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贯制“三定向”师范类大专生思想稳定性调查分析

时间:2022-02-17 01:19:58

五年一贯制“三定向”师范类大专生思想稳定性调查分析

对于“三定向”师范生的思想稳定性调查问卷反映出了很多问题,也表明当前维持学生思想稳定的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师范类大专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分析。

问题的提出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1985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五年制高职也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五年一贯制“三定向”师范类大专生(以下简称“三定向”师范生)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殊的一个种类,是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而采取的适应性教育培养方式。2000年以后,国家取消大学生分配,由大学生自主择业,农村小学教育设备相对陈旧,条件和待遇也不如城区,因此农村小学教师缺乏问题较为严重,H市有些学校近十年没有招进一名教师,教师正常退休又大量削减了教师队伍,教师年龄日渐老化。尽管近年来,H市面向大中专毕业生招考了一些教师,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远远不够,有的农村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要教英语、美术、体育等。广大群众对于加强农村小学师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迫切要求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困境,突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瓶颈,“三定向”师范生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三定向”是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教师培养模式。省教育厅、省发改委根据各地上报的分乡镇、分学校、分专业需求计划落实到培养院校,培养院校根据培养计划对报名参加定向培养的学生进行择优录取。考试考核合格的定向毕生生由所在县(区)教育部门作为正式教师派遣到协议县(区)定向的农村小学任教,服务期不少于5年。正是由于毕业后要去条件艰苦而待遇又不对等的偏远农村山区小学任教,因此他们在选择读“三定向”师范生的动机上呈现复杂性,就读期间的思想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毕业后的心理承受力和任教可持续性也会波动。为了进一步了解“三定向”师范生就读期间的思想稳定性及其程度,对J校一部分“三定向”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深入探讨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问卷调查

1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对J校四年级“三定向”师范生共450名在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36份,回收率为96.9%。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首先由施测教师就本次调查目的、意义向学生进行10分钟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本次调查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对本次调查引起重视。然后将问卷发给学生,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卷,其中未回收的和未按要求答题的(如漏选、多选)均视为弃卷,记人无效调查问卷,其余为有效调查问卷。之后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人数和百分比的统计。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1)入学动机呈现复杂化,扎根农村教育面临挑战

“三定向”师范生教育模式是为解决农村教育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质量问题而设立的,这就需要就读学生要有良好的入学动机,即愿意扎根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而就目前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将近一半的学生入学时是应父母要求,一般也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据另一个有关家庭经济收入的问题调查显示有62.5%的家庭经济年收入为1万以下,可见大多父母是看中了“三定向”师范生教育学费中的国家优惠政策以及能较早的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样有35.8%的学生为解家庭经济之急应父母要求入读。其实对于学生本人来说,他们的入学动机是很复杂甚至是迷茫的,40.9%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何作出这个入学选择,就也就导致了他们今后在校期间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易波动,今后就业选择也会摇摆不定。

(2)毕业选择呈现多元化,提升农村教育品质前景渺茫

问题三:你毕业后会服从安排去农村任教吗?( )

选项会不会无所谓看情况

比例49.5% 3.1% 2.9% 44.5%

问题四:你毕业任教后会去考过其他工作吗?( )

选项会不会无所谓看情况

比例38.5% 9.3% 3.6% 48.6%

由于经济原因入学的学生不管内心深处是不是愿意长期呆在农村,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原因会再次成为他们选择就业的最大的一个因素。虽然有49.5%的学生会服从安排去家村任教,但又有38.5%的学生会另考过其他工作,这个比率和上述因经济原因入学的比率35.8%很接近,说明这部分同学选择农村教育工作只是权宜之计,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危机,一旦有更好的待遇机会便会选择跳槽。而持观望态度的同学有48.6%之多,都寄希望于毕业后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是否和自己预期的一样,显而易见,持这种心理的人也不会长期献身农村教育,而大多以功利为目的。这就加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也给农村儿童的教育前景带来阴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内外双重因素对在校生思想稳定性的影响

问题五:你在学校遇到的最大压力是( )

选项经济学业学校管理身体状况心理因素

比例15.5% 42.0% 13.1% 2.9% 26.5%

问题六:你认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如何?( )

选项好较好一般较差

比例7.7% 21.4% 55.0% 15.9%

“三定向”师范生在校生的思想稳定不仅影响学校的稳定,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关注在校生的思想应该是学校一件比较重要的工作。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尽如人意,有5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一般,可见学校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没有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这给学校的稳定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就学生个体内部来说虽然学业还是困扰校园生活的主要因素,但心理因素也占据26.5%的比重,可见困扰在校生思想稳定的因素有内外双重,除了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也是不能轻视的。

(4)社会道德环境对在校生思想稳定性的影响

问题七:你认为现在社会的公众道德水平( )

选项高较高一般低

比例1.9% 9.2% 64.1% 24.8%

问题八:你看到社会风气中拜金主义的现象( )

选项多较多少

比例36.7% 58.1% 5.2%

学校并不是和社会相脱离的,相反,学校思潮往往是走在社会的前端,会影响社会的思潮,而社会的大环境又反过来渗透到学校环境里,对学校思潮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催生作用。调查表明有64.1%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不佳,更有24.8%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差,社会风气就对在校生的思想起到了负面的引导作用。又有58.1%的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拜金主义思潮严重,这同样影响到在校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在就业取向方面也更倾向于功利性,使得农村教育的师资呈现更复杂的流动性。

结论

针对上述诸多不稳定因素,学校及学生个人都应该正确面对,冷静思考。特别是学校及社会方面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以维护学生的思想稳定性,为学校为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此,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个性,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生观是在校生思想稳定的内在基石。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成才观和人生观是不太成熟的。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养成良好认知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经济因素成为学生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有力推手。

经济的窘迫已经成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经济拮据,许多来自农村较为困难的家庭的同学生活俭朴,省吃俭用。他们在校期间总是拼命学习,希望拿到高层次的奖学金,但同时也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期望解困。然而打工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特别是在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矛盾冲突更为激烈。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思想稳定和学业成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稳定性。

3 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稳定性的重要成份。

学校外部环境对学生群体的心理面貌产生广泛的直接影响,这是无需证明的。社会道德风尚良好,这样的心理环境就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群体的稳定;反之,一些社会偏激因素就会影响学生群体,使之沿着、反正统教育的轨道发展。此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虚假等丑恶的社会现象,对学生群体也影响较大,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增加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群体的稳定,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影响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心理环境因素之一。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的作用渗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时时刻刻都在感染学生,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陶冶。大学生校园文化可塑性很大,主动向大学生校园文化中注入科学的政治理想和文化信息,引导高校学生群体用科学的价值尺度衡量、评价各种文化思潮,则将成为学校良好心理环境形成的积极因素,进而对高校学生群体稳定产生积极意义。

4 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和社会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认可是维持“三定向”师范生思想稳定性的根本保证。

在强调学校及学生个人的诸多因素的同时,政府应该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教育设施,使愿意扎根农村教育,奉献农村教育的广大青年学子能更放心地报考“三定向”师范生,更安心工作。这对于稳定农村教育师资起到关键作用。另外,社会应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对农村教育工作正面认可的风气导向,对于投身农村教育的广大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定向”师范生作为高校大学生殊的一种,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其思想的稳定对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带来的广泛影响,也就应该注意使用多种渠道多样方式来干预、引导其思想的正确发展,以达到维护其思想稳定的目的。

上一篇: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下一篇:探析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公民新闻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