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时间:2022-02-19 01:03:59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临床缓解期的治疗对于减少本病的发作和防治尤为重要,是哮喘治疗的核心部分,而中医对此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方法多,此篇论述从肺脾肾虚、痰瘀等论治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关键词:哮喘临床缓解期;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67-03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历史源远流长,《丹溪心法》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根据这一发病特点和病机证治规律,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祛风化痰逐瘀、补肺、健脾、益肾等治法,对减少哮喘的发作、预后和提高治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哮喘缓解期的情况综述如下。

1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的“哮病”“喘症”“痰饮”等范围。《症因脉治•哮病》中指出:“哮病之因,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风寒来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说明即使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症状得以控制,如不加强缓解期的治疗,每因气候、饮食、七情等诱因均可导致哮喘的复发。朱丹溪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说明缓解期的防治同等重要。历代医家认为哮喘缓解期以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为主。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宣降失常,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脾虚则运化失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阻碍肺气升降;肾不纳气,阳虚水泛,上干于肺,加重肺气升降失常。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风、痰、瘀等为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与哮喘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曰:“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王学东[1]认为支气管哮喘病机关键不在于气闭痰壅,而是瘀血胶结,胶固之痰是由肺络瘀阻所形成,痰阻气机,胶着为患,脉道不利,血运不畅,瘀血滞留;张伟等[2]认为无论是哮喘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可以灵活应用活血化瘀法,而且更应该将活血化瘀法贯穿哮喘病防治全过程,将治瘀与治气、治痰结合起来,以期祛除哮喘之“夙根”,达到治愈的目的。任传云等[3]认为哮喘缓解期与肝肺两脏密切相关,若肝气失于调达,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而瘀,瘀血阻肺,日久耗气,肺气不足。肺肝血瘀及肺气不足是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机制。

2治则治法

2.1肺脾肾三脏论治

2.1.1以治脾为重《医宗必读》曰“: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痰以成者也”。《医方集解》亦云:“哮虽为肺病,然肺金以脾土为母,故肺中之痰浊亦以脾中之湿为母。”脾肺为母子之脏,若脾胃虚弱,母病及子,土不生金,则肺失所养,复受外邪并与伏痰相和,导致哮喘。由此可见哮喘发病与脾息息相关。夏永良等[4]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则痰浊内生,为哮喘宿根;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而致气滞血瘀;脾胃亏虚,生气无源,卫外失固,易感外邪,诱发哮喘。治疗以健脾益气,培补中气为大法。刘自力等[5]认为哮喘其病在肺,而本在脾,通过健脾益肺,脾气健旺,肺无痰贮,其气喘自平。随机将6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益气定喘汤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柴胡12g,升麻6g,防风15g,陈皮10g,当归10g,炙甘草10g。对照组用氨茶碱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1.2以治肾为重《类证治裁》指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王旭高医案•痰喘》亦曰:“喘哮气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亦表明了缓解期以治肾为重的观点。周兆山等[7]认为哮喘患者存在“肾虚质”,认为哮喘患者具有遗传性的过敏体质,当责之于肾,是肾所藏的“先天之精”的缺陷所形成的一种“肾虚质”,因此治疗当从补肾立法。柯新桥等[8]认为肾虚尤其是肾阳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缓解期三脏俱虚为其本,其中肾虚为发病之关键。因此治疗缓解期哮喘重在益肾温阳,又兼顾补脾益肺,活血化瘀,祛除内伏之痰。临床常用补肾防哮丸、固本防喘胶囊等治疗,对防治哮喘复发具有良好效果。

2.1.3肺脾同治脾为后天之本,万物所归,健脾则中气充盛,化源充足,上可输精微以养肺金,下可滋元气以养肾水,是以肺脾肾之气皆充。肺为生气之源,主气之枢,肺气虚则不足以息,补益肺气则肺气强健而气有所主,不致宿痰留恋于肺。任国英[9]认为脾虚贯穿于哮喘病程始终的主要病机,以益气健脾法治之。自拟益气平喘汤剂(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半夏12g,柴胡10g,防风15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10g)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34%、69.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1.4肺肾同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慢性支气管哮喘伤及肺气,肺气上逆使喘息加重,日久伤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导致喘促频繁发作。殷莉波[12]认为在哮喘缓解期采用补肾益肺法治疗,能固本强卫,使元气敛藏,杜绝生痰之源。在哮喘缓解期42例患者服用自拟补肾益肺汤,组方:生地、熟地各15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黄芪30g,党参25g,仙灵脾15g,陈皮6g,生甘草6g,治疗后有效率为88.1%。赵四林等[13]认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病在肺,其本在肾,属本虚标实之证,而且脏腑虚损是由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发展到阴阳俱虚的慢性过程。缓解期治疗当以温肾阳为主,并补肺气。补肾以助相火,温肺化气,纳气归之,金水相生,阴阳相抱则喘平。对观察组48例用加味二仙丸治疗,对照组48例用固肾定喘片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年复发次数及病情轻重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通气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体液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普遍提高;观察组治疗后最大呼气流量日变异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2.1.5肺脾肾三脏同治陈茂业[14]认为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应从化体内伏痰而祛除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和扶助正气,调节机体机能,抗御外邪侵袭而抑制哮喘发作两方面着手。治疗组46例予金芪固本汤(黄芪15g,防风9g,白术12g,茯苓12g,党参15g,鸡内金15g,炒麦芽15g,橘红6g,法夏8g,补骨脂15g)口服;对照组46例给予肌注人胎盘脂多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从肝论治《读医随笔》曰:“凡病之气结……哮喘……皆肺气不能舒畅所致也。”吴秀艳等[17]认为对于哮喘的发病肝脏不能忽视,生理上肝肺密切相关,协调为用,病理上肝肺互相影响,治疗上肝肺共调。结合现代医学认为哮喘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从肝郁阐释了现代医学这一认识。张宁霞等[18]认为长期心理因素刺激影响了气机正常运行,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情绪反应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认为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其根本在于调气机,助宣降,从而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

