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

时间:2022-02-19 11:55:30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

斯宾塞说:“一旦形成了专注的习惯,孩子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是啊,无论哪一个人如果能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地去研究问题,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容易。但问题是孩子们都有爱动的天性,生性贪玩,见异思迁。如何才能让他们的心安静下来,专注于学习呢?我们语文教师又如何利用我们学科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注习惯呢?

一 、简洁有趣味的导入、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度设疑

(一)简洁有趣味的导入 一堂课若想牢牢吸引学生,开头最重要。上课伊始,教师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聚精会神,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论语》一文时,我先给大家讲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小孩子是很喜欢听故事的,在我的讲述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渐渐集中,又激发学习本文的愿望,可谓是一举两得。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和学生们搞起了背诵有关春天名篇名句的比赛,学生们很快就投入了思考、比赛中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导入都要通过讲故事、搞比赛等花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的问题还要具体对待。在教学《论语》第二课时时,我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的背诵、默写、翻译等情况,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注意力同样很快就集中。

(二)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教者心中要明白,但更应该让学生明白。而只有学生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专注于思考,从而获得知识、求得进步、养成习惯。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前的预习指导中,我便提出本文要达到的教学目标:1.找出文章中描写贝多芬外貌、语言的句子,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2.学习这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当我在进行教学,解读文章的时候,学生很自然地将书本中描写贝多芬的地方标识下来并进行分析。正是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才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明确,不至于分心。而如果学生在一堂课始终都不明白老师想要他们做什么、学什么,肯定会很茫然,更无从谈及心智的专注了!在实际教学中,预先告知学生教学的目标或是提出现在就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他们的任务要求,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教师也较容易培养学生的专注习惯。

(三) 适度设疑 关于这一点,很多同行都做过很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仅是我们语文学科,在其他学科都有着普遍的意义。问题的设计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难易适中。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这的确需要我们教师下一番功夫。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运用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课文中的一种云或云上的光彩。本道题既除去了说明文的枯燥,又带有很浓的趣味性、文学性,学生容易把握,有话说但还得动一番脑筋。学生们兴致勃勃,精力集中,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也写出了不少精彩的答案。

“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是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时候范围太大,太宽泛,我们教师要适度简化,同时安排适度的不确定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注力的效果。

二 、 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很强的连贯性,很多内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人教版教材每册一般有三十课,每五课一个单元,而每个单元都设立一个学习的主题。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六个单元分别以成长、祖国、名人、文化艺术、探险、动物为主题。这种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内容的编排,有利于教师在很长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固定的主题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在教学以“名人”为主题的第三单元时,我要求在这一段时间内查找、整理至少三位自己最崇敬的名人的资料,而名人的种类不限。可以是当代的,也可以是历史中的、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传记也可以是传奇……我们在课前或辅导课进行交流,直到本单元的教学结束。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往往伴随着写作的参与。在教学“名人”单元时,我还要求同学每天观察身边的一个人,观察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等,把他们描写在日记里,不要求很长,有时三两句话也可。这样,既不加重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这样的练习与要求,会让学生在很长一阶段去做一件事。长期的坚持,就会让学生渐渐失去昔日的浮躁,心也会渐渐沉静下来,做每件事都会很投入。

三、尊重孩子们的游戏时间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再精彩的课也不可能让学生无限制地专注下去。适当地调节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发展。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的,对老师的习惯性的拖堂非常讨厌,甚至是深恶痛绝。当别的孩子在休息玩耍的时候,你再精彩的课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尊重孩子们的游戏时间,甚至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精力更集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专注习惯的方法手段还有很多。教师的声调抑扬顿挫、丰富的体态语言、精彩的多媒体使用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而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得知识。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 下一篇: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