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际迁移理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策略

时间:2022-02-19 04:34:46

基于语际迁移理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策略

【摘要】 本文从三语习得的视角下的语言迁移理论出发,联系英语教师实践,在三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成果中汲取养分,提出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为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难题寻求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语际迁移 少数民族 英语教学

我校近几年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增多,主要来自边疆五个少数民族。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起步较晚,英语学习吃力,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根据三语习得的语际迁移理论结合我校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策略如下:

1.教学管理化合理化设置:建议独立开设班级,小班授课,因材施教。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已经成为一个“英语弱势群体”,建议为他们单独设立大学英语教学班,独立开班最大益处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能够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逐步得到提高。在同一个教学进度、教学层次和相同教学对象的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会逐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做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显著。

2.相关教材的科学选用,以适应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需要。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和教材并不适用于内地高校在混合班级的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状况。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教材选择和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

3.加强对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元语言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其元认知意识,提高语言能力。根据学生的多语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认识语际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分析母语、汉语和英语的语言规律,学会反思自己学习汉语和英语的过程,总结借鉴并利用学习汉语时的方法和经验,发挥双语者本身特有的优势,恰当处理语言之间的异同和正负迁移。

4.强化英语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教学中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抑制母语因素的潜在干扰,强化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他们的本民族语言和汉语都是母语,母语的正负迁移在他们英语学习中同时存在。他们习惯用本民族语言在课上讨论英语问题,是母语的负迁移。通过研究和实践,如背诵输入是一种有效的抗干扰母语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每天都背诵英语句子和文章,摆脱母语对他们的影响。

6.增加英语的可理解性输入,结合本族文化增加任务型输出。根据三语习得的理论,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母语和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就越少,才能避免语码转换过程造成的反应停滞。随着英语熟练程度的提高,民族语和汉语对英语的语际迁移影响会逐渐降低,因此需要加强英语的输出练习。

7.增强网络互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交互性。。各高校应致力于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库,设置相关的教学网站和APP软件库,完善各种资讯和咨询系统,供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英语学习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交际的情景, 交际能力的形成就会更快、更容易。

8.强化多语跨文化交际,尊重少数民族异地文化,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多种文化共存的现状,教师可以把英语、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的背景知识,多种异地风情,文化特征等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共性和差异,根据学生多语的学习背景,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此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英语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9.建立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要改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推进英语教与学的双向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师生评价方式,以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取向,提倡使用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学生居多的地方,本人认为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构是:口语(30%)+听力(30%)+笔试(40%),应多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和考试中得到乐趣,并从中客观地评价自己,以达到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

语际迁移理论作为三语习得的一个理论之一,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提高我校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策略。

参 考 文 献

[1]戴炜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2]金英,第三语言习得中的语际迁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3]余善沐,外语教学中的迁移[M]外国教学与研究,1986(4)

上一篇:感恩节的心意 下一篇:在历史的长廊漫步(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