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电影.DVD

时间:2022-02-18 07:22:12

书.电影.DVD

《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

作者:[日]草间弥生

出版社: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3

“与其沉入镇压感情的湖底,我更想要把精神放逐到永恒的他方。因此我现在才会把这种力量释放到真空的混沌里。”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自诩“精神病艺术家”,她把自己深深埋藏在精神的世界中,置身于混沌的漩涡,一切都充满矛盾并在其中游离,致使她进发出如此异样的光彩。一方面她热爱美妙的人生,方面却想背弃生活,精神世界时常让她身陷囹国却又似乎沉醉于这种捆绑中。“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了,身体甚至为之颤抖。”看到这样的话语真是让人振奋而感动。

这是草间弥生第一本中文版自传,她自述了定居美国以后的生活,与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创作、联展,以及她的一些陈年旧事。这个生与雕刻、画画、写书有关的女人,唯有艺术的力量让她有幸存活,哪怕是挣扎徘徊在生命的边界。无论对画画还是写作,于这个要终生投入的女人而言,她是将艺术作轴,然后将自己随意放逐,放逐到艺术随时可触及到她的地方。

《荒木经睢的天才写真术》

作者:[日]荒木经惟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1.3

事物但凡与人生相联系就会变得莫测而深沉。而这种人生在荒木经惟的摄影中似乎戏谑的成份更多。他从摄影中窥探了人生,创造了独特的摄影哲学。他坚持每天拍摄,于他,摄影就是生活。“相机是工具,以此拍摄出来的照片是作品。然而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其实摄影已渗入生命。”这样的论调令人印象深刻。诗人于坚曾说,荒木经惟是日本生活最伟大的记录者。

摄影的每个小细节似乎都会让他陷入种探寻和思索中,成了他勾勒生活的重要元素。镜头、快门、焦距、构图……几乎每个元素都为人生标上了特殊符号。书中那些黑白照片,明明是对生活的客观展现,可是总能从这些画面之外感受到一些难以捕捉的情感和仿佛白话般的声响。这不是他的写真集,而是他对摄影生涯的记录和整理。女人、大胆的性观念也源自他曾经的生活经历,对于书中的作品,似乎每张照片都可以作这样的注解“唯美是附加词,直白才是主旋律”。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

作者:[美]达德利・安德鲁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8

电影的文化价值是个非常复杂的主题,好莱坞大片的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它有很吸引人的文化元素。但与好莱坞电影不同的是,艺术电影的唯目的,就是理解现实,或者洞察人性的某些侧面,将这些认知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呈现出来。它没有既定的模式或者套路,而正是这种无太大界限的制约,让艺术电影有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度,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满足了我们对于人生的追问和解答。

书中作者精挑细选了几部这样的艺术电影,如大卫・格里菲斯的《凋谢的花朵》、劳伦斯・奥利弗的《亨利五世》、茂瑙的《日出》、罗贝尔・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贾樟柯影片《世界》等,阐释了这种独特的电影语言所要传达的思想。安德鲁将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不同观感阐述得淋漓尽致,成为电影理论的精髓。虽然艺术电影开始是种实验性的东话,但到最后它们还是终究赢得了观众们对它的认可,尤其对于那些感情细腻的内向行者们更是如此。

《圆与方》

作者:[日]松田行正/向井周太郎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2011.4

人的思维时常在经历这样个过程:由形象具体而慢慢将具体事物抽象出来,进而再将抽象思维运用到实际事物中。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松田行正对各类图形都很敏感,痴迷于各类图形,在本书中,他以圆和方形为主,同时既有与西洋炼金术相关的护符、宇宙图像、中国和日本古老的符号,也有20世纪的先锋艺术作品、视觉诗作品,大部分图案与文字紧密相关。让人仿佛置身于迷宫,充满前卫的视觉冲击,也透出浓厚的象征氛围。而令人倍感珍贵的是书中还特别收录了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学科创始人、日本设计与艺术史研究评论家向井周太郎的专文,讲述了20世纪初由未来派发展而成的前卫美术运动,演变至1950年代的具象诗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对于不同图形的变换,在他眼中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印象,就是图片所呈现出的美感。这正是种对具体事物的本质的抽离和提炼。因此不论图像处于怎样的维度,呈现出怎样的姿态和形状,对人都具有种永恒的吸引力。

