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民营经济活力探讨

时间:2022-02-18 12:19:23

绍兴民营经济活力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发展兼容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和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的“绍兴模式”。农民成为市场交易主体,与农民相适应的专业市场及对应的产业集群、与民营经济相亲和的融资方式,引起许多专家和媒体的关注。文章把绍兴民营经济的活力归纳为四方面:产权竞争力;产业集群战略竞争力;绍兴本土文化竞争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竞争力。

关键词:绍兴;民营经济;产权;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民营经济内涵的理解都不够统一,本文把民营经济界定为非国有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以及其他由自然人投资的各种经济组织。目前民营企业已占到绍兴企业总数的95%以上,产值的90%以上,在税收、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的贡献都占绝对优势。绍兴经济是由民营经济支撑和引领的,研究绍兴民营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绍兴民营经济概述

2007年绍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98.7%,其中,大纺织业(包括服装、化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总产值占全部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9.3%、9.6%、13.7%。绍兴民营企业实力普遍较强。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达7966家,其中超亿元的371家;现有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509家;在全国最具竞争力500强民营企业中,绍兴占了8家;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绍兴占了51家。据统计,绍兴市排名前50强的民营企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左右,骨干作用十分明显。

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造就了黄酒、化纤纺织、染料、化学药品、塑料薄膜及一些日用消费品等已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且呈现工贸互动发展态势。至2007年底,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364个,全年市场商品成交额98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9个,“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为301.1、197.4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六位。以特色块状经济为特征的民营经济,极大部分的产品销售依托相应的专业市场,基地和市场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如绍兴轻纺、嵊州领带、大唐袜业、店口五金、上虞精细化工和伞业等名闻遐尔的“基地+市场”区域特色。

二、绍兴民营经济活力之源

(一)产权竞争力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产权、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的发展”。现代产权经济理论认为,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规则。如果产权界定清楚,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不管谁拥有产权,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明晰界定的产权和足够低的交易成本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什么样的产权是明晰的呢?得姆塞茨认为,如果所有者是确定的,并且是唯一的,那么产权就是明晰的。民营经济产权是明晰、完整的,绍兴民营经济占95%以上,因此,绍兴的竞争力是十分显著的,是绍兴经济充满活力的主要源泉之一,这可从绍兴上市民营企业的业绩中窥一斑而见全貌。根据2004年上市各公司年报显示,19家绍兴民营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收益率为0.238元,高于5家国有上市公司0.198元的平均收益率。

(二)产业集群战略竞争力

战略集群是指行业内执行同样或类似战略,并且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群企业。战略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力日益激烈的新的竞争优势。绍兴已有一些在国内外声誉卓著的产业集群以及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专业市场,比如绍兴县集中了3064家纺织企业,有无梭织机3万多台,年产化纤面料21亿米,占全国1/6,化纤面料出口占全国1/2,印染加工量40亿米,占全国的1/5,是全国最大的轻纺产品生产的出口基地。诸暨市的织袜业,年产88亿双,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5%。又如上虞的制伞业、嵊州领带业、新昌的医药用胶囊生产基地等。据统计,绍兴目前有专业化产业区41个。

企业集群化的优势在于:区域大量的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战略集群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和配套设备发展。

企业战略集群优势可以通过企业集群的成长机理分析得出根源。产业集群的成长一是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企业集群形成初期的基本特征,随后企业集群的发展逐步由数量扩张向规模扩张转变。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实质是获得超额利润。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配套生产体系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这是绍兴集群内企业相对于其他非集群地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和多样化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是集群内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来源。

1、专业化分工与配套生产体系。在绍兴企业集群内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大规模集聚,使企业内分工外化为企业间分工,企业专业化使得企业集群获得生产效率收益以及节省运输成本,并可有效对抗需求波动的影响。因此,集群内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往往比集群外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这是绍兴集群内企业相对于外地企业最显著的竞争优胜。

