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转行“高利贷倒爷”

时间:2022-02-14 07:03:18

上市公司转行“高利贷倒爷”

今年的中报,让人嗅出了更多别样的味道。据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上半年上市公司含有“委托贷款”字样的公告较去年同期增加32.3%。截至7月底,在上市公司的对外委托贷款公告中,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则达到21.6%。

由于银根收紧,委托贷款开始大行其道,尤其是向房地产行业的“输血”明显增加。由于存在较高的委托贷款利息差额,不少背靠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纷纷涌入。去年,已经连续亏损两年的ST波导打了一场翻身仗,2010年实现净利润4225.92万元,成功摘“星”。但其背后的有力武器不是主业振兴,而是对外委托贷款取得投资收益1725.56万元,占到了全年净利润的39%。

尝到委托放贷的甜头后,波导更加坚定了做“高利贷倒爷”的决心。今年上半年,ST波导实现净利润约为3514.6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带来的投资收益达到1773.8万元,占到了企业净利润的50.5%。

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们不得不相信,原来这一场全民放贷的狂潮当中,上市公司都渐渐唱起了主角了。有的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被称为“做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为中小企业捏了一把汗。犹记得在此之前,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难,步履维艰,甚至面临大规模倒闭关张的可能。结合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前的报道,岂会是耸人听闻?

在当前的形势之下,企业的竞争与其说是实力的PK,倒不如说是资源的肉搏。占有资源的上市公司,很明显在这场肉搏中更占优势,所以自然而然地扮演起了债主的角色。虽然信贷紧缩给企业融资带来困难,不过上市公司的资金渠道更多,而且总体来看上市公司并不缺钱。由此,上市公司纷纷借助银行等机构搞起了委托贷款,年利率一般都达到了12%以上。高利息收入使得部分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甚至荒废了主业。

而融资无门的中小企业只有心不甘情不愿地当着苦逼的苦主。而这样关系的达成,却又像是个恶性循环,为的都是有一天,乾坤大挪移,角色大转换!

尽管看起来很无奈,但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当前政策和环境的一种必然。试想一下,如果政策从根本上支持制造业,搞主业都能挣到大钱,中小企业也没有什么大量资金缺口,即使有,借起来也更加轻松加愉快,上市公司,怎么可能将圈来的钱拿来去凑放高利贷的热闹?

这样的经济乱象,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没有适合实体经济发展土壤,实际上却潜在着巨大的隐患,人们早晚要为这些乱象买单,而更可怕的是,钱却被少数人圈走了。干实体的人就像是案板上的肉,谁还愿来玩这“破玩意”?对老百姓来说,这些贷款大部分流向了地产领域,当地产商们都不差钱,你说这房价又怎么可能降?咱们小老百姓等着降价的梦,岂不是一场空?

毋庸置疑,当上市公司都纷纷不务正业地做起了“高利贷倒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高利贷的多层级倒腾资金,将大大抬高社会融资成本。而作为承受畸高融资成本的都是贷款难、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将会被套上一个死结:贷不到款、融不到资是在等死,借到高利贷是在找死。反正,这两种死法,都不怎么好看!

上一篇:银行去中介,经济去实业 下一篇:汇丰裁员大锅饭