《百年孤独》

作者:[哥伦比亚]力口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6马尔克斯曾经表示再也不会在中国出版他的作品,而如今我们又幸运的看到新版的《百年孤独》,这本曾经影响了余华等中国几代人的书的问世。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生命从未脱离过它而存在,它是张藏在你灿烂笑容背后冷峻的面孔,偶然你会转身,就会看到它。这本奇特浪漫的书中包含了人们一切抗拒孤独的办法:读书、干活,纵情……他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兴哀……诡秘细腻的传说和故事,孤独似乎幻化为种浪漫而温润的姿态、一种荡然的情怀。马尔克斯以深邃的眼光洞悉这一切,洞悉了人们内心深处瑰丽而深刻的孤独之感。马尔克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呈现的这丰富绚烂的史诗,不禁让人产生一种恐惧,一种假如人类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窥视心灵的眼光的恐惧――那样生活该是多么了无生趣。

马尔塔・阿格里齐

风格:古典

发行时间:2011.3

2011年正值马尔塔・阿格里齐70岁之年,这年,她的卢加诺系列现场版本将被重新设计。这张2010年夏季录制的3cD专辑中收集了大量室内乐和管弦乐曲目,其中既有众所周知的,也有很少听到的曲目。专辑中很容易感受到她钢琴技术中最傲人的特点:速度。她手指的弹奏速度快、且读谱快,视奏快,正如她在音乐领域的自由驰骋。在她演奏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能够听到的是比以前更为狂放和具有气势的音响。她洗劫听众内心焦躁和忧郁的法宝,也正是速度。

这个令人惊叹的四岁就开始举行演奏会的阿根廷钢琴家在获得1965年肖邦钢琴大赛的首奖后开始把触角伸向了世界,也终于众望所归成为领导钢琴技巧与美感风格的大师级人物。从年轻的钢琴天才直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她本人同她的音乐般具有传染性的精神,当她演奏的曲目渐渐流入我的神经,几乎能感受到在现在看来已转变为沉稳和内敛的东西,曾经在她年轻的身体上定绚丽绽放过,创造和激情这两个弥足珍品也将直伴随着她的艺术生涯。

丽莎・巴蒂雅施维莉

风格:古典

发行时间:2011.2

“I Want t0 brmg together two cultures through their muslc:Georgia and Germany――by

Beethoven’s wonderful Violin Concerto and the beautlful Mlnlatures of Tsintsadze”丽莎・巴蒂雅施维莉在这张专辑封底上写道。原因是专辑中两个曲子个是来自她的出生地(乔治亚),一个是她现在生活的地方(德国)。专辑的选题、独奏和指挥都由她人制作,这在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上历来很少见。而肖斯塔科维奇的声音留在丽莎最早的回忆之中。当听到专辑中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不禁惊叹旋律如此摄人心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以致每个转折都毫不踌躇,如同在转瞬间毫不迟疑的开启了段旅程。

专辑还包括了苏联流亡者们的其它作品:格鲁吉亚作曲家吉雅・坎切利的《V&V》,阿尔沃・帕尔特的《splegel lm splegel》,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Vocallse》。

埃莱娜・格里莫

风格:古典

发行时间:2011.1

埃莱娜・格里莫总是从个前所未闻的独特视角来挑选乐曲,为同好者提供个新的视野来欣赏音乐,并且从中发掘不同时期古典音乐作品间的相通之处。专辑曲目为格里莫在今年音乐季全世界巡演的套新曲目。贝尔格奏鸣曲、李斯特奏鸣曲、巴托克罗马尼亚民族舞曲……

