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规避

时间:2022-02-18 03:37:06

浅谈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规避

[摘 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准则颁布以来,其获得了越来越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注,但同时现金流量表被许多企业粉饰。针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识别与规避虚假信息,提高其质量。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 粉饰 信息 规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机制的转变,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不能很好的满足相关人员的需要。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被认为是不易操纵的。因此,现金流量数额逐渐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和活力的重要因素,被认为是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赖与关注。但是,现金流量表仍旧没有摆脱掉被企业操纵粉饰的命运,从而对投资者和分析人员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一、现金流量表粉饰产生原因

现金流量的粉饰方法只能在短期内甚至在本期带来良好的现金流,而其实质上并不能改善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收益能力质量,甚至会牺牲企业后期的盈利和收现能力,但是为什么企业仍然对现金流量进行操纵呢?其主要来向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现金流量表准则制度的缺陷性

现金流量表准则制度自制定14年来,历经两次修改,对其中的明细项目做了一定的调整,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编制基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合理

我国准则中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为“企业持有的持有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化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但是并没有对这四个特点进行明确地描述,何为现金等价物很大程度上根据会计人员的经验来确定。为了制造出良好的现金流,会计人员可通过将本属于现金等价物类的流出归为非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项目来操纵企业现金流量。

(2)可操作性差

有很多现金流量项目包括的内容没有明确规范,造成在实际当中因编表者认识的不同造成计算的基础不同。从而使现金流量表可比性和可用性降低。

(3)内容较为滞后

期货交易行为比如套期保值被许多上市公司运用以规避现货价格风险。 《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现金流量表”》中第16条规定“如果一项合同按对某一认定状况的套期保值进行核算,该合同的现金流量应以同样的方式归类为被套期保值状况的现金流量。”如果签订的合同是对可辨认头寸的套期,由此而形成的现金流量应按照被套期头寸的分类方法加以归类。而我国现行的准则中却没有涉及此问题,使这些业务现金流量信息缺乏依据与指导,从而也为编表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2、市场规划不健全

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规范的会计行为作为支撑。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套健全的法律将规范的会计行为纳入到法律中加强管理。而我国的法律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是法律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缺乏预测性和超前性。二是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力度不够,特别突出体现在对违法会计人员打击制裁不力;三是法律法规的条文不明细,很多应当强制披露的信息未列入其中。

3、投资者及其分析人员对现金流量表的非理性认识

利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进行分析及评价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产生了过热现象,投资者甚至认为现金流量表可以取代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种过度的推崇夸大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促使企业不得不对现金流量表进行重量级管理,将其中不太完美的部分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美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赢得投资者的投资和获得较强的筹资能力,维持本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规避措施

真实的现金流量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最原始最直接最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经营质量的客观存在的报告,是资产负责表与利润表的必要延伸和系统升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达到有效运用的前提是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因此要努力识别及规避现金流量表中的粉饰行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建设

(1)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规范

笔者认为应当将现金等价物排除在外,编制基础只包括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支付的存款。因为:第一、对现金等价物的界定理解不一,存在争议。由于我国准则中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中基本的四个特点没有进行细化,使会计人员难于把握何为现金等价物。同时现金等价物的核心应该是根据支付能力大小确定可否视为现金,而不在于其是否是“投资”。第二、现金等价物因不是现金,其在支付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而现金―可立即购买其他资产和偿还债务的货币资金才是提供衡量企业偿还和支付能力最好的指标。因此以“纯现金”作为编制基础,更能够提高现金流量表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避免了操纵的空间。

(2)提供比较现金流量表

为了提高现金流量表的可比性和有用性。企业还应提供比较现金流量表。通常企业可能在某一个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披露中作假,但大部分手段不可能持续使用。因此通过对相关交易进行多期现金流量表的比较,可以帮助识别现金流量信息的真假。投资者可利用寻找相邻两个会计期间相同项目中出现重大差异的项目,然后根据出现重大差异的项目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对应项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核实现金流量信息真实与否。

2、完善现金流量分析、评价体系

(1)对计算基础“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进行改正

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看,常用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指标由于没有考虑到对现金净流量的操纵,其分子的数据直接来自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因此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由于“其他收到的收到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经常被上市公司用来操纵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其中既有不规范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有不规范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而会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指标。因此有必要将其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扣除。而对于“收到的税费返回”产生的现金流入并不能成为企业持续经营稳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因此也应从中将其扣除。然后用调整后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再进行各指标的计算,这样能够识别出一些较为简单的虚假现金流量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虚假的现金流量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

(2)对盈利现金保证倍数指标进行完善

在传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指标分析中的盈利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指标表明每一元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但是其也有一定的缺陷,一是当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均为负值时,此比值虽为正值,但是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质量,其所表达的意义就失效了。二是分子分母不一致。净利润的计算扣除了财务费用,而现金流量表上企业支付的财务费用却反映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该指标,认为应当进行如下调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收益差异率=(净利润―经营活动净流量+企业支付的财务费用)/上年总资产,此时分子采用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分母采用总资产。表明全部资产产生净利润的能力与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相比更能综合分析公司的收益质量,指标失效的可能性降低,而且配比性增强。其既可以作为收益质量指标,也可以结合趋势分析法作为分析报表信息真实与否的指标。

(3)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强化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利用法律规定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通过审计,未经审计的报表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应当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实行注册会计师对其审计的业务,承担无限责任原则,促进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意见。避免银广厦,科龙等事件的发生,降低现金流量表中错报风险,提高其真实性。

三、结语

由于现金流量表本身的数字特征,因此其不可能彻底摆脱被粉饰的命运。但是通过对现金流量表准则及其分析评价体系的完善,一方面可减少可操纵空间,另一方面投资者及其分析人员可以运用指标等的分析识别并规避掉虚假信息。从而使现金流量表能够真正反映企业运营质量,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陈,《从蓝田案例探讨中国财务报表品质》,产业经济研究,2003.6

[2]曲森森,《企业现金流量管理问题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3

[3]黄宝华,《我国现金流量表项目的缺陷成因分析及对策》,财会研究,2006.1

[4]刘承伟,《现金流量表准则的的比较》,济南大学学报,2000.4

[5]陈桂花,《现金流量表比较与分析》,江西煤炭科技,2007.1

[6]王泽霞,《对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几点看法》,财会通讯,2000.2

上一篇:论会计计量属性及其经济后果 下一篇:新会计准则在企业利润中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