2.3从瘀血论治《类证治裁•郁证》亦云“七情内起之郁,始则伤气,继降及血”,气郁致痰滞,气郁致血瘀,出现痰瘀胶结,肺气出纳受阻,气逆而咳喘。金英等[19]认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病理改变是阳虚痰瘀。温阳药能解除哮喘患者气道平滑肌痉挛,增加机体抵抗力,减少气道炎症,改善气道阻塞,达到平喘的目的。涤痰祛瘀能直接疏通气道壅塞及血脉瘀痹,对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缺氧有显著疗效。董秀兰等[20]认为哮喘患儿正气不足为其本,痰内伏为其根,外感之邪为诱发之因,气闭痰喘为发病之标,本虚标实常相互错杂,故痰病互结是哮喘的主要病理机制。以治疗组30例采用益气活血定喘方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酮替酚口服治疗。结果显示:益气活血定喘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儿体质,增强肺功能。

3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哮喘缓解期的研究和临床防治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中医药在治疗哮喘缓解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中医药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之处:①辨证分型:近年来虽然对于临床疗效的评价引用了现代医学的各种指标和观察手段,但是仍然没形成统一的分型标准,即使是百家争鸣,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可参考的依据不多,大多只是按照经验用药;②药物疗效:中草药的应用大多是在前人应用的基础上的一个经验性疗效的判断,缺乏药理,药物动力学,以及动物实验等的进一步验证。中草药在体内的化学反应、动物实验尚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及循证医学支持,且现在中药质量良莠不齐,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③使用方法:中药煎煮程序较为烦琐,口感不易被患者接受,疗程相对长,患者依从性参差不齐,从而影响疗效判定。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防治支气管哮喘方面还需要深入的探索和进一步发展,相信一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学东.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8.

[2]张伟,邵雨萌.再论哮喘从瘀论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3):241~242.

[3]任传云,武维屏.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探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2):123.

[4]夏永良,王彩霞.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机理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94.

[5]刘自力,吴兆利.培土生金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1):37~38.

[6]蔡润清,吴伟平.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80例临床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2):29~30.

[7]周兆山,王燕青,姜洪玉,等.哮喘缓解期从肾虚体质辨证[J].中医研究,2005,18(9):22~24.

[8]柯新桥,范鹏,朱焱林.支气管哮喘从肾虚辨治[J].新中医,2008,40(4):3~4.

[9]任国英.益气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证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12(2):23~24.

[10]袁雪晶.汪受传教授从肺脾气虚论治儿童哮喘缓解期经验[J].中医药导报,2009,15(11):8~9.

[11]余惠平.健脾补肺化痰方对小儿哮喘缓解期证候与发病影响的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9,5(4):6~8.

[12]殷莉波.自拟补肾益肺汤防治支气管哮喘4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16(1):92.

[13]赵四林,范伏元,贺选玲,等.加味二仙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59~60.

[14]陈茂业.金芪固本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4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6):24~25.

[15]张志文,马科,孙建君,等.自拟补肺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2):258~259.

[16]刘仁慧,袁颖,郭忻.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4):3354.

[17]吴秀艳,秦爱东.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J].陕西中医,2005,26(1):47~49.

[18]张宁霞,童瑶,陈慧娟.谈哮喘病从肝论治及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2003,16(4):5~6.

[19]金英,赵军.益气温阳祛痰化瘀法治疗哮喘缓解期3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7,31(5):454~455.

[20]董秀兰,王丽清,马华欣.益气活血定喘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3):47~48.

(收稿日期:2010-09-25)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40例 下一篇:针灸推拿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