,斯密的著述并不囿于伦理学和经济学领域,还在文学、哲学、修辞学以及法律、政治理论和科学发展史等方面有所用心,试图揭示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本性及其生活的终极目的、过程和形态。可以说,只要人的本性中显然还存在某些秉性使他关心别人的际遇,使他人之幸福为自己之必需,亚当·斯密所关注的种种元问题,就绝对没有过时。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斯密的老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会以“哲学家”来称呼刚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专员的斯密,因为这位哲学家不仅向全世界呈现了一部“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系统的关于贸易和税收的专著”,更在他徒子徒孙们的推动下,让经济学扩展为可“以自然的起因或原则为基础,对信念、实践、理论和习俗的发展加以解释”的一门学科。

亚当·斯密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高高供奉起来的神像。

罗斯的传记把斯密还原成某位在朝夕相伴的日子里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作为经济学学科的重要开创者,斯密对人性的浓厚兴趣、对市场的坚定信心以及要为全世界奉献才智的抱负与激情,在如今写满了模型和公式的经济学书籍里一概欠奉,学校恐怕也无法把它们教给每一位热爱经济学的人。

这个时代往往只注意到斯密理性的耀眼光芒,却忽略了他在冷静背后深藏着的温和感性,以及他对整个世界与整个人类的悲悯、善意与关怀。这或许不是斯密的错,也不是经济学的错。

《亚当·斯密传》,(英)伊安·罗斯著,张亚萍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证券分析师

上一篇:大学生科学商店的教育价值及发展趋势的再思考 下一篇:规范班级学生上网行为 树立网络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