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工程 六大支撑 六大措施

时间:2022-02-16 08:15:15

十大工程 六大支撑 六大措施

为扎实推进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完善六大支撑体系,强化六大统筹措施,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按照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和基层组织状况,从全省30户以上的13万多个自然村中,重点选择5万个不同类型的村整村推进:到2010年,条件较好的5000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条件一般的1.8万个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条件较差的2.7万个村实现脱贫目标。其他8万多个村也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使面貌明显改变。

一、实施十大建设工程

(一)产业支撑打造工程

调强优势产业、调优特色产业。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巩固提升烟、糖、茶、蔬菜、马铃薯、桑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保健食品、药材、花卉、咖啡和生物能源等新兴特色产业,加快以猪禽、肉牛、肉羊、奶业为主导的畜牧业发展,抓好以核桃、板栗、橡胶、水果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和林(竹)浆纸一体化等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省农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粮经种植比例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

(二)农民增收促进工程

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扩大粮食直补及良种、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建立完善对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政策性补贴制度。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力度。实现农村劳务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

(三)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区别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坝区、边境民族地区五大不同贫困区域类型,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扶贫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扶持村、安居工程建设。认真抓好以工代赈工程。完成安居温饱工程的阶段性任务,对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建立起稳定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夯实工程

积极推进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100万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解决50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按照每年建设100万亩高稳产农田、100万亩基本农田的目标,突出抓好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高稳产农田建设,力争全省累计达到3000万亩能排能灌的高稳产农田、2000万亩保水保土农田的建设任务,使农民人均拥有1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加快农村公路和能源建设,提高县、乡、村公路等级,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开发中小水电,完善农村电网,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解决48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继续实施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大力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新增100万口沼气池,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范围。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加大小流域和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抗灾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事业发展工程

继续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两基”攻坚。全部免除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重大工程。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对学校危房改造力度,逐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使农村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3%以下。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继续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农民身心健康。

(七)乡风文明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树文明乡风、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八)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积极开展以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和治脏、治乱、治差等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三治”工作,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使5万个以上的村庄得到集中整治;其他多数村庄的面貌有显著变化。

(九)管理民主推进工程

全面推进民主决策、村民自治、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管理民主的长效机制。

(十)平安和谐创建工程

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六大支撑体系

(一)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省科技投入中的比重。重点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资源高效利用和防治环境污染技术的研发,力争在品种良种化、种养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高产化、农产品加工标准现代化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和完善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使全省农村每户有1-2个科技明白人,70%的劳动力掌握2-3门实用技术,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良种综合覆盖率达到8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财务、法律等中介组织,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加快推进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三农”云南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扩大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三)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对接大西南乃至全国以及东盟市场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网络。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协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使50%的农产品通过无公害

农产品认证,10%的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5%的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率超过90%。

(四)农业现代经营体系

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带基地、协会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形成“小生产、大群体”的经营格局,实现规模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名牌创新战略,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六)农村基层组织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强化六大统筹措施

(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尽快制定和颁发《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在抓紧搞好建制镇规划、集镇规划编制或修编的同时,启动以行政村所在地为主的村庄建设规划工作。逐步实现扩大村庄规模,减少村庄数量。

(二)统筹国民收入再分配

各级政府要坚决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重点用于农村。省财政每年都要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省集中部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建立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推进村。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争取“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要达到30%以上。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完善政府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财政现有各项涉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统筹使用,优先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

(三)统筹城乡发展措施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积极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渠道,从水资源费、土地出让金、基本烟田建设资金等有关资金中筹集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落实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的政策。落实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3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探索建立烟草、矿冶、能源、化工等产业以工哺农机制,每年筹措一定数额的以工哺农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保证以工哺农的良性循环。

(四)统筹农村各项改革

2006年,在全省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继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水价改革和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五)统筹城乡区域布局

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要求,建立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机制。在滇中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带动全省加快发展。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以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中心村、旅游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为重点,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

(六)统筹城乡工作机制

坚持用现展理念来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做到以工作机制创新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以“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化推进机制创新工作。

上一篇:实现“十一五”节能和环保指标完全可能,必须寸... 下一篇: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