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中的“体验教学”

时间:2022-02-19 06:09:00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体验教学”

中速的乐曲回荡在周围,兔子快速的跑着,猎人紧追其后,旁观者开始急了,大声地叫喊,催促兔子:快跑!快跑!眼看兔子要被追上了,乐曲嘎然而止……

这并不是电影的片断,而是一堂逼真的音乐课。一位青年教师要演奏猎人追兔子的乐曲,让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速度演奏。在学生都说中速就合适的情况下,采用了上述方式,邀请同学扮演曲中角色,亲身体验猎人追兔子的情景,学生一致回答出:用快速才合适。

可以说,孩子们从这个活动中得到的难忘体验,是单凭书本教学无法获得的。课堂上如此,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句古语,充分说明了“体验”对一个人认知的重要影响。

“体验”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含义,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仅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而“体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于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

下面笔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中的“体验教学”。

一、新课程,呼唤体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体验的意义。为此,新课程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调查”、“实践”、“模拟制作”及“设计”等活动,而且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可见体验教学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现行的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多了“说一说”、“做一做”、“STS”等栏目。实际上这也暗示着“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贯穿。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一小节曲线运动,与旧教材相比多了“说一说”、“做一做”两个栏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讲解速度方向与轨迹关系时采用了教材中“做一做”的教学方法,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小飞镖,在空旷地带把飞镖斜向上抛出,飞镖在空中的指向就是它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飞镖落至地面插入泥土后的指向就是它落地瞬时的方向。改变飞镖的投射角,观察它投至地面时的不同角度,与飞镖在空中做曲线运动的轨迹相联系。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速度方向与轨迹曲线的关系。

二、创设情境,互动体验。

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出独特的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的灌,学生疲惫的学。

在力的分解这一小节的新课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接受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但是,实际生活中一个力往往是按照“需要”来分的,这个“需要”可以是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在有些情景中就很难正确判断出。

如图1中,力F作用于两杆交接处,分析力F的作用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这样一个学生体验活动:让同组两个学生,甲同学手臂叉腰做出如图2所示的情景,乙同学在臂肘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甲同学就能感受到腰部受挤压,肩部被拉的感觉,这就是力F的两个作用效果方向:F1和F2。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找到满意的答案,体会成功的乐趣。

三、巧设习题、摸索体验

高明的老师不是拉着学生走,更不是背着学生走,而是在下一个路口呼唤着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的到来。

听过这样一节高三电学复习课。上课铃响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3和图4两张电路图,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算出:两种情景下使流过100Ω电阻的电流减半要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x。几乎每位听课老师都很不明白,这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习题的用意。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得出了答案:图3中Rx=75Ω,图4中Rx=91.7Ω。

这位老师巧妙的说:在用半偏法测表头G的内阻时,其原理图为图5,说说其原理以及为什么要求R1应比R2大很多?

老师微笑的等着学生的答案……

到这儿,听课老师才体会到这位老师开始的用意:让学生亲自算一下,“体验”一下R1的大小对于流过G的电流减半的影响。可以说对于减少误差这一难点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正确的答案完全出自学生的口中,这正是教学过程的闪光之处和魅力所在。

体验教学通过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体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必将成为教学的主流。

教学是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所拥有的观察权、思考权和表达权,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时时凸显着生命的张力,处处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上一篇:温故知新学物理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