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蟾蜍中毒1例调查

时间:2022-02-16 07:11:12

2009年8月19日,罗甸县某镇卫生院收治了2例因进食蟾蜍引起的急性中毒患者,该院在进行抢救的同时报告了有关部门,罗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即组成调查组赴现场调查处理,其中一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另一例转罗甸县人民医院治疗好转出院。

1 调查结果

8月18日16时30分左右,患者(死者,男,63岁),在其家中捉到一只蟾蜍,自行宰剖,去皮和内脏后,取胴体(肉)带肢体(约100 g)用火烤。加工熟后约17时10分分一只腿(约20 g)给其2岁的孙女喂服。剩余部分(约80 g)自己全部食用。

患者食用后约20 min出现头晕、头痛、口舌麻痹、腹痛、腹泻(水样便)、剧烈呕吐(胃内容物)、四肢麻木、嗜睡,随后15 min、患者孙女贺金芝出现相同症状。22时患者及孙女被送到乡卫生院救治,患者经抢救无效于8月19日8时10分死亡。其孙女病情未好转,用救护车接到罗甸县人民医院救治3 d,好转出院。

患者及孙女晚餐均未进食,午餐均在家进食。同食的有其子、媳。菜谱是猪肉、蔬菜。餐后均未感不适。本起中毒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岁,在同一家庭发生,该家庭及当地未发生其他食物中毒事件。

2 临床资料

2.1 临床表现 潜伏期20~35 min,首先出现头晕、头痛、口唇及四肢麻木、烦躁不安、随之恶心,剧烈呕吐,吐物先为食物残渣,后呈黑绿色,上腹阵发性疼痛,心动过速,脉博细弱,随之心率减慢,体温和血压下降,四肢发凉,唇指紫绀,呼吸浅而慢,不规则,抽搐,昏迷等。死者从进食至死亡时间为15 h。

2.2 救治 用生理盐水反复催吐、洗胃、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并给予维生素B6维生素C。反复使用阿托品及其他对症治疗。罗甸县人民医院还使用呼吸机等抢救措施。

2.3 实验室检查 采集中毒食物残渣,患者呕吐物检测有机磷农药、灭鼠药(毒鼠强、氟乙酰胺)阴性;蟾蜍毒素显色反应定性检测呈强阳性。

3 讨论

3.1 蟾蜍属脊椎动物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动物,其腮腺及皮肤腺(皮疣)所分泌的白色浆液和蟾蜍卵含30多种有毒物质,蟾蜍毒液主要有毒物质是蟾酥毒素(Secretiobufonis)。蟾酥主要有毒成份其脂溶部分为蟾蜍毒素(Bufotoxin),水溶部份含吲哚。蟾蜍毒素耐热性较强,水解成为蟾蜍配质,其基本结构与强心甙相似;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肌,极易引起心律失常,也可刺激胃肠道产生一系列症状,但排泄迅速无蓄积作用。吲哚可致幻,同时对周围神经有类似烟碱作用。蟾蜍的毒性成分不单存于腮腺和皮肤腺中,还可能存于肌肉、肢爪、肝脏、卵巢、蝌蚪中,据报道,蟾酥内服量超过135 mg即可引起中毒。这起中毒,2例患者食用20~80 g就造成中毒,甚至死亡,足见毒性极强。

3.2 蟾蜍毒液是含多种复杂物质的毒素,目前除少数特殊实验室外未能对毒液分类定量检测。此次采集中毒食物样本,只能进行蟾蜍毒素定性分析。

3.3 我国南方少数人有吃蟾蜍习惯,应向群众宣传蟾蜍有毒,提高人民群众对预防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故。

参 考 文 献

[1] 史鹏达.食物中毒.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363-365.

[2] 陈志周.急性中毒.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714-717.

上一篇: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11例诊治体会 下一篇:儿童结节性黄瘤伴睑黄瘤及家族性高脂血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