虽然都不出白原作,但格里莫的重新演绎还是带着她身上独特的音调和氛围。尤其像李斯特奏鸣曲这样抓人的曲子,很难想象若在现场倾听感受将会是怎样的种迷醉,尽管这首曲子的分量并没有在专辑中刻意闪光和突出。她似乎在避免粗糙和瑕疵,要追求种极致的纯净和精美,内核是否丰富饱满不去评说,就带给他人完满的感官享受而言,她确实已做得很到位了。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风格:古典

发行时间:2011.4

艺术家总在通过各种不同方法选择个诗意的生活方式,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作为个钢琴家、作曲家,还以个“乐谱理论家”的身份追求着生活的真谛,同时不忘保持着低调的浪漫。专辑中的作品大多是弦乐,她不以夸张的诠释刻意迎合听众的口味,整个演奏过程并不让人感到张扬和炫目,就如同她在许多时候喜欢独语样,她似乎在这种时刻也更愿意与自己进行交谈,在内心深处渴望独白与宁静。

她是第一位获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的波兰人,虽然被评价为是肖邦的化身,但她仍致力于拓展肖邦以外的曲目,特别是德奥浪漫乐派的作品,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在她的录音或演奏曲目中都已呈现。这位“波兰钢琴诗人”,如同用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调,讲出的却是个浪漫的故事。

Moonlit SailOr

风格:后摇

发行时间:2011.6

瑞典是个盛产后摇的国家,从大牌ET到pg lost等等都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实力,也许是与乐队的名字有关,也许是和他们带来的音乐体验有关,总之音乐稍稍展露头角我脑海中就出现了类似岛屿、气流、甲板、海岸、风、成束的光线这些意象。

沉静、静止、然后爆发,这似乎是后摇风格约定俗成的流程。但专辑的每首歌又好像把切波动和不安都藏匿在种气氛之下,只流露出部分,并没有其他乐队恢弘的渲染而完全爆发出令人惊骇的力量,即便是Kodac Moment的后半部的高潮也是如此。所有歌曲只是种简单干净、济世般的感情。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

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欧文・威尔逊,王马丽昂・歌迪亚/瑞秋・麦克亚当斯

国家:美国/西班牙

“这是一个特殊的城市,保持自己的个性,走在每一条路上都仿佛在看一件件艺术品,巴黎是世界之光。”巴黎几乎是每个有浪漫情愫文艺情结的人必谈的梦想之都,几乎每条街道、每一个小店、每一个转角的小楼房、咖啡店、小酒馆都极不愿去错过。当然对于伍迪・艾伦这个对艺术有深厚情感的美国导演来说,电影旅途中必有站会到巴黎也在意料中。

对于纽约和巴黎这两个城市,看到过这样记忆深刻的评价:好像很久以来,巴黎和纽约像两个性格互补的恋人,以各自艺术中心和魅力都市的身份,彼此嫉妒又彼此爱慕,互换着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精英,成为彼此”生活“的”别处”。或许这种剖析刚好吻合伍迪・艾伦巴黎情结的某面。因此也选择以个爱慕巴黎的纽约人的视角讲述故事。

一个美国人与未婚妻来到巴黎,由于与未婚妻思想的分歧,他常常独自在午夜漫步,渐渐迷醉于巴黎的浪漫氛围中。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穿越到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重现了那个年代的巴黎生活,展现了一幅唯美的文艺风情画。他见到了海明威、费茨杰拉德、毕加索、达利……在与艺术家们的交谈中,迷失的吉尔开始质疑自己的艺术理想能否在当今社会实现。从故事中也深刻的感受到导演的“饱含深情”和他令人惊叹的艺术文化底蕴。这部极具浪漫氛围的电影作为“写给巴黎的情书”揭开第6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序幕。

小亚细亚往事

Bir Zamanlar Anadolu(2011)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塔尼尔・比塞尔/伊马兹・伊多根坞克・卡利

