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信贷支农意见

时间:2022-02-18 09:43:28

农信社信贷支农意见

为认真贯彻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欧广源副书记有关农信社“因农而建、为农而立、服农而存”的重要批示,根据广东省“****”规划有关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现结合全省农信社信贷工作会议的精神,就进一步做好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坚定支农方向

农信社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农村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也事关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因此,农信社能否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是作为检验农信社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支农服务,充分发挥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更好地支持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广东省“****”规划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支农工作全局,以改革为契机,以支农为己任,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稳步推进信贷支农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不断加大支农信贷投入,共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农信社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贷款投向

全省农信社要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确立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并针对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支农政策。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要重点支持种、养专业户,支持农产品加工、运输和商贸流通等涉农企业,支持农民建房、子女助学等其他消费;珠三角等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信社,要集中资金支持“三高”农业,创汇、特色、生态农业和效益良好的农村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优质客户群体,巩固和扩大农村市场份额,加快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当前,农信社在优先满足小额农贷的前提下,要切实把握信贷支农的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信誉良好的种、养专业户,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升级;三是有重点地支持对地方经济影响大、政府关心、群众能得到实惠的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群众逐步走向市场,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把贷款真正用在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投资回报稳、风险较小的项目。农信社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并做好支农工作的“四个转变”,即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由支持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向支持农副产品加工转变;由支持单一农户生产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转变;由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

三、增强综合实力,夯实支农基础

(一)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全省农信社要继续抓好支农资金的组织工作。一是根据改革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正面宣传农信社的地位、作用和支农成效,树立农信社支农新形象,培育一批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真正属于农信社的客户群体,实现存贷两个市场的有效联动,增加资金来源,促进存款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抓好增资扩股和不良贷款压降工作;抓好法人治理工作,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支农资金实力。三是支农资金有缺口的农信社,要积极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保证支农资金供应。

(二)增强资金调剂能力。各联社要充分提高支农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地调剂支农资金余缺。省联社将建立全省农信社资金营运调剂中心,为支农服务搭建平台,通过协调有关联社跨地区、跨联社的资金调剂,引导珠三角地区低成本的富余资金到农业地区,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农信社的资金优势,解决农业地区的农信社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加快电子化建设,提高支农服务的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省会城市到乡村的综合业务网络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大额支付、省辖电子联行、省辖通存通兑、信贷管理等系统,做好小额支付系统的开发、推广,改进支付结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业务处理现代化、服务手段自动化、结算渠道多样化,提高农村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强化服务意识,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建立支农联系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的信贷服务,进一步延伸支农的广角,把信贷服务与信息、科技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拓宽支农服务领域,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四)增强支农营销能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切实转变营销观念。一是信贷支农工作要贴近客户,要贴近市场,要随时掌握农户、企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变等客上门为主动营销。二是建立支农贷款公开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设立咨询服务“窗口”,使农户了解和掌握贷款的政策、原则和操作程序;三是建立支农贷款考评制度,把信贷人员支农贷款的综合业绩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以年度支农贷款发放额、收息额、信贷资产质量、信贷基础管理作为考核依据,拉开收入档次,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促使信贷人员主动营销支农贷款。

(五)增强信贷管理能力。要根据农业贷款分散、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一是充实和优化信贷管理人员,20****年将逐步试行信贷人员持证上岗和等级管理制度。通过“外引内培”方式,把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到信贷队伍。对在岗的信贷人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重点要抓好审贷及贷后管理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加快开发信贷管理系统,实行贷款网络化管理,实现信贷业务柜面处理与内部管理监督电子化,加强对信贷支农业务的监督和指导。三是建立农业贷款风险预警制度,明确责任,任务到人,跟踪监控,及时控制和化解农贷风险,提高支农信贷的管理能力。

四、创新支农举措,提高服务水平

(一)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对贷款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信社要适应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面和需求额度逐步加大的形势变化。要继续完善“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按照调查建档、初评公示、审查定级、授信发证、凭证放贷、按时年审的流程,规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尽可能满足信用农户的信用需求。在规范管理、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推广力度,适度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等进行延伸,及时满足农户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建房、消费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有条件的联社要积极推广“乡村贷款助管中心”的支农新模式,建立以村委会为主体的“乡村贷款助管中心”,通过发挥镇、村干部的行政职能,协助农信社放贷、管贷、收贷,有效地解决小额农贷额小、分散、难管理的问题,提高小额农贷的覆盖面、受惠面及满足度,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二)大力推行“信用户”、“信用村(镇)”评定活动。农信社要根据辖内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农户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村(镇)”和“信用户”的评定工作。通过评定活动,培养信用示范户,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引导和帮助农民利用信贷资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要创造条件,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完善贷款客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对评定为信用村(镇)的农户,要区别对待,确定不同的授权、授信额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对信用户要实行优惠政策,适当放宽贷款限额,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

