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场的认识论

时间:2022-02-14 05:30:09

做《战略与管理》杂志的时候,一个被我们称为有国师之才的专家,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我们当时尊称刘先生,惜其才而不称其名。刘先生对世道失望,不免拿我们出气。他嘲笑我们的混乱,最常说的话是,唉,一个人的认识问题应该是做学生时就解决了,立场问题是进入社会认清自己时就解决的:可是你们的认识有问题,立场有问题……多年后,我还记得刘先生的叹气。看到社会繁荣中仍不免戾气,看到每天上演口水大战,看到因“骑自行车的为开宝马的辩护”的挖苦,看到……我就想起刘先生的感叹。

确实,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泥沙俱下。人们彼此的认知行为是混乱的,我们自身也是混乱的。有些人确实读书读坏了脑子,用佛家的话说,“次第错了”,一切错了;他的大脑再怎么独立思考,即使可以推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于人生社会也难以提供正向价值的服务了。有些人的立场确实混乱,站错了队,他本来属于慢车道行人,却挤进了快车道,结果害人也害己……就是这样的人跟我们一起组成了发展中的社会。

以我今天的思考,刘先生把混乱分开为立场和认识的错误确实有某种道理,但也存在不足。我们很多人以为年轻人一出学校,就可以报效社会,服务家庭;这就跟人一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一有了权钱就代表真理……一样虚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个人身心的污染和匮乏。

在这方面,只有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能不断有认识上的收获。即使他们暂时没有了解,他们仍会学习并吸收成为自己的营养。心智健全与否的关键在于认识论的完善。故佛语有“善知识”一说,善知识者知道不足,而能够有真正的收获。这种真正的收获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一种慈悲喜舍的立场。以此来看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人在认识论上是不及格的。有些人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但他们不明白真正的独立思考是一种开放的状态,独立思考者不可能有专断的、封闭的、绝对的认识。

立场的错误有所不同。比如有人认为立场就是争取自己的利益,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利益诉求,跟事实无关,这貌似有理但其实错误。还有人自以为站在全社会的角度,大公无私,为国为民,这种悲壮很是感人。也有人站在现代化的立场,选择市场和法治:有人站在中国认同的立场,选择儒教;还有人为农民说话,有人为房地产商辩护……从言论自由的角度看,他们都有表达的权利,都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他们或天真或算计的立场表态,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喧哗。由于制度安排的缺席,他们的立场尚无制度保证的利益配置,因此,天真者的立场可能错位,算计者的立场可能阴谋。这种种问题,在“时间的镰刀”收割审判之前,其实仍可以借助立场的认识论来检验其正误。因为立场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认识问题。

关于立场的认识论有哪些内容呢?综合前述,大概有这些方面。

第一,社会不可能是由认识和立场都很清楚的个体组成的,混乱几乎是常态。孔子因此感叹,四十不惑。但以我的经验和研究,我们人到中年仍受诱惑,心智健全发展的正常人仍多延迟三五年,才能真正不受诱惑。至于困惑,要到五十才能知天命。而那些身心发展不顺的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无知而受诱惑。

第二,认识跟立场是一个问题,不能严格分开。认识有误,立场就会有错;立场有不对,认识上就会有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知行合一,那些说自己认识得高妙却不付诸行动的人,本质上是认识还不到位。比如我说戒酒,我知道戒酒之于我自己的重要性,但多年来仍在朋友中以酒鬼出名,伤人伤身;我曾不断为自己好酒开脱,甚至一再自信有意志力,最终明白关键在于自己远未认识到戒酒是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生追求福祉中必须要处理的问题。有的人说他是开宝马的,他的利益就在开宝马,他争取自己的利益没有错误啊。这种立场之错误也是认识的错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他开宝马,要好的道路,要围观的穷人能够接受,他必须顾及道路和穷人的利益,后者正是他的利益的一部分,也因此必然是他当时最好的立场。人类也如此,今天的文明已经明白自己的立场跟地球和宇宙的利益相关。

第三,认识和立场都非人生的某个时段就可以宣布从此开始永远正确的,认识和立场是一个不断往返以求动态趋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社会群体乌合或混乱的原因。我以前曾希望找一个“穷天人之际,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为师,后来才发现,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大家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在发展之中,就仍在经受考验,仍需要他的努力并付出人生社会行动。盖棺定论的圣贤,也非完人,我们可以效法,却不必膜拜。

第四,认识和立场都可以容忍错误,但是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段之中。举例言之,一个人狂妄,我们可以容忍,也可以不原谅,即传统所谓,“二十而不狂非吾子也,三十而仍狂亦非吾子也。”法律对适龄国民有相应的要求,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的浮躁众所周知,对各种思潮、主张、学说,站在立场的认识论上即可对论者进行“同情的理解”。比如说有些人如果做学生时知道了人类知识总量却不接触,他走上社会就不要妄言是非或去给人“判教”,以免人到中年躲进圣经或佛经的怀抱;他读了圣经或佛经,可以信仰,但不要对社会轻言药方,他需要反思的是自己从学生到成人多年来不断“转身”或“变脸”的经验教训。他需要反省自己,究竟有无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开放的心智。对一个旁观者来说,如果这样的人不思经验教训,仍大言欺世,那就不必当真。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经验。我曾经非常自信地对人生社会下断语,后来发现自己的诸多判断错误,重新学习,并学会把读书思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后,才终于有所收益,敢于也能够对世道发声。我知道自己的有限性、暂时性,我不可能把别人的脑袋换成自己的;即使我此时是正确的,我也只能跟多元的、可能一生都错误的社会个体构成合力,推动文明的车轮。有道是,在劫难逃,这是我们的共业。有些人非常着急,如阿Q说的,“洪哥,我们动手吧。”但我只能“慢慢地着急”(to make haste slowly)。

上一篇:黑胶唱片的情怀 下一篇:怎么都是“无心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