2、产品差异化与产品多样化。在绍兴企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超额利润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通过引入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潜在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企业从这一过程中获取相应的创新回报,形成区别于集群内其他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上,这种创新活动可以概括为产品差异化与产品多样化两个方面。

(三)绍兴本土文化竞争力

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家资源。而企业家资源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作为越文化象征之一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思想内核――低调、坚韧、谋略渗透到了绍兴人的品质之中。乡镇企业初创时期企业家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创造出令人刮目的经济奇迹。新世纪后,绍兴人把越文化的精髓概括为“胆剑精神”――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做敢为、创新创业,成为绍兴制度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企业家无论选择产业还是开拓市场都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胆剑精神”。比如绍兴历来是“三缸”文化发达的地方,酱缸、染缸、酒缸,每个产业都有一套手艺及衍生出来的工艺文化。绍兴人最初选择产业时,“染缸”文化的传统引领他们踏进了现代纺织业,绍兴人用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染缸式的家庭作坊。可是,引领绍兴面料今天兴旺的局面不仅来自对现代化工业的改造,其更深层面的原因在于精于谋略的越文化特质,使绍兴人在制订纺织产业链上的中间环节――纺织面料,这是从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出发的设计:环杭州湾,以至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纺织产业发达的地区,对纺织面料有强大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使原先以大城市为主要生产基地的纺织面料逐渐外移。于是,绍兴人顺势整合外部和自身资源,做强纺织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形成专业批发市场来调节当地纺织面料业的生产。这样的目标集聚和差异化战略,使绍兴“轻纺城”生意依然红火。

绍兴其他产业群的形成,也无不体现着绍兴企业家的文化内涵,一乡一品的产业选择看来很合理,但深藏于内的更合理的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

绍兴企业家的谋略不仅表现在对产业的选择上,还表现在对政策的敏锐反映和对商业机会的捕捉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不久,绍兴民营企业家就投巨资涉足以前禁止民营经济准入的军工领域,表现出了超常的胆识。

(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竞争力

中小企业是绍兴民营经济的主体,也是绍兴经济的主体。2007年绍兴拥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000多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9.5%;从业人员59.7万,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89.9%;销售收入2005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总额的74.1%;创造税收65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73.8%。可见,中小企业在绍兴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是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从市委市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中可以看出绍兴地方政府较强的公共服务竞争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1、政策倾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早在2002年,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每年由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损账补贴、技改贴息、创业辅导、市场拓展、信息咨询和其他服务开支。2003年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先进性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专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七条指导意见,对于引导信贷投向,创新信贷业务,支持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积极鼓励技术进步,提升中小企业素质。市本级每年从技改贴息基金中切出300万元,用于市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贴息。有关部门也切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引进、研究和发展,对中小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各项费用,经审核后允许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2、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主要举措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允许公司制小企业注册资本金分期注入,首期出资额可以是注册资本的50%,三年内全部到位。对连续三年获“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免予工商年检。改革前置审批办法,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前置条件外,对市内自行设置的前置条件,原则上予以取消,并实施“一站式”联合审批制度。建设创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保姆式服务。

3、建融资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矛盾。中小企业因可抵押的资产不足融资难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绍兴市在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一是建立市区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为市区50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专项贷款14多亿元。二是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市政府制订并出台了《绍兴市区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鼓励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出资建立股份制或会员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目前,全市已建立十多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者素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绍兴市人才发展规划(2003~2007年)》、《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切实抓好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建设。坚持三个原则,即宏观管理原则、间接管理原则、重点管理原则。利用院校优势,联合办班。近年来,绍兴分别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联合多次举办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提升参训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举办“绍兴企业家论坛”,更新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阳小华.民营经济内涵探析[J].江汉论坛,2000(5).

(作者单位:绍兴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作者为统计师)

上一篇:1985~我国国际竞争力论文的统计分析 下一篇:湖北省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