国家:土耳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电影有时会装帧苍白的人生,有时会揭示绚烂的人生背后的朴实。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人生最好的表达方式。

这部片子没有丰富的情节,抑或可以说几乎没有波澜甚至情节,如同在真空般宁静。描述的故事很简单,一群警察带着凶手一起整夜寻找尸体,之后带回警局验尸。在这天夜中,警察、医生、法官、凶手,各有姿态。故事平铺直叙,而在人物的捕捉上有却冷峻得引人共鸣,导演好像努力将电影的拍摄拖动至最原始的地方,就如同我们身处在画面的同边,亲眼见证这平凡的天,仅此而已。他似乎已全情投入人物的内心,把其他事物都抛开在外,即便在外边有许多翘首的观众正以各种神情观望他的举动。土耳其平民的琐碎人生在他的一个个长镜头下,像细流一样缓缓流出。

努里・比格・锡兰至今只拍过5部电影却获奖无数,通过这部2011年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大奖的影片,在故事生与死强烈对阵中,感受生存。

单车男孩

Le Gamin au V e lo(2011)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西西・迪・法兰丝/托马斯・多雷/杰瑞米・雷乃

国家:法国/比利时

关于亲情,关于成长,尽管人各不同但总有某些元素能立刻将人带入一段回忆,片段也好或是细枝末节都能牵动内心感人至深。

导演达内兄弟善于抓住这些元素,温和细腻的构建了影片的故事情节:男孩西里尔被爸爸抛弃在儿童福利院,他想找到自己的父亲,要回自己的自行车。在绝望中逃出了福利院后,理发师萨曼莎的出现无疑是对西里尔的莫大恩赐,当找到西里尔父亲而遭到拒绝,西里尔身边出现了个不良少年,萨曼莎这个养母面临艰难处境,而西里尔也经历了成长的过程……

细致的情感不经意间从故事和画面中流淌,没有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恰如其分,修饰得刚刚好。电影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也算实至名归。

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2011)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

国家:美国

晦涩并且充满个人主义的电影与为受众服务的商业电影相比,似乎一直以来都被“边缘化”,即便在某个圈子它具有想当高的知名度,却始终只能满足特定的部分人的口味,这部片子正直面临这样的处境。

影片中主角杰克对严厉的父亲充满抵触心理,渐渐变得暴力、压抑,弟弟的死更让他开始思考“生命”。成年后的杰克并没有生活得如鱼得水,现实总是和愿望相悖,然而他最终认识到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最终与父亲和解。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不懈的对生命进行拷问,诉求着一切存在的意义,画面完满呈现了虚无、幻象、生命的痕迹……无法捕捉的思绪和感情、无法言语的隐喻,一切都如同生命般莫测。导演马力克被誉为“好莱坞诗人”,而影片也被纳入意识流电影经典之作。

艺术家

The Artist(2011)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约翰・古德曼/米西・派勒/詹姆斯・克伦威尔/让・杜雅尔丹

国家:法国

总是会流连于某些时期的产物,好像它被时代赋予了一些特殊的意义和光彩,无法轻易取而代之。作为向好莱坞黄金时代致敬的电影,这部影片既见证了个有声电影时代的兴起,同时也见证了默片时代的没落。影片讲述了在好莱坞默片时期,尚未成名的女演员佩比借助著名默片演员乔治逐渐名声大震,而有声电影的到来让两人的演员生涯出现了大反转。乔治孤注一掷投资拍默片,但恰逢经济大萧条让他的事业彻底失败,他在绝望中又得到已成为巨星的佩比帮助……

在当下3D盛行的时代,让人不禁对这位敢于逆流而行的拍默片的导演致敬,如同片中的乔治样,执着向人们展现默片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贯穿全片的浪漫爱情故事,并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高超的拍摄技术,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成功的证明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有多么纯粹。影片赢得满堂掌声喝彩是对如此艺术造诣的最高奖赏,没有什么比这种荣誉更珍贵了。

上一篇: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下一篇:老铁壶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