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儿童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报告

时间:2022-02-19 03:22:46

浅谈学前儿童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报告

摘 要:儿童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正是儿童模仿、练习成人生活技能的良好时机。他们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体验着角色的喜怒哀乐。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懂得了分享、学会了合作,培养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分别从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来了解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并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儿童 角色游戏 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55-01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获得,而角色游戏比单纯的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断地修正自身存在的与群体需要相存的行为,学习和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以使自己适应群体、适应他人,这样就会增加幼儿的积极交往行为,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1 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班):角色游戏时,胡星彤和周鑫宇是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当我在和玩具城的小朋友玩的时候,鑫鑫“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走上前问“鑫鑫,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鑫鑫指着胡星彤说。“彤彤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当的什么角色呀?”“当的妈妈和爸爸”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不要抢东西的呀?”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分析:由于小班的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并且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但是在玩的时候又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上述情况。所以在自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提醒他们,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经过我们的提醒,争抢的事慢慢少了。

案例二(中班):记得一次角色游戏时。大家都投入到了游戏中,我发现星宇静静地站在旁观看着,我走过去问道:“为什么不参加游戏呢?你看小朋友们玩得多高兴啊!”他看了看我说:“我不想做游戏。”说完低下了头。我知道星宇是个倔强、任性的孩子,硬是拖他去做游戏肯定不愿意,于是,我起身来到娃娃家,邀请一名实习老师扮演的“妈妈”一起去菜市场购物,在购物的时候,我引导“妈妈”发现今天的菜市场有哪儿不好,“妈妈”大声说:“今天的菜市场有些乱。是不是菜市场的管理员忙别的事了,那谁来当呢?”我和“妈妈”一起开始在教室的四周寻找人选,“老师,能找星宇来当管理员吗?只有星宇好像没什么事。”“妈妈”发现了他,“好呀,我们一起请他来。”“星宇,快来啊,今天菜市场很乱,你快来帮个忙,当个管理员吧!”“妈妈”把他请了过来,经过“妈妈”的推荐,星宇接受了这个角色,开心的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游戏。

分析:中班角色游戏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最感兴趣的是角色,但是往往只考虑个人的愿望而不善于分配角色,因此教师在指导中,应正面提醒幼儿注意游戏的集体性,提示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充分展开想象,把生活中的新鲜事件引进游戏里,从而增强幼儿角色扮演的创造性和游戏内容的新奇性,加深幼儿对角色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游戏内容的思考,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三(大班):今天到娃娃家游戏的幼儿有李纯、李开阳、王美懿、许冲四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爷爷、爸爸、妈妈、孩子这几个角色。他们计划玩“为爷爷过生日”的游戏内容。游戏开始时,爷爷说:“早晨空气好,我要出去遛一遛,宝宝你去不去?”孩子高兴地和爷爷走到门口,妈妈马上来到跟前,对孩子说:“听爷爷的话,一会儿回来吃早饭。”说完还不好意思地对爷爷说:“爸爸您慢点。”在家里,爸爸妈妈共同做早餐、摆碗筷,收拾屋子等,一家人一起吃早餐,然后锁上门去买菜、买蛋糕。回来后,他们分别进行过生日的情节,有的做面条、有的插蜡烛、有的为爷爷做礼物,待准备工作就绪,爸爸将时间卡换成“晚上”,并招呼大家坐在一起,给爷爷唱起生日歌等,共同为爷爷庆祝生日。

分析: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时间转换意识,知道妈妈称呼爷爷为“爸爸”;能利用钟表和时间卡等表示时间和游戏的内容,丰富了游戏情结。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懂得自己的角色身份,相互之间利用角色身份进行合作游戏(妈妈、爸爸共同做饭、买菜、过生日等),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交往,促进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2 不足之处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自制能力较差,游戏多为无共同目的的玩耍,合作性的规则游戏较少;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自制能力有一定发展,但还不稳定,他们之间的合作游戏有所增多,但依旧不多。从大班起,随着幼儿合作意识的不断提高,自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逐渐增加。据此,我们可以说随着幼儿合作意识和自制能力的不断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合作行为也不断增多。

3 建议

3.1游戏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生活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配合,与同伴协商,一切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会阻碍游戏的进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进行诱发,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

3.2教育活动中,萌发亲社会行为

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发,对幼儿来说是个关键。为此,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创编故事情景,设计矛盾冲突“现场”,提供真实事迹展现,创设行为表现场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通过对他人观点需求的理解,作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

3.3日常生活中,强化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极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如何使有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幼儿继续发扬光大?除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体验、练习外,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的鼓励,以造就良好的氛围,使之成为习惯,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

上一篇:中职学校Dreamweaver教学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魅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