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时间:2022-02-17 03:05:42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总体系建立的标志,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明确提出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根本原动力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本文以李嘉图的单一要素模型为落脚点,来分析比较优势的来源、作用及影响。

一、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较低,则在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的国际贸易可以使世界产出增长,并使各个国家都受益。

由李嘉图模型可知,我们假设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产品(奶酪C和葡萄酒W)。在此经济中,还假定:(1)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2)劳动力供应在两国是固定的。(3)生产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4)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5)要素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用aLW表示生产酒的单位劳动投入,用aLC表示生产奶酪的单位劳动投入,PC表示奶酪的价格,PW表示葡萄酒的价格,经济中的总资源用L表示,即总劳动供给。表示国外时,用与本国相同但带有星号的符号)。

假设aLC*/aLW*>aLC/aLW。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会生产两种商品。因此,PC/PW=aLC/aLW。经济开放后,各国实现专业化生产,则aLC*/aLW*>PC/PW >aLC/aLW为题中之意,利用间接生产法可知,本国能从贸易中获利的充要条件是(1/aLC(PC/PW)>1/aLW。这正与国际贸易后的世界相对价格体系PC/PW>aLC/aLW不谋而合。国外的分析亦然,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的国际贸易使贸易国获利是必然之势。

二、绝对优势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相比另一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有较低的单位劳动投入,则认为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这部巨著中,亚当・斯密阐释了各国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而分工又是由绝对成本或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若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处于绝对优势,即生产该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即劳动耗费绝对小于其他国家,就应出口该商品;若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处于绝对劣势,则应进口该商品。若每个国家都专业化于本国拥有优势的商品,并以此形成国际分工,其结果是贸易参加国的资源能够被最有效地利用,并由此得到比闭关自守时更多的利益,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物质产品和国民财富也会增加。仔细研读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或者说,它忽略了其中的重要一环。某种产品的绝对生产率高于别国并不代表其就一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因为各国工资率的显著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高工资率会冲销一部分绝对生产率上的优势,优势甚至会使之成为相对的劣势。

言及至此,我们自然就可以成功地引入工资率的概念,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沟通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之间的关系,完成了它们之间的重要转化。如何理解工资率的意义及由来呢?我们认为,工资率反应了一国的生产率,即相对工资率反映了它们的相对生产率。换言之,我们可以说,工资更确切地说是效率工人的工资,是一国内各种产品的生产率在某种意义上加权平均的货币反应。既然是种“平均”,那么必然出现一国内一部分产品相对于外国的相对生产率在这个相对工资率之上,另一部分在其之下。

以李嘉图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为例推倒如下(W代表工资率):

假设本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aLC*>aLC;aLW*>aLW

贸易后,aLC*/aLW*>PC/PW>aLC/aLW

各国实现专业化生产,则:

W=PC/aLC;

W*=PW/aLW*

aLC*/aLW*>(W*aLC/W**aLW*)PC/PW>aLC/aLW

aLC*/aLC>(W/W*)>aLW*/aLW

这恰恰是因为相对工资率存在于不同的相对生产率之间,从而使两国各自在一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对于高技术的国家,与此相匹配的高工资率削弱了生产率上的绝对优势,对于即使落后的国家,其廉价的劳动力在某些产品上又足以将绝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从而达到各国的专业化生产。对此,实证分析也给出了例证。毫无疑问,美国的先进技术使得其在棉纺织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有着显而易见的绝对优势,但数据却表明:全美国在2005年前11个月的进口中,进口的全棉床单情况为:从中国进口上升了504.9%,棉毛巾上升了36.6%;从巴西进口上升了406.4%;从巴基斯坦进口最大,上升了308.6%;从土耳其进口数上升了128.5%。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部门的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其他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而一个国家的工资率又取决于其内部其他产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我们之前关于比较优势使各国获利的分析并未涉及比较优势的来源,即无论是这两种因素中的哪种起了主导作用,都不影响其获利的实质。而之前在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的对比较优势的质疑,如贫民劳动论和国际剥削论,他们共同的误区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混淆了比较的对象。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也不可能要求通过国际贸易,能使富国和穷国的差距大幅度缩小,我们所言的获益是指各国相对于封闭时,其受益增加了,国际贸易扩大了世界产出。

二是混淆了范围。他们或许是受到了国家内部特定势力或团体的影响,而将着眼点落在了收入的分配上,但应当强调的是,比较优势使各国总体获益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国际贸易的模式最终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能使一个国家总体上相对于封闭经济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而促进交流,促进经济发展,这是需要我们提倡和发展的。

上一篇:如何构建零售企业知识营销 下一篇:青岛服装产业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