(三)探索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新模式”。在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联保贷款新模式。由农户自愿结合或由农村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组织等协调联合,组成多层面的农户联保实体。以农村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组织等为载体,成立由乡镇政府、农村经济组织、农户代表和农信社等组成的农户信用评定小组,共同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按照“多户联保、平等自愿、共担风险”的原则,由参加联保小组的成员,相互担保,相互监督按时还本付息,并承诺共担风险。联保成员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其他联保成员要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有效地解决农户大额贷款难的问题。

(四)稳步开发支农贷款新品种。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根据农村资金需求的多样化,积极开发“订单农业贷款”、“农民消费贷款”、“农民创业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等信贷品种,为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乡居民、农户、涉农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农业地区农信社要重点开展订单农业贷款业务,即农信社根据公司提出的农户贷款需求,及时派员调查公司和农户业务合作、生产经营、产业前景等情况,分别核定不同规模农户不同额度的贷款。由公司、农信社、农户签订三方协议,以信用社认可的公司固定资产或仓单作为农户贷款的抵(质)押担保,并明确有关抵(质)押率、最低保护价和资金清算等条款,农产品收成后,由公司集中收购,信用社直接从收购资金中扣收农户贷款。珠三角地区农信社要加强对新的服务需求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开辟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步形成供需双方的互动、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五、强化风险管理,保证资金安全

(一)提高风险管理认识。农信社既要讲支农服务,更要讲经济效益。如果不顾及自身效益地支农,就会使农信社失去生存的条件,失去服务“三农”的基础;只有讲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才能够不断壮大实力,夯实支农服务的基础,为“三农”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农信社支农工作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确保支农贷款“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真正实现支农贷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是信贷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确保农业贷款安全的重要关口。农信社必须严格执行银监会、省联社的有关规章制度,把“三查”工作落到实处,严控操作风险。要积极创新“乡村贷款助管中心”模式,发挥农信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优势,加强对小额农贷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促进小额农贷业务和谐有序发展。

(三)加强支农贷款风险管理。按照“农民增收、农信社增效”的原则,加强农业贷款风险管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用好管好支农贷款。通过加强农业产业政策、农产品结构、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的调查和分析,准确把握农业投向;严格执行信用村(镇)、信用户的评定和考核标准,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要认真抓好已发贷款证的年审工作,按审核内容和要求,全面清理,严格把关,择优扶持;要逐步提高农业贷款抵押率,大额农业贷款原则上采取抵(质)押方式发放。有条件的地区争取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提高农业贷款的保障系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四)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贷款责任人发放的贷款,不良贷款余额超过一定金额的,要收回责任人的贷款发放权,实行限期清收,限期内不能收回的实行下岗清收。对贷款造成损失的,按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和风险监督岗顺序相应承担赔偿责任,严格执行贷款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五)实行新老贷款分类管理。根据《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新账贷款考核指引(暂行)》的要求,按照对存量贷款实行“新老划断、分清责任、落实清收”的原则,对20****年末前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建立清收台账,逐户、逐笔落实清收责任;对20****年后新发放的贷款,原则上其不良贷款率要控制在3%以内,超比例的要按有关贷款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罚。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对清收不良贷款的考核奖励力度,对收回属于1996年前发放形成的两呆贷款,按有关规定分别按不同年限、不同标准比例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促进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逐年下降,提高支农贷款资产质量。

六、加强协调沟通,形成支农合力

(一)建立支农工作报告制度。定期向当地政府、人行、银监等部门报告支农工作的有关情况、问题及建议等。通过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协同支农,形成支农合力,由独家支农向联合支农转变。

(二)建立支农贷款担保体系。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试行以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等作为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切实降低支农贷款风险。

(三)做好支农服务宣传工作。协调新闻单位加大对农信社支农工作的宣传,重点宣传农信社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帮助农民致富的支农典型,宣传农信社是农民贴身的银行,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信社支农主力军的认识。

(四)构建农村良好信用环境。协调地方党政及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加大农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村信用建设,打击各种不良信用行为,为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营造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上一篇:有效防范债担保风险意见 下一篇:服务